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竹雕技艺的当代传承

2017-03-23 21:15陈发俊
长沙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竹雕学徒徽州

陈发俊

(安徽大学哲学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徽州竹雕技艺的当代传承

陈发俊

(安徽大学哲学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徽州竹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在工业化社会中面临一系列挑战:技艺存续遭遇困境,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工匠精神日益衰落。为保障徽州竹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利用“徽文化”效应,强化徽州品牌意识, 提高竹雕影响力;规范竹雕技艺工艺师资格认定,建立高素质传承人队伍;完善相关法规,搭建服务平台,保障技艺传承人利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雕;手工技艺;技术哲学

徽州竹雕技艺于2009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与福建莆田留青竹刻一道以“竹刻”项目名称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它是徽文化的组成部分,技艺独特,颇具传承价值。

一 徽州竹雕技艺传承的价值

2007年,当代竹雕艺人洪建华的竹雕作品《竹林七贤》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性收藏,徽州竹雕价值始受官方认可。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艺术价值

徽州竹雕虽材质质朴,但艺术价值却极高。作品经精雕细琢而成,造型小巧,内容丰富。山川树木,亭台楼阁,禽兽花鸟虫鱼,战马走卒,村夫田叟,风土人情,无不涉略。徽州竹雕多以立体圆雕、透雕为主,雕刻手法独特,作品立体感强。所刻人物,形神兼备,质朴中透着高雅,艺术气息浓厚。如洪建华所刻笔筒《竹林七贤》,人物生动逼真,神态面面俱到,栩栩如生,松柏层级错落有致,远近分明,该作品已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郑再权的竹雕笔筒《十八罗汉朝观音》每层都深雕细刻,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最具收藏价值奖”。蒋永青耗时三年零八个月雕刻的《清明上河图》,长14.4米,高1.9米,采用多块竹板拼接而成,可以拆卸,这是有史以来我国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的另一种新型艺术表达形式,更是竹雕作品中的奇观。

(二)文化价值

徽州竹雕是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表达多种文化意向: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途径。佛家文化、孝文化、福寿文化、名人轶事等通常都是徽州竹雕技艺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些内容最终通过刻刀和娴熟的技艺呈现于竹筒或竹板上,流向社会大众手里。二是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树木丛林,亭台楼阁等中国画中常常表达的自然意识均是竹雕艺人所喜爱的题材。同时,竹雕技艺本身就是一种绿色技术,低碳节能环保。三是记载时事,抒发情感。国内外时事、节日庆典等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也常常会进入竹雕作品里,片竹之中承载历史。如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汪加林大师就雕刻了一组奥运系列竹雕作品,包括《迎奥运吉祥如意》、《五洲神麟竞奥运》、《奥运夺绩,各载英雄》等。四是记录徽州区域风土人情。当地民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生产活动等也常常被竹雕技艺以特有的方式记录下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五是承载一个时代的风貌或一代艺人的积极情怀。青年艺人蒋永青倾尽所有,花三年多的时间雕成的《清明上河图》,最终无私地捐献给了黄山市博物馆,体现的是他对竹雕艺术和祖国文化遗产的钟爱,以及大爱无私的情怀。正如黄宾虹所言:“刻竹虽小道,其人非具郑虔三绝,灵襟洒脱,居处出尘,不能下一笔。……刻竹之工,虽以细玩仅存,精益求精,何尝不可与南金竹箭媲美。然赓续成书,为工斯技者,扬其声誉,而激励其精神,是亦光华文治之一助也已。”[1]优秀的竹雕技艺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高超智慧,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技艺,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社会经济价值

