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如登山,每个教师都处在向着山顶登攀的路上。山路时而陡峭,时而平坦,教师的成长之路亦如此。人生在世,有两件事必须做,一是赶路,二是停下。赶路是本能,更是圆梦;停下是为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是为了明晰自己是为什么而出发、赶路。我们要时常叩问自己,何时该赶路,何时需停下。成尚荣先生说:“走上高速公路,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学习之旅就是发现之旅。”的确,成长之旅一定是“赶路”和“停下”相互交替的,有在高速上快速奔跑的时刻,也有在入口处停下修整、欣赏的间歇。在专业成长山路上登攀,沿途的美丽亦不容错过,每一步都是教育人生中诗意的篇章。但停下时心中一定要切记,要如鲁迅先生《过客》中那个不断前行的“过客”一样,“一直向前走”!
“生本”应该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模式。我们在学习的初期,很容易急功近利,把它当成一种模式来学,这样容易造成只学皮毛,学个形式,学个样子,陷入提前准备、现场表演的困境。这对于教改、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不可挽回的灾难。我认为,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无论什么手段、方法、过程,都是生本教学。生本理念化,就是心里有学生,有学生的成长,扎实高效地进行教学,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要在这个大理念下进行教学的改革实践。要坚定做好理念的转变,由学习皮毛形式向内化、践行理论转变。我们要有耐心,学习、钻研生本理念的精髓,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让这种理念深入人心,以这种理念指导教学,用这种理念引领教研方向。要深入研究,在本校学情下,哪些年级、哪些学科、哪些课型更适合我们学来的方式方法;我们还可以创新出哪些该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方法;怎样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而不使其成为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领、梳理、总结、拔高等作用。要精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与交融,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些理念要深入人心并不容易,需要学习、实践、调整、再实践。只有真正将理念理解透彻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达到方向不错、形式不假、效果不虚的目的。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文体特点。无论是哪一种文体,都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多年来语文教学聚焦内容信息、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呈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看不出文本与“文体”的关系,把“一篇篇”课文上成了“一篇”课文。不同的文体,隐含着不同的创作目的和言语形式的选择。为此,教学中要采取与文体相匹配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方法和心理要求,也就是说文体不同教法不同,这是文体样式对读懂文本和理解表达需要所提出的要求。
首先,从文体大类出发厘清教学重点。如故事类(童话、神话、寓言等)重在复述;诗歌(童诗、古诗、现代诗)重在诵读、背诵、默写;记叙文重在梳理“四要素”;说明文重在表达方式;文言文重在古译今;绘本重在文图结合;非连续性文本重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整本书重在兴趣、方法。
其次,从文体文本出发做到两者兼顾。教学某一文本,既尊重文体为前提,更要突出文本特点。如《丑小鸭》是童话体,文中有奇妙的幻想、天真的构思,还有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和性格丰富的童话形象,以及美好的理想诉求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重点是设法引导学生走进童话人物的经历和情感世界中,进行角色体验。又如《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散文体,“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神”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情感。散文最大特点是体验和表达独特,该文最值得品味和习得的是作者“怀想”的舒缓、安静的节奏。
不同文体,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同文体,应有不同的写作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和文体间的语言风格、结构体式、思维方式上的鲜明区别,采取科学的、适宜的教法,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品位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