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优势,做到“文道合一”

2017-03-23 10:20刘亚芬丁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刘亚芬 丁菲

【摘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使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科优势 文道合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19-01

所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她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她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认真研究教材,正确把握好教材,还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找准德育切入点,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贵在“深”处

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挖掘,从一切可以探寻的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一株紫丁香》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将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育,我决定将这篇课文安排在教师节当天进行,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感谢老师的情感。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知不知道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有位同学居然这样回答:“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有了任何言语,只有红红的眼眶……说实在的,我们的老师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而我们的学生有时却难以感受到老师的辛勤付出。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懂得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是学生必须有的礼貌;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由衷地感谢老师,这也是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内容之一。

二、“实”见成效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目标极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有人称之为两张皮现象:学生在“感谢父母恩”的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会后依然“涛声依旧”惹父母生气;班会上高谈阔论的学生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课外却总是惹事生非,令老师头疼……很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谈不上发自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规范自己。如果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中不能联系学生实际,那么这德育就是无效的的德育,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的作用。记得在一次口语交际课《XX,我想对你说》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学生大都说父母管束太严,管束太多还把自己当小孩子。其实自己已经长大,能自己管好自己了。听了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我也挺激动。“对,是该让父母放手了!我们要让自己的行动让父母看到我们的成长。”孩子们一呼百应,大家大谈了自己的打算,真是一片雄心壮志……我也为自己成功的德育而沾沾自喜。可是就在当天下午,有一位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在家里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且顶嘴连连……这样的德育就是一种高估学生的能力,没有落在“实处”而引起的负面的教育。我赶紧改变了教学策略,在后面的习作课上,我这样引导学生:“观察爸爸,妈妈一天的劳动,记录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写自己的体会。”第二天交上来的作文很是精彩,大多数孩子都能体谅父母的辛苦,表示以后要听父母的教诲。可见,立足“实”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德育。

三、“恒”字当头

其实,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药性”。对待这些学生,急功近利,妄图立竿见影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在这“持久战”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就可以利用语文教学这个阵地,运用教育智慧,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使一些“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习作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過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我们班有“每天一篇美文”的写作习惯,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尽量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教育性较强的话题,如:母亲节、国庆节……让学生既有话可说,又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这可谓是永久的德育。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上,我们应坚持教文育人,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人文内涵,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更健全的人。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