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桂莲
【摘要】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立德树人,就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贯彻的育人标准,我们要在语文教育活动中不折不扣地渗透这一使命--培养德才兼备的有创新能力的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教育 立德树人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49-01
一、高考改革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发挥好“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不仅是高考命题总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高考语文学科命题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高考的考试科目中,语文是综合性强、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学科,一段阅读材料会让考生铭记终生,一个作文题目会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高考语文命题,通过对材料的细致甄选、试题设计的明确指向、答案构拟和评分标准细化等多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内化依法治国理念,自主强化创新意识,并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二、在高考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身为语文老师,应让立德树人浸润我们的课堂
1.挖掘语文的人文性,滋养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同化学生,进而内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德修养、气质个性和人际交往中获得提升。高中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就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特征,很多都是人类优秀思想的成果,对高中生的品德修养、气质修养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学应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突出人文精神的宣传,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突出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精神洗礼。具体来说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且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内化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感悟,体会到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整合教材和学情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
2.体味语文的情感性,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来说,其内容更具有人本性和人情味。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写作意境的过程。课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给学生恰当的思想情感渗透,并且能让学生做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内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牵涉到很多的情愫,爱国情怀、浓厚的亲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些情愫的表达恰恰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情味。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可以帮助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父亲的形象,了解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进而实现人情味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共鸣。
3.利用语文的文学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在知识的传授中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中语文在文章的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古诗词、小说、童话故事、科技散文等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学生讲授了不同文学體裁的赏析、鉴别和创作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有效的掌握这些资料,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他们的文学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学习能进行文学创作,语文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文学基本功夯实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最后能让学生创作出充满文学色彩的文章。
4.链接语文的新闻性,指引人生方向。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现代社会,社会的发展节奏迅速,知识的更新更迅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结合当前的先进理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那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应该突出自身的工具性、引导性和辅助性的作用,要有效的嫁接新闻,体现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将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区别,使学生深刻理解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