徽州竹雕业繁荣可以吸纳一部分社会劳动力,减轻就业压力;实现地方资源综合利用,实现集约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当地经济结构。目前,徽州竹雕手工作坊有120家,结节大批青年就业,贡献当地税收,促进当地GDP增长。仅洪建华的黄山市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就吸纳近100人劳动力,年产值1000多万元。除了纯手工作坊,还有近20家竹雕机械加工企业。规模最大的黄山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年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雇佣工人150人。黄山市松神旅游工艺品厂年产值50万以上,产品远销境外。2008年,该厂参与生产了奥运会开幕式中《论语》诵读节目所用的竹雕书简。该公司的产品定位为旅游市场。黄山是旅游区域,中档的旅游品和纪念品需求量比较多。2014年以前,每年还有大量的会务礼品需求。其中20%属高端消费需求,中端产品需求占75%,低端产品需求大约5%。这些竹雕企业在满足黄山地区旅游市场的纪念品需求方面发挥了作用。

从资源开发利用角度看,徽州竹雕取材于当地盛产的竹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实现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既是集约化经营,又为优化地方经济结构做出贡献。

(四)地域品牌价值

徽州文化形成于北宋末年,目前已享誉海内外。学术界对于徽州文化的研究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学,近半个多世纪来,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地方显学。徽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文房四宝和徽菜等。虽然徽州竹雕在历史上曾与金陵派、嘉定派、浙派齐名,是我国四大竹雕派别之一,但长期以来不太受重视。2007年,洪建华的《竹林七贤》笔筒被故宫博物院作为永久收藏作品收藏,徽州竹雕艺术品的影响力才不断增强,并逐渐成为一个地域性文化品牌,充实了徽文化的现代内涵。

二 徽州竹雕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技术哲学家奥特加将技术分为三种历史形态:“偶然的技术”、“工匠的技术”和“工程师的技术”[2]。“偶然的技术”是人类发展早期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在“工匠技术”这种技术形态中,技艺与掌握技艺的匠人不可分离,与其所生产的具体产品不可分离。在“工程师的技术”形态中,技术本身从掌握技术的个人手中游离出来,从它所生产的具体产品中游离出来。这种技术形态与现代科学成果紧密联系,是科学成果向应用领域的转化。“工程师的技术”不再是某个狭窄的专门行业技艺,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生产力。工业化就是以这种“工程师的技术”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其特点是高效率、低成本。相对而言,“工匠技术”低效率、高成本,而徽州竹雕技艺正是这样的工匠技术。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急功近利的市场机制作用下,传统的低效的手工技艺逐步被淘汰,其中很多种类濒临灭绝,徽州竹雕技艺也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机械生产推广引发传统竹雕技艺的存续困境

传统竹雕技艺通常是指用手工雕刻竹雕艺术品的技艺。手工竹雕作品虽然价值高,但效率低,制作成本高,价格不菲,一些爱好者只能望尘莫及,但是,为了满足喜爱竹雕的欲望,他们会寻找替代品,这就是机械竹雕工艺品。随着雕刻机器的普及,机械化生产逐渐挤占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精神需求愈益强烈,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增高,这刺激了工艺品市场的空前活跃。然而,社会大众消费和关注的是通俗的文化产品,他们难以消费起真正的艺术。这种大众化文化需求催生了批量化、标准化的规模生产的机械竹雕产业。这种机械生产出来的竹雕工艺品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有的甚至在市场上被充当手工艺品出售,以致手工艺人费时费力、高成本低效率雕刻而成的作品在市场上受到很大冲击,劣币驱逐良币,加剧了传统竹雕技艺存续困境。这种由电脑数控雕刻机生产的竹雕工艺品,虽然不是艺术品,但因成本低而市场活跃,利润可观。这种优势吸引了大批竹雕艺人放弃传统技艺,转向机械生产与经营。有的学徒甚至没有完成学徒期就中途而废,逃离师门,独自经营竹雕企业,无疑会影响竹雕技艺传承人的培养。目前有13家规模较大的竹雕机械生产企业,机械竹雕工艺品也越来越多。生产机械竹雕的自动化技术属于“工程师的技术”,生产过程与技艺人完全脱离,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操作,生产过程中缺少了想象力、创造性与个性化成分,艺术性及工作趣味性已然不存。

