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勇
寻找儿童写作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逻辑
吴 勇
在我国,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始于2013年5月启动的“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历经4年,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涵已经确定,剩下的就是通过具体课程与教学落地转化了。可是,具体到语文学科,再聚焦到写作板块,将“核心素养”的6个方面进行课程性理解,就不仅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厚实的学科素养,还需要拥有扎实的学科教学素养,使得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这是其落地与转化的逻辑前提。
当然,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地与转化,更重要的逻辑是核心素养的教学化,让“核心素养”在具体的写作课程中可“教”可“学”,这才是语文教师当下迫在眉睫的教学担当。在写作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逻辑链条中,有几个环节不可或缺:
建构基于语用的写作知识。核心素养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实它是有根基的,就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知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写作知识都能转化为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笔者以为走向核心素养的写作知识有两个条件:一是真实的知识,即指向儿童言语困境的言语知识;二是具体的知识,即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言语知识。真实而具体的写作知识其实就是韩雪屏先生所倡导的“以语用为中心的动态语文知识”。脱离语用的写作知识,就是儿童“搬不动”“带不走”的静态知识,是难以转化为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的,是难以在儿童的写作实践中发力的。
实施基于语境的言语训练。一提到训练,往往容易走向“机械”与“重复”。走向核心素养的言语训练,是基于“语境”的,即每次写作,儿童带着明确的目的,以适合的角色进入,面向真实的读者,写成具体的样式。在鲜活的情境中,写作不再是一项外在附加的任务,而是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问题的手段和工具。在这样“有用”的言语训练中历练而成的写作核心素养,可以满足儿童个体生活的重要需求,可以帮助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实现各不相同的目标,解决不同情境中的各类问题。
培养基于意识的写作态度。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过程中,态度影响着落地的效率和质量。写作态度体现着一个儿童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习惯等,而支配写作态度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写作意识。写作意识鲜明而强烈的儿童,一定有浓郁的写作兴趣,一定有强大的写作意志,一定有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写作知识、言语训练、写作态度所构筑的写作核心素养教学逻辑中,写作知识是基础,言语训练是路径,写作态度是动力,它们彼此融合,互为因果,使儿童写作核心素养在课程和教学中落地与转化成为可能。
(作者系南京市上元小学副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