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存洪
德国科学家瑞格尔曼做过一个实验:将被试者分成4组,各组人数分别为1人、2人、3人和8人。瑞格尔曼要求各组人员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分别测量拉力。结果有些出人意料:2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总和的95%,3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总和的85%,而8人组的拉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总和的49%。
管理学中有一个“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2倍,工作时间就要多2倍,工作成本就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多6倍。
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事实上却常常有例外,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常识”进行重新审视。
第一,在管理上,并不是人多就好,有时候人越多,工作效率反而越差。道理很简单,人多必闲,闲必生事。现在不少单位,人满为患,工作量不大,一会儿就处理完了,余下的时间怎么打发?往往在忙着“八卦”。苛希纳定律告诉我们:要想铲除“十羊九牧”的现象,必须精兵简政,寻找最佳的人员规模。苛希纳定律虽是针对管理层而言,但同样适用对组织内部一般人员的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只有每个部门都达到人员的最佳数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无用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从而达到组织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力的方向是关键。管理学在计算人与人的合作时,通常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但实际上10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会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这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就在于力的作用方向,物理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力的作用方向一致,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针对学校而言,各种力量的“方向”都一致吗?不一定!行政管理人员如过于强调科层体制,一切机械照章办事,就可能导致繁文缛节、迂腐不化与防卫心理,会增加教学人员的困扰,影响教育效果。比如目前很多管理制度和规范,事实上都是在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提高人的效能;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重视专业信念,为顾及专业水准、改善教育措施而反对过度的行政控制,即产生“功能自主”和“地位保护”;教辅、后勤服务人员觉得“凭什么我的工作重要性就不如你,离开我的服务,看你怎么以教学为中心”。三个力作用方向不一,就不可能办好学校。所以,必须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使之同心同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第三,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在群体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责任分散”心理,即随着责任人数量的增多,责任人的责任感就会相对降低,因为他们觉得,反正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完全没必要干得那么起劲。这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的“三个和尚”、南郭先生的故事。当然,外国亦然。1964年,纽约发生一起謀杀案,一位酒吧女经理在公园附近被杀害,而当时附近的住户中有8人看到女经理被杀的情形或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没一人挺身而出。事后,媒体纷纷谴责人们的冷漠。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旁观者效应”,即当有其他目击者在场,人们的责任感就会削弱,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在这种心理效应的影响下,随着目击者人数的增加,人们的责任心却在递减,会产生“我不去救,让别人去救”的心理,最终导致谁都不愿伸以援手。
什么是团队?团队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但一群人聚在一起并不一定就是团队。团队是由具有明确分工、互补联系和合理秩序的一群人紧密组织在一起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形成的群体。在团队中,每个成员可以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实现单个力量无法实现的愿望。团队的领导者应带领所有成员共同推动组织的进步。在一个团队中,会有许多因素影响团队中的个体发挥其价值:一是公平因素,团队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公平的要求;二是绩效评估方法,绩效评价看重的是整个团队的绩效,但必须重视团队成员个人的作用;三是人际关系,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避免产生内耗,才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人多才会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