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惠娟
【摘要】如今,虽然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九年一贯制”已经让我们中小学教师达成了共识。但是,很多六年级的老师,对于孩子的宏观规划,学习习惯,能力的要求仍然缺少了解和重视。本文以小升初的转型期孩子为例,重点从宏观规划、定型学习习惯、转变教学模式、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四个方面,阐述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衔接 衔接 转变观念 巩固良好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90-02
一位名人曾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我们镇的语文教学将会是一个质的飞跃。看看我们每年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语文成绩,一百分的试卷,全镇语文的平均分都能在78分左右,而上来初一之后,120分的试卷,全级的平均分也只能在75分左右,究其的原因:拼音读汉字都不懂得;书写字迹潦草;答题技巧不到位;审题不清楚。这些想象究其根源,都是没有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的。
小学的语文教学,由于内容比较简单,一节课的容量也比较少,所以老师更注重趣味性和模式化;而中学的语文由于一节课含量大,所以老师的教学更注重方法性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语文衔接的关键。我觉得,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工作。
一、转变观念,宏观规划,是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的奠基石
如果無论是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都要有为学生将来读中学、高中、乃至大学的宏观教学规划,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才不会让学生出现脱节、不连贯的现象。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细小的教学不好的习惯,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甚至是学习的榜样。特别是我们小学的语文老师,虽然小学注重的是模仿,特别是小学的低年级的作文教学,重在模仿、甚至是摘抄课文的语句,但是,如果我们的老师一味的强调某一句话的作用,而小学低年级孩子的那种不能融会贯通的理解,就误以为只要是摘抄课文的某句话,就能在作文中得到好评。,从而导致了每篇作文必出现此句话。这样就会无形中影响了孩子,让孩子形成了一种套用的坏习惯,扼杀了孩子的创新的天性。我曾看过我邻居小孩一年级的作文,因为第一次看图作文时,写了一句,大家满意地笑了。老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红花。从此之后,这个孩子的作文,每次必用这个句子作文结尾,现在这个小孩已经是二年级下半学期了,可是他的作文还是每逢结尾都是那句千年不变的“大家满意地笑了”。如果孩子的老师,能够在孩子出现第三次、或者第四次“大家满意地笑了”的时候,就及时纠正他,让他明白,不是次次作文都要这句才能高分的,那么孩子就不会有这个恶性循环的坏习惯。这要是上了初中,孩子的作文还是如此地话,那么这个孩子的作文还有提高的空间吗?
所以,本人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心中有宏观的规划,心中有好的习惯,才能给孩子好的榜样。特别是小孩低年级的老师,更是孩子心目中的神,如果我们的神那天打瞌睡了,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会跟着打呵欠。当然,只要我们的神,心里时时装着为孩子的将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宏观的思想,并把这个思想“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衔接才能走向正轨。
二、把良好习惯达到固化于制的效果,是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的护航灯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而且也是学生各种发育慢慢转向高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为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一线教师可以形成一个制度化,每天必须派学生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书本,并且老师要定时检查,能完成的可以口头表扬。
1.订好计划。要求学生制订每周学习计划和每月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圈点预习,课后口头复习和书面复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特别是口头复习,背书、背一些重点的笔记,看课文这些也要强调这也是作业。不然上到中学,就变成没有作业这一说了。甚至搞到学生家长也认为中学比小学更轻松了,基本上没有作业了,因为中学的作业,多数是以口头作业为主的,强调的是自主性。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并且要求学生把笔记记在本段或者是本句上。比如一些句子的重点词语的用法,句子的修辞手法和句子在本段的作用,都要求学生就在那句话下面做笔记。
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这个可以制作简单的读书卡给全班的学生,比如只要有书名,看书的页数,看书的日期,家长签名这些,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管相结合的习惯,更能让看课外书变成制度,把制度慢慢潜移默化成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
三、转换课堂教学方式,逐年适当增加课堂知识含量,这是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的转折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进入中学打好基础。例如,三年级开始,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词语搭配,四年级开始增加修辞的运用,五年增加实词的词性,六年级适当增加一些短小文言文的阅读,以及简单的仿写训练,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知道一些简单的语文语法、简单的文言文的翻译的知识,以及简单的仿写技巧,上到中学,就不会感觉得到太难。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做好中小孩语文教学衔接的动力源
学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决定学生到中学后能否很快适应的主要因素。所以,作为第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要改变那种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
1.首先在观念上要为学生灌输独立意识。教师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行为负责,一分勤劳一分收获。每天布置的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并且要独立检察,并养成课前先预习的习惯。
2.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學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俗话说的好,授子之鱼,不如授子以渔。所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学语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教给孩子一些预习课文的方法,例如散文的阅读:可以先看标题,找线索,概括文章的内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找文章的关键句来理解文章的中心。这些基本的预习方法,要经常训练,才能养成习惯。
3.利用教材,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教育的触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如教材中的正能量的东西,要学生学习完后就该让他们对照检查自己,并从中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的价值观,增强自信心,积极地面对困难,去争取一次比一次做到更好。
诚然,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不是单靠某个老师,或者某一年级就可以完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每个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的职责,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一环,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最首要的任务。所以,只有从小播下习惯的种子,才能在长大开出思想之花,成绩之果。
参考文献:
[1] 颜丹.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6) .
[2] 张建丽.初小衔接:从探寻衔接向实现衔接迈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
[3] 于丽娜.中小语文教学衔接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1(01) .
[4] 张宝兰.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应对措施的探讨[J]. 文理导航(上旬),2010(10) .
[5] 杨长恩.浅谈六七年级语文教学的衔接[J].语文建设, 2010(06) .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