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深化应用,信息化手段与语文教学的逐渐融合,使我们对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古诗吟诵的信息化教学使晦涩的古文语句变成有声的语言和形象的动画,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诗歌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吟诵 信息化教学 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01-02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下不断的深入展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完成了由建设驱动向应用驱动的转变,围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展开。教育信息化要全面深化应用,以应用为核心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使教育信息化引领中国教育现代化。 信息化手段与语文教学的逐渐融合,使我们对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古诗吟诵方面,信息化教学使晦涩的古文语句变成有声的语言和形象的动画,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开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吟诵作为欣赏和讲授古典美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再辅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诗歌的魅力。
首先,“数字故事”——“因声入境”,激发学生对古诗吟诵的兴趣。数字故事,就是把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工具(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网页)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数字故事应用于古诗吟诵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使课堂教学更注重实效性与应用性,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互动,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设计、策划、语言、音乐、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总所周知,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古诗的方法,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的一种独特手段。古时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诵读;古时的“诵”,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能激发想象、联想和情绪,让吟诵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即随着吟诵时声音之抑扬顿挫、语速之疾徐变化、腔调之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的意境之美。 例如明代的吴扩,是昆山小有名气的布衣诗人,他“吐音如钟,对客多自言游览武夷、匡庐、台宕诸胜地,朗诵其诗歌,听之者如在目中,故多乐于之游”[1]。吴扩能通过纵声朗读再现自己在游览诗文中创造的意境,让听者展开想象,“因声入境”,形成诸多名山胜景“如在目中”的感觉,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故多乐于之游”。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吟诵时声音的奇妙作用。例如杜牧的《山行》,这是首游览秋山的名作,教吟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时,要突出韵脚“斜”字,用“一音三韵”的方法吟唱,音调从轻细低吟转为响亮悦耳,再配以举头远眺的神态,就能使学生的耳目产生联觉,仿佛真地看到了山上的那条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山颠的石径。教吟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时,“深处”的“处”是去声,落音比较重,读时略作一顿,好像提示听者注意即将出现的画面,引导大家想象“白云深处”的景色,接着以明快而清晰的音调吟出“有人家”三字,由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露出惊叹、欣喜、向往的神色。把这些细节用数字故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教者通过吟声和肢体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联觉、视觉、想象等功能,使学生既领略诗句所描绘的图画美又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绪的感染,心旷神怡,如置身和陶醉于诗境之中。古代作家创作时非常重视“刻镂声律”[2],即善于推敲作品的音节,所谓作品的音节是表现作家情感、刻画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古诗音节的安排有特殊的规律。通过数字故事实现“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重点问题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其次,“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3]。微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查缺补漏又能够强化巩固知识,实乃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用微课展示古诗吟诵内容,使古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古诗吟诵,本身是一种美——古诗音乐美的享受。穿越千年的时空,还原文学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用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作品内容的,但其作为形式,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齐东野语》记载:“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4]其常被人们用作缺乏诗意的典型代表。假设换一个角度,将朗读和诗意分别打分,说明苏轼已发现有声语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读打七分,正是肯定这位青年出色的吟诵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古诗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疾徐、抑扬、长短、顿挫及其变化,即原本就有一定的音乐性。传统方法吟诵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行腔使调的。例如七言律绝,要区分平起和仄起,按“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来划分句子节奏,节奏点上的字音则接“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这就充分地表达出诗文原有的音乐性。如果是优美动听的调子,就更能显示出铿锵悦耳的音乐美。后人称吟诵为“美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吟诵的诗文语言表现出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这音乐美又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因此吟诵本身就变成一种“美的享受”。古人对此深有感悟:“唐人诗一家有一家声调,高下疾徐皆为律吕,吟而绎之,令人有闻《韶》忘味之意。”[5]正因吟诵本身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致使出现如下情况:吟诵者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但只要行腔得法,仍然能得到美的享受。朱自清说过:“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誦,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意义的关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儿,全篇的意义并不清楚也不要紧的。”[6]反之,感觉到的不能一下理解,而理解了的却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越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吟诵起来就越能准确而充分地再现作品语言音节的美妙。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古诗吟诵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感,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endprint
最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中间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都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教会学生学习[7]。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用传统的方法吟诵诗歌,与其平仄密切相关。吟诵者应该掌握一些有关近体诗的格律知识,会辨平仄,熟练掌握基本的平仄格式。掌握近体诗吟诵的一般方法,还是不够的,因为不同的腔调在调式、节奏和旋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吟诵者必须把握所用腔调的特点,才能会用这种腔调来吟诵。古诗吟诵腔调丰富多彩,要从选学一种优美的腔调开始。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多种吟诵腔调。用具体的、有声的教学手段穿越时空再现古诗腔调,使学生真正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形式的加以学习,才能全面掌握古诗教学内容,达到熟读成诵。例如吟诵具有帮助我们神奇地记住古典美文的功能。徐城北在《说“背诵”》中提到旧时私塾里蒙童背书的情景:“背诵,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應用的学习方法。大约从《百家姓》、《千字文》开始,蒙童就要高扬起稚嫩噪音去背诵了,理解了的要背,不理解的依然要背”。如果运用信息化教学,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吟诵,在反复吟诵中记忆,释放内心的热情,从而促进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吴山人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华书局,2012年.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第2期.
[4]周密:《齐东野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5]刘绩:《四库全书·霏雪录》.
[6]朱自清:《论百读不厌》,《文讯》,1947年第5卷.
[7]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第5期.
作者简介:宋楠(1978- ),辽宁大连人,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 语文高级讲师endprint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