(二)学徒习艺急功近利,徽州竹雕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竹雕技艺属于“工匠技术”,其特点是特定过程的知识和实践只限于特定行业,需要依靠师徒关系传承。因此,源源不断的学徒以及高素质学徒学有所成,对于徽州竹雕技艺传承至关重要。徽州竹雕手工技艺传承的典型模式是师傅教授徒弟方式,其次是父子传承,当前又出现两种新模式——职业学校教育式学艺和雇工式学艺。传统师徒传承的方式是寄宿制。学艺期间,徒弟与师傅同住同吃,师傅向徒弟传授雕刻手艺。学徒通常不仅学到手艺谋生,而且最终目标是成为一名师傅,收徒授艺,承担技艺传承的重任。徒弟学艺期限通常三至五年,第一年主要干些打杂活计,充当师傅的助手。第二年、第三年,才正式向师傅专习技艺。学成后,还要留在师傅身边呆一至两年才能出师,一方面报答师傅的授艺之恩,另一方面是继续在师傅指导下进一步消化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技艺。不过,如今徽州竹雕手工技艺的师徒传承与过去略有不同,基本上是三年学徒期合约,前两年学徒需要交1000元左右的伙食费,两年后,如果学徒能够雕刻一些简单的作品,则不需要再交伙食费。徒弟雕刻的竹雕半成品,通常会有很多瑕疵,师傅需要对其作进一步修饰。若雕刻人物,需要师傅来开脸。开脸是雕刻人物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技术,只习艺两年的学徒基本上无法熟练掌握开脸技术。学徒雕刻的半成品,经师傅如此这般雕琢后,才能作为商品售卖,所得收益理所当然归师傅所有。因此,学徒们通常会认为自己第三年基本在给师傅打工。这种师徒传承方式的优势是学徒整天跟在师傅身边,不仅学到师傅言传的技艺,而且还可以从师傅的身教中学到技艺中的默会知识,同时接受师傅职业操守熏陶。实际上,手工技艺中有大量默会知识,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必须通过长期细心观察与模仿,才能习得。可见,这种学徒模式非常有助于学艺者成才。不过,近些年,因受工业化高效益的影响,人们越发急功近利,学徒们能够耐住性子花三年时间潜心学习竹雕手工技艺的已经越来越少。年轻气盛的学徒们,大多数在学习两年之后,便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雕刻技艺,可以独立经营赚钱了。于是,第三年就不再愿意继续留在师傅身边给师傅“打工”了。学徒期未满,便离开师门,去经营短频快的机械竹雕生意。殊不知,要熟练掌握一项手工技艺,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与磨练,需要有师傅在身边不时指点。根据过去的经验,学好并精通一门技艺通常在五至七年时间,国外传统的学徒制一般都规定学徒期为七年。如果刚刚了解雕刻技艺的基本技法,就离开师门,自行开业赚钱,技艺必然难以精进。徽州地域上有不少从事机械竹雕工艺品经营的年轻业主,都是因为学习技艺火候不够,急功近利,提前离开师门,结果技艺不精,只能从事简单的机械加工,做个机械化工厂的工人或管理者,难以成为技艺精湛的工艺师。学徒们学艺半途而废,师傅们也深感痛心。更严重的是,如果这成为普遍的现象,那么,长期以往,徽州竹雕手工技艺传承则会后继乏人。

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技能教育来传承技艺,对于徽州竹雕技艺传承而言,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行知学校一家单位在尝试,无论在教学组织形式,还是专业师资队伍方面都有待完善。雇工式学艺是一种适应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而出现的新模式。它兼顾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工厂用工制两方面的优势,将学徒按照就业工人招进来,按月给付劳动报酬,在劳动过程中教给他们竹雕技艺。在工作中考察有进一步培养潜力的工人,进行意向性指导,逐步提高其雕刻水平,最终培养成技艺传承人。同一批工人进场若干年后,便会出现两极分化,技艺娴熟的可晋升为技师,那些实在不具备雕刻天赋、学艺不精的人,就只能继续当普通工人。然而,这种模式虽然有明显的优点,但需要师傅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有经济效益可观的手工工场,才具备用工的经济实力。目前,这种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其真正的社会效益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三)过于崇尚经济利益,技艺传承中工匠精神日渐衰落

