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
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做了一节习题课,孩子们对网格图中的角转化产生兴趣,明确构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他们觉得有格点可依,便于发现,有利于转化角。但是对于求解三角函数的问题:在正方形ABCD中,BC=3,点E,F分别是CB,CD延长线上的点,DF=BE,连接AE,AF,过点A作AH⊥ED于点H .
(1)求证:△ADF≌△ABD
(2)若PE=1,求tan∠AED
针对该题学生有思考方向,当学生初识此题,思路单一,方向明确要将∠AED构建在直角三角形中,即使构建出直角三角形但也無法求解三角形,甚至觉得该题难度很大。尤其是(2)当时能有思路的同学占总人数的85﹪,进行准确计算的只剩下不足15﹪。经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思考经过沉淀,为了激活学生的思考模式,在课堂上采取研讨交流式学习模式,自主讲解组内
突破。
“这道题至少有两种方法,请大家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想法,看哪个组率先有方案并能及时展示。”教师的引领下,各小组马上投入交流环节。班级整体交流后展现了以下方法:
1.过点A作AJ⊥DE 垂足为J,在Rt△ADJ和Rt△AEJ中由勾股定理得:AD2-DJ2=AE2-EJ2即:32-(5-EJ)2=()2-EJ2,解得EJ,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AJ,从而解决tan∠AED.
2.设DE,AB的交点为I,观察△BEI和△ADI的关系,利用相似型求DI,AI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 即:AI*AD=DI*AJ求出AJ从而解决tan∠AED.
3.观察△ADE,过点E作EK⊥DE,垂足为K,该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利用AD*EK=DE*AJ来解决,因为AD=3,EK=AB=3,DE=5,所以AJ可求,再利用勾股定理解决EJ,即能解决tan∠AED。
4.在该图形中因为Rt△EDC是已知三角形,所以tan∠DEC=3/4,因为∠ADE=∠DEC,所以tan∠DEC= tan∠ADE=3/4Rt△ADJ中已知AD,我们可解△ADJ中的边AJ,DJ,进而得EJ,即能解决tan∠AED。
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有力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在热情的交流过程中,即提高了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又能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在争论中让孩子们相互合作互相有新的认识提升了解程度。师者的引领和及时点拨,给孩子们信心,为问题的提升知识点的应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