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2017-03-24 11:21李燕燕
参花(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是叶圣陶工具性

◎李燕燕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李燕燕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具有自己独特观点的语文教育观,既有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总结,又有对当下语文教育的探讨和经验总结。这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天,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探讨和分析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理解研究,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原则,为提高语文教学和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而努力。

叶圣陶 语文教育思想 当代语文教育

吕叔湘先生认为“叶圣陶的大部分文章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1]所以,叶圣陶的一些语文教育思想仍旧适用于当今的语文教育。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影响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我又想,口耳授受本来是人与人交际的通常渠道之一,教师教学生也是人与人交际,‘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2]这一思想在今天仍被《语文课程标准》所采用。在此基础之上延伸出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中的许多观点是一致的。譬如,“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倡导改变教师“照本宣科”的枯燥方式,而是由学生自发、自主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其乐趣,从而达到自愿、主动地学习,并将之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只在一旁进行点拨,这与《新课标》中的“自主”学习方式一致。关于“合作”的学习方式,叶圣陶认为,“集体阅读如采用讨论的方式,大家提出问题,彼此解答、辩论、纠正、补充,这就弥补了独立阅读的不足。讨论惯了的时候,眼力更敏锐了,心思更致密,往后的独立阅读必然会更进一步。”[3]由此可见,他认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它还提倡这种互动不仅仅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应存在这种互动关系。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共同参与合作,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效果最好的,最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良好习惯的,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和谐观”的影响

语文教育的“和谐”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和谐”,是指语文教育各要素之间、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我们知道影响学生语文发展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年龄和真实的心理年龄之间的差异,外因是指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若语文教育超越了学生适宜的发展范围,便会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更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想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其潜能,就只能是语文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相和谐。这就使我们在教学时,要因材施教,使“教”与“学”一直处于“和谐”状态。

面对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叶圣陶的语文“和谐观”做了以下几点完善和补充。

首先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一致,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只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会造成语文教育的机械、呆板、缺乏生趣,学生对词、句、语法掌握牢固,却缺乏文化认知、缺少人文精神。同样,只强调“人文性”忽略“工具性”,也是危险的、不可行的。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能孕育出我们理想的社会公民。

其次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尊师重道”“教学相长”是大家曾经认为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典范。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和谐”关系又衍生出了新的内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4]。教师不仅有专业的知识素养,更要为人师表,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最后是语文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和谐。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去学,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内课外相沟通”的影响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不应只拘泥于课堂之内,他认为更广阔的课堂是在生活实践之中。他强调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将所学实践于社会,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学校在开设语文课时,也应增设一定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阅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课程学习的方式也呈现多种多样的姿态。学生只要有学习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外也进行知识认知,例如网络同步课程。另外,我们每一个社区都设有图书馆和让社区里的居民进行学习的地方,配有良好的设备和资源,可以让学生在闲暇之时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现在,我们不仅重视课堂内的教育,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道德品质,也十分重视课外教育,将课内、课外教育联合起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脱离生活现实,能在生活中得以实践,加深所学。

四、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影响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语文课程标准》有着深刻的影响。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许多地方都是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延伸与肯定。

首先表现在语文课程性质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5]2这是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关于语文性质的定义给予的充分肯定,也弥补了它不完善的地方。即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肯定了语文理论的知识学习,也肯定了语文教育的文化精神内涵层面,有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其次表现在培养目标上。《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5]4。提出发展学生个性,将语文学习与社会活动联系起来,这都与叶圣陶的语文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相一致,与课内、课外教育相沟通的思想一致。

最后表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上。叶圣陶主张选材要积极向上,有价值、易读懂,要求编写的科学性,这在《新课标》中也得到了积极的肯定。它要求选文要符合、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要“文质兼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还要求在选材上要“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5]14。而在教学方法上,叶圣陶始终将学生本位思想放在第一位,强调方法的传授。《新课标》也充分肯定了他的这一观点,认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自主、主动地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综上所述,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在长期从教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时至今日,在教学领域的许多方面仍然有着深刻影响,给当今的语文教育思想以有益的启示,帮助我们在激烈变化的时代里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17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3]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一卷第四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第一辑[A].国文试题与科举精神[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李燕燕,女,在职研究生,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教是叶圣陶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科学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研究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研究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