工匠精神是凝结在工匠身上、在产品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有的一丝不苟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与锲而不舍的品质。工匠精神在中国传统技艺传承中备受重视。通常情况下,师傅在培养徒弟时,不仅向学徒传授技艺,而且也培养其工匠精神,对后者的重视甚至不亚于前者。不同技艺门派在确定传承人人选时,往往二者并重,技艺不精的徒弟不会被确定为门派接班人。但是,仅仅技艺精湛,没有工匠精神的人更不会成为待定接班人。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工匠精神的体现也有所不同[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尚巧”的创造精神,即追求技艺之巧。第二,“求精”的工作态度。优秀的工匠一定会技艺精湛,制作出精致细密的产品,精益求精永远是中国工匠不懈的追求。第三,“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道”的领悟是中国古代工匠的最高境界,诚如庖丁解牛,“道”乃“臣之所好”,“进乎技矣”。今天看来,工匠精神所反映的是一种经营理念与价值追求,是工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工匠对技艺的认识深度。

无论在传统社会的手工业工场还是工业化时代的机械大工厂,工匠精神都是制造业的灵魂,是一种行业存续与发展的软实力。然而,在经济效益至上的理念影响下,我国很多行业的工匠精神不断走向衰落,徽州竹雕也是如此。大多数竹雕技艺从业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丢弃了技艺至上的精神追求;为了获取利益,放弃了技艺创新,以仿造假古董获取高利润为主要目的;为了尽快致富,放弃了手工技艺的坚守,置作品的灵气与生命于不顾,而甘愿用机械设备来替代手工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已渐行渐远,金钱、职称、名号代替了技艺与口碑,至于技艺传承,已然严重缺乏潜心钻研技艺的学徒,师傅也不再愿意无私授艺,后继乏人的状况日益凸显。

三 保障徽州竹雕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徽州竹雕技艺不但给予当地人民一种生活方式,也给许多当地人带来生活乐趣,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徽州竹雕技艺传承只有在核心价值上寻求突破,才能走出困境,保持行业生机。

(一)利用“徽文化”品牌, 保护和传承竹雕手工技艺

徽州竹雕技艺是一项精致的手工技艺,有着重要的地域文化——徽文化的深刻内涵。徽文化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竹雕可以利用徽文化的马太效应,搭乘徽文化这艘巨轮,扬帆出海,集零为整,整体包装,打造统一标识的徽州竹雕品牌,提高徽州竹雕在海内外的文化影响,提升手工艺品的文化影响与经济价值,进而提高徽州竹雕的社会地位。这样,徽州竹雕技艺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也会随之提高,有利于吸引优秀青年自愿加入竹雕行业,潜心于竹雕技艺传承。而且,竹雕手工艺品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价值,必然有助于增强竹雕艺人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与自我荣誉感,最终形成优势积累效应,促进徽州竹雕的自我品牌定位和竹雕艺人的自我身份界定与认同,以至于内化为特有的行业工匠精神,为竹雕技艺传承提供重要的文化保障。

