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海
【专家点评】
儿童写作核心素养发展的困惑与澄明
——评吴勇团队的专题探索
王宗海
说清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问题,是一次“难上加难”的回答。吴勇团队专题探索的五篇论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视角,阐释了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教学通道和核心要素培育的实施策略,让写作核心素养看得见、摸得着,让写作核心素养可以教化、可以习得。
写作教学;写作核心素养;“文心”
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仿佛如无解之题,令语文同仁忧思连连。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权威出炉,一时间,教育人每每言必称“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应如何落地?该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又应如何实现?当我们还未厘清这些上位问题时,写作教学早已不可避免地被置于“核心素养”下,探索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好在,吴勇老师及其团队一直行走在写作教研之路上,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和扎扎实实的成果,不断给出自己的答案。本专题五篇论文就是他们对这个“难上加难”话题的一些思索、践行与回答。
吴勇团队将儿童写作素养的总和凝练为 “文心”,在教学期待上,盼望“儿童带着饱满的‘文心’上路”,以让儿童写作核心素养逐步落实。
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儿童写作应养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什么?基本结构如何?作为直面儿童的一线语文人,要让素养落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是断然绕不过的。正如吴勇老师文中所言:“写作素养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要素,如果不对其中的关键要素做出清晰精准的定位,那么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培塑和发展,将会成为一个笼统而模糊的空中楼阁。”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理论上的争议,达成实践中的共识,吴勇团队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给出了假设。
1.静态视角:基于三维目标的架构。
“第一维是写作态度,包括写作动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习惯,这是儿童写作发生和维持的动力源泉。”其直指作文教育的原点——写作教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
“第二维是写作知识”,主要包括“语体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是儿童写作的能力支撑”。需明确的是,核心素养下的写作知识是指处于知识最内层的、最易迁移的写作策略性知识,它才是学生写作由知而能的真正桥梁。
“第三维是写作思维空间,贯穿于取材(观察)、立意、构思、表达、评改全过程,这是儿童写作关键经历。”此维度是积累、表达与思维的合力,是作文核心素养的重心所在。
三个维度合而为一,形成儿童写作素养的立体空间结构。反过来说,明确了这一基本结构,或者对这一基本结构的厘清和表述过程,可让一线教师更易确证,作文应该“为谁教”、应该“为什么教”和应该“教什么”。
2.动态视角:基于“四层表达”的架构。
“四层表达”是吴勇团队基于实践逻辑的一种思考。如何让素养由“知”而“行”?如何保持静态认知和动态践行的关联性、持续性?基于此,又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架构:写作意识的鲜明与饱满、写作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写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写作语篇的鉴赏与评价。
首先,在表述上,表征为内容与要求的统整,利于明晰教学内容与任务。
其次,从逻辑上,符合“唤醒意识—明确知识—思考表达—鉴赏评价”的一般教学流程,利于清晰教学步骤与方法。
最后,每层各有特殊,之间又形成梯度,互相叠加、渗透、融合,形成一种富有弹性的流动结构。要说明的是,把“写作意识的鲜明与饱满”作为第一层表达,旨在凸显其既作为素养形成的起始点,唤醒“文”,又是素养形成归宿点,归于“心”,“处于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最中心位置”。
难能可贵的是,吴勇团队试图基于长期的潜心施教,凝练出每一层的教学内容或操作程序,如写作知识的两种“得”,写作思维的三层“模”,语篇评鉴的四个“度”。在实践篇中,四位老师进一步针对不同层面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给出了实践明证:王宁从“涵养意识”层面,提出了四种策略,化虚为实。“发展思维”层面,汪璐璐从四个观察维度,介绍了多种提升观察感悟力的策略;罗刚淮则阐述了三种发展言语思维的实践探索,皆切实可行。徐俊从知识、实践、态度三个维度阐释了评改力的生成前提、形成过程和助推力量,试图尽快让学生“懂得评价”。
“四层表达”的动态结构,可使一线教师更易确证,作文应该“怎样教”“教的效果如何”。
除其他四位老师的具体阐述外,吴勇老师还规划了素养落地的四个教学通道。
1.最为旗帜鲜明:“明里探讨写作知识”的教学通道。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说法,致使写作知识被误解,甚至被放逐。反思之余,吴勇老师高举写作知识回归的大旗,发表了 《精准知识:习作教学走向实效的必然之路》《精准知识:释放习作教学的生产力》《精准知识:习作教学“教”的着力点》等系列文章,亮明观点。“明里探讨写作知识”,尤其是精准知识,逐渐成为其团队教研的鲜明主张。
操作中,他们强调知识的学得与习得并举,尤其是在学得思路上主张“教什么(知识)”,就“练什么(知识)”,就“评什么(知识)”,强化知识运用中的明确、集中和一贯。并在不断的、螺旋式的写作实践中,“让写作知识与儿童的写作兴趣激发协调共进,让写作知识成为儿童写作核心素养发展的根基”。
2.最为推崇:“真实情境语用训练”的教学通道。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作为学校的作文教学来说,如果忽略了这种“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那么写作知识和技能就会成为一种堆积,会堵塞“文心”。因此,设计真实情境时,首先应着眼于“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将这种情境置于学生的智力上、情感上、道德上;其次才从学生成长实际和育人需要的交叉点上着手设计。如此,这一通道才能真正被普遍借重。
3.最为真诚的呼唤:“持续不断涵养意识”的教学通道。
“写作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写作意识和写作态度,这是一个儿童的‘文心’之核,关乎其写作核心素养的健全和生长。”为此,吴勇老师不惜篇幅从蓄积兴趣、给予信心、磨炼意志、培塑习惯四个方面详加阐释。看似重笔在虚处,实则更显其真诚地呼唤重视之心。
要说明的是,通道三“学科融合推动认知”的阐述,虽意在突出学科融合中写作的工具性价值,但从举例来看,还处于浅度融合阶段,这主要受学校综合课程薄弱、学科壁垒固化所拘囿。
吴勇团队,以探索者的姿态,知难而进,就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教学通道和核心要素培育的实施策略三个难题,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启发、钦佩之余,我们也不仅要继续追问,其基本结构的假设是否经得起逻辑推敲?四个通道的铺设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核心要素培育之策,是否真正让学生的写作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还是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G420
A
1005-6009(2017)41-0020-02
王宗海,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南京,211171)教学技能训练与培训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