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朝
时政新闻故事化传播探析
◎梁斌朝
将有“故事”题材内容的时政新闻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叙述传播,从而改变长期以来僵化的“消息”报道形式,再现新闻本身所关联的情景、背景,充实新闻要素包含的真实意义,保留新闻必要的细节、情调,软化新闻语言、语气,为受众提供较为全面的“悦读”信息,充分展示新闻的人性特点,凸显新闻的宣传价值,较大化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
时政新闻 故事化 探析
故事,就是已经过去了的事。通过故事形式,回放和传播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营建一定社会的文化氛围。人人喜欢听故事,好的故事给人快乐、教育、鼓舞与力量。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有着许多传颂千古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去学习,去奋斗。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需要全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弘扬优良民族精神,需要新闻媒体讲述、传播好故事,凝聚传递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新时期社会文化形态。
多年来,时政新闻报道主要采用“本报讯”“本刊讯”“本台消息”等“倒金字塔”消息模式,大部分媒体,特别是党媒在报道领导活动时,基本都延用了这种形式。在传达领导管理要求、通报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开展政策落实监督等方面,发挥了简要、快速的优势。但是,这种传播形式延续至今,已经积累了多种缺陷。
(一)模式僵化,制约了新闻的发展进步
从1862年《上海新报》刊登了一篇所谓要素比较齐全的关于太平天国的消息开始,这种从标题、电头、导语到结构内容等都有着严格要求和相对固定模式的新闻体裁已经延用了150多年。僵化的形式和要求,严重制约了新闻工作者的思维和写作技巧的提升与创新,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形势,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媒体质量的提高。
(二)语言生硬,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传统的消息长期使用雷同的表述方式,文字平淡浅薄,语言生硬老套。特别是时政新闻中过分偏重领导干部举手投足的过程描述,千篇一律的“要求”“强调”,命令的口吻,空洞的套话,长期忽视群众的微言心声,缺少新闻的价值背景叙述。群众从新闻中不易看到心中想的,不易找到契合点,对这种不接地气的新闻已经产生阅读疲劳。
(三)内容单一,埋没了新闻的传播价值
消息“简明扼要”当初是为了节约电报费用,降低传播成本,近年也体现了及时传播的优点。而在今天,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使新闻的篇幅长短对传播速度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一些时政新闻中包含的“故事”被简化,情景、背景、群众因素被减去,新闻价值被埋没。伴随着官架、官腔,宣传模式与内容都脱离群众生产生活,不受读者待见,成为新闻部门自娱自乐的模式化节目。
为什么一些领导干部在群众中满面笑容,而在媒体上却板起面孔?实际上,领导干部并不是见到群众就摆“架子”,打“官腔”,许多时候,官话不是领导说出来的,而是媒体写出来的,编出来的。即使领导干部下到最基层,察民情,听民意,办民事,通过媒体模式化报道出来的新闻仍然高高在上,花架子、形式主义明显,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人为地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事实说明,这种报道方式不仅制约了媒体的发行和传播效果,还影响了践行群众路线的进程与实效,不适应社会文明进步和读者的要求。
在全国人民共筑中国梦的新常态下,各级各类媒体如何更好地履行舆论宣传的责任,特别是各级党媒如何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赢得群众的肯定和欢迎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以实际行动做出回答。
(一)讲好故事,传递共圆中国梦的正能量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他认为,“不日新者必日退”。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贴近群众,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新闻宣传工作只有进一步强化群众观点,从群众立场出发谋划宣传思路,策划宣传内容,不断地改进文风,创新形式,贴近群众,真正把“官架”放下,把“官话”丢掉,多使用灵活平易的群众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多反映群众真实的心声,提高新闻媒体的贴近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三)与时俱进,创新新闻传播形式
近年,网络技术衍生出系列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模式,扩展了新闻宣传的内涵,广大读者掌握了传播主动权,读者参与交流传播成为必然,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顺应技术时代潮流,改革时政新闻报道方式,通过故事化报道,体现人物的主张,从会议中体现官方的要求,从语言、场景中展示主人的情怀,从而使时政新闻更真实,更鲜活,更生动,更亲切,新闻内涵更丰富,形式更活跃,影响力更大。
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创新,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进一步凸显新闻的价值,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占领新媒体传播主阵地。这也是新媒体时代避免新闻信息同质化的重要措施,成为新常态下新闻宣传创新的必要。
读者阅读的时间十分有限,全媒体给读者带来了阅读选择和信任的困惑,同时,众多媒体在传播内容上的同质化,又给读者造成阅读疲劳和时间浪费。党媒作为主流媒体,更应当适应变化发展,主动创新,提倡时政新闻故事化,克服传播内容同质化,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群众的呼声结合起来,从形式上放下架子,贴近读者群众;从内容上增强可读性,贴近基层实际,满足读者要求,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
(一)尊重事实,坚持新闻真实原则
时政新闻故事化传播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夸大情节,揣测人物心理,添加想象,要忠实题材,尊重事实,灵活把握,适度运用网络语言,不能改变新闻原意,不适宜故事化的时政新闻不可硬编。对有“故事”的时政新闻,应储备充足的背景材料,以在采访和写作中掌握主动,保证“故事”的真实和完整,凸显新闻的主题,实现传播的效果。
(二)苦练功夫,讲好时政新闻故事
时政新闻政治性、原则性很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还要苦练写作基本功,学习一点文学艺术,用语准确生动,表义通俗清楚,结构灵活多样,摆脱传统的写作框框,弱化“行政化”“公文化”风格。场景、人物语言等要素的选取,要紧紧围绕宣传主题,既要保持时政新闻内容的严肃与严谨,又要实现传播形式的活跃与平易,照顾读者的要求。时政新闻故事也要力求精干短小,避免繁杂冗长,喧宾夺主。
(三)加强互动,贴心服务读者群众
媒体肩负着社会健康舆论的引导和社会先进文化形态的促成,时政新闻长期对受众以强行的灌输形式,读者参与率较低,缺少人文关怀,无助于政策的宣传、社会矛盾的化解和正能量的积聚。提倡故事化传播,在写作角度上既要立足工作的重点,又要照顾大众的关注和社会的热点,同时在媒体上创建互动平台,给读者参与说话的机会,倾听读者的微言心声,了解群众的微意心愿,贴心服务群众。
各级媒体特别是党媒承担着两个责任,一方面要传递党的声音、国家的方针政策、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要求、对群众工作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要将笔头、镜头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反映群众的心声,展示基层的发展变化。只有较好地把两方面传播要求结合起来,才能最大化地提升宣传效果,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
(责任编辑 象话)
梁斌朝,男,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新闻宣传中心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主编,研究方向:党媒新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