(二)规范竹雕技艺从业者资格认定,建立高素质技艺传承队伍

要保证竹雕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关键问题是要保证其质量与工艺品质,其中包括作品的合理构图、美术技法、雕刻技艺以及文化艺术内涵。一件竹雕作品,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属上乘,才能算得上精品。目前,市场上的竹雕作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根源在雕刻艺人的素养与技艺。当前竹雕工艺师资格认定一般是提供一两件雕刻作品,再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就可以了。有的人虽凭借一两件作品获得了竹雕工艺师资格,但美术素养和文化素养严重欠缺,雕刻出的作品甚至违背了最基本的构图常识和绘画技法。这样的作品,即使雕刻技艺再娴熟,也不能算是精品。因此,有必要从美术素养、文化水平、技艺手法、职业操守等多方面综合考察竹雕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把控工艺师资格认定标准,遴选出高素质的竹雕技艺工艺师,以确保竹雕作品的精品定位,从而促进徽州竹雕作品在品质、品位、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良性循环。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手工技艺的关键性要素。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有高素质的竹雕艺人队伍,才会有高品质的竹雕作品,进而才能保证了徽州竹雕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最终从根本上消解工业化带来的冲击。

(三)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搭建服务平台,保障竹雕技艺传承人利益

目前,在徽州竹雕技艺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或乱象。首先,严重缺乏保护传承人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市场上的竹雕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用机械生产出来的产品充当手工作品,以次充好,鱼目混珠。有的传承人创作的创新性作品,常常被他人模仿,制作出机械产品,低价出售,导致原作者知识产权受侵犯,权益受到严重侵犯,但又苦于维权无法可依,大大影响了手工艺人的从业积极性。有人甚至因利益严重受损而事业无以为继,只好放弃竹雕技艺,改从他业。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协调功能,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以切实保障技艺传承人利益。其次,对于竹雕作品的品质等级认定缺乏必要的标准依据,什么样的竹雕作品才是精品,必须有明确的认证标准。有了认证标准,不仅有利于相关部门或专业组织发挥监督职能,而且,也能为从业者们提供自我评定依据和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有助于促进产品品质升级。最后,竹雕制作基本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小作坊经营,零星分散,产品营销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制约了徽州竹雕工艺品整体影响力。有的产品却被省外中介机构收购,贴上他们制作的品牌标签,统一高价销往海内外,赚取高额利润。这无疑影响了徽州竹雕的品牌形成和竹雕技艺传承人的实际利益,更削弱了徽州竹雕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政府应该发挥其服务与协调职能,为竹雕手工业搭建平台,引导组建专业协会组织,建立统一的品牌标识,按照统一的认证标准进行鉴定验收,统一营销。这样,既可维护竹雕艺人的实际利益,也维护了地方品牌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徽州竹雕技艺传承与发展。

地方法规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徽州竹雕技艺的有效保护只有建立在完善的地方法律法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徽州地区应该针对竹雕技艺制定出相关的管理规定,明确界定徽州竹雕技艺传承所需要的有关约束、行为规范、责任、义务等,切实保障徽州竹雕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1]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著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2]Jose Ortega Y Gasset. Thoughts on technology[A]. Carl Micham, Robert Mackey.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C]. New York:Free Press,1972.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4]戴群.遗产保护中地方法规的作用和意义:以市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例[J].东南文化,2014,(6).

(责任编校:陈婷)

On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HuizhouBambooCarvingSkills

CHEN Faju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Huizhou Bamboo Carving art has unique artistic value,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econom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However,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being greatly accelerated has brought challenges to the 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izhou bamboo carving skills, such as artifacts replaced by mechanical products, lacking of inheritors and the spirits of the craftsman becoming declined.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industrialization on Huizhou bamboo carving skills heritance, some countermeasures must be taken as following: take advantages of “Huizhou Culture” effects to improve the brand influence of Huizhou bamboo carving crafts; standardize the certificate of bamboo carving technician to build a high-quality inheritor team; perfect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build the service platform to benefit the heritor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mboo carving;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G112

A

1008-4681(2017)06-0127-05

2017-08-25

陈发俊(1968— ),女,安徽长丰人,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竹雕学徒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周桂新竹雕作品《蜻蜓之音》
徽州绿荫
魔术师的学徒
竹里乾坤,形色无边
——袁牧竹雕作品欣赏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天水竹雕的艺术工艺
竹雕的收藏攻略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