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时代中小学教师的应对

2017-03-24 15:09朱广兵
江西教育A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育资源时代

朱广兵

“互联网+教育”是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锋和新锐。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到2016年,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在全国中小学校,基本实现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比例分别达到80%和50%。当前,“互联网+教育”已具备良好基础,成为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有力引擎。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面对不期而至的“互联网+教育”,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付?答案不言自明。积极应对的教师将会很快融入到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分享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而消极应付者将无法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必然会被“互联网+教育”所淘汰。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教育上的应用,以使教育教学成果更有效、优质资源配置更均衡。“互联网+教育”时代正在发生的是一场信息技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改革和重构。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教育资源形态是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以及各种练习,主要以纸质载体为主。在“互联网+教育 ”时代,这种形态仍然有必要,但却正在进行着拓展和变迁,即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或数字化的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以互联网为载体和表现手段,面向每个人开放。师生都可以方便地获得需要的资源。它的使用可以打破教育中的时空限制,脱离授课教师主体,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共享成为可能。通过教育信息化,它的受众没有了边界,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乡村都有可能,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即时了解和享用各种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迁成为必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固定的排位模式,教师在讲桌前,学生座位依次排列。教师首先介绍课本内容,学生学完新课以后练习巩固。信息化却让每个孩子都坐到了教室的第一排,同步接受教育。“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学模式的变迁主要表现在:学生课下听课、课上解疑释惑; 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和深入的主题探究讨论,翻转课堂;学生学习个性化,互动式,甚至“自定步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步骤,主体地位体现更为突出。总之,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课堂与课外边界模糊,教学状态越来越走向以学习者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从更深入、更具体的意义来看,真正的高品质的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学习模式的新变化,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景。另外,“互联网+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来的平面资源变成数字资源,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更不是“人灌”改“电灌”,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多媒体、交互式、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者中心的新模式。

学校存在状态的变化成为现实。“互联网+教育”时代,学校形态正在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式学校形态和混合式学习模式,近年来出现的慕课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混合式”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选的;二是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密切结合,宛若教育领域的O2O模式。当然,学校教育并不能成为商业中的线上揽客线下消费。但是,合理的慕课活动却可以打破学校的壁垒和教师的界限。名校、名师的教学资源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让远隔万里、交通闭塞的学生得以享受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校际壁垒被打破,行政上的集团化办学得以延伸为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共享。

评价模式的变革成为趋势。一直以来,学校教育最为人们所诟病的是应试教育。而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肩负更为沉重的使命,既要承担提高人口素质任务,又要为高一级学校选拔输送合格人才。基础教育的评价模式离不开应试教育的结果。应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既然应试这件事情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互联网+教育”却可以帮助我们把应试这件事情做得更加面向学生的能力和更加面向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局限在传统的纸笔考试。信息技术的到来给我们评价的改革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例如伴随式评价,在信息时代出现了很多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伴随式对孩子的发展进行过程式评价和记录,能够多多少少走出纸笔考试的局面,这是“互联网+教育”给评价模式带来的可能变革。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无法回避信息与技术。每个教师都要提升专业水平、获得专业发展,在充分认识“互联网+教育”时代特点基础上进行系统架构和积极应对。

首先,中小学教师要努力学习,尽快提高信息素养。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有很多,如国培、省培,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强化信息技术培训。被信息技术倒逼的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其专业内涵。教师必须学会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知道如何去评价、提升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技术水平的获得也是朝向教师主体完善的活动。越是在教育资源极大丰富的情况下,越需要教师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和鲜明的主体立场来引导和规约自我的实践,成为信息海洋的弄潮儿。

其次,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关注被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中小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例,在印刷时代,阅读和写作被公认是文化的两大基础,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两大基石。中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读、写能力更是工作、学习及参与社會活动不可或缺的。而读写既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仍是目前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但读写能力的内涵显然需要重新界定。这是因为,进入信息化时代后,读写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写作方式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使阅读与写作一体化,在远程交流中写作变得协同化、群体化。

再次,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创构”课堂。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借助信息技术来零打碎敲地弥补教学中的某些不足,也不再满足于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模仿与修补不再是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式,而是旨在“创构”,即创构出一种与迄今为止截然不同的全新教学时空,旨在使学生在这种全新教学时空中得到尽可能全面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本人的知识仓储与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的各种学习资源既可单独呈现,又能随时组合呈现、相互补充;文字的、声音的、影像的学习资源既可单独展示,又能随时汇集提供,相互加强;历史场景、当下情状及未来景观既可单独凸显,又能随时因需编排,相互勾连;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全班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既可单一进行,又能随时切换,相互促进;教学空间的模样、色彩及秩序的样态等,既有相对稳定的基本格局,又能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加以必要调整与改变;知识的了解、资源的获取、方法的掌握、规则的习得、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道德的养成、文化的体验等,既可相对专一有针对性促进,更能在充满丰富刺激、提供多样方式的各种活动中取得协调性进展。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灵活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如果因为教务部门对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求与检查,只是做做样子;因为其他教师在使用,自己不使用会显得落伍而勉强为之;因为总是口头讲解、写板书有点乏味,不妨换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一下,调剂调剂,那么,新的数字鸿沟将会出现。教师信息能力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可以通过“做中学”的方式逐步推进。相关教育部门要为广大师生提高“互联网+教育”的物质基础,积极推广信息文化,培植浓厚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天空。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幼儿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教育资源时代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