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艳云
摘 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材料,再现历史。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究“论从史出”,历史学科素养也将“史证意识”列入其中。有价值的历史材料是重要的资源,是实现历史教学中课堂对话的基础,它为对话提供必要的支撑。
关键词:学科素养;对话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2015年宜昌市教育科学院喻主任主持了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历史新课程‘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我参与了子课题的研究,子课题是《对话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而新课改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这一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从中得到了收获和启示。
课堂设计要有主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注重对学生的心灵启迪,用正确的价值来引领学习者,服务学习者的人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精神引领才是历史课教学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预设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主题或教学意图,要体现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而学,能在较高层次上体现一节历史课的价值。比如,我在执教《难忘九一八》这课时,确定了一个主题,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西安事变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反抗侵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对话话题的重要来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要很好地理解与解析教学目标,并将其化解成为课堂学习目标和对话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主题内涵与性质,研究教学的核心问题。在预设对话话题时,问题情境要和学生的生活贴近,设问形式要委婉含蓄,问题结构层次递进,思维开放多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单一的教材执行者变成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把教材只能当作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材成为课堂中鲜活的历史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就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的历史材料,再现历史。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究“论从史出”,历史学科素养也将“史证意识”列入其中。我觉得有价值的历史材料是重要的资源,是实现历史教学中课堂对话的基础,它为对话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材料引出问题,形成话题;从材料中得出观点,形成认知冲突;用材料佐證观点,丰富历史认识。特别是在围绕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问题开展辩论活动时,材料的提供与选用更是必不可少。如,学习《难忘九一八》时,“杀蒋”还是“放蒋”我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辩论。给学生补充材料,让学生从“杀蒋”还是“放蒋”各自的结局、西安事变爆发引起的错综复杂的形势、采用哪个处理方案更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之间对话,师生之间对话,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争论答辩,思维碰撞,课堂达到一个小高潮。
现行的历史课本限于篇幅,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讲述比较简洁,对于历史事件影响意义的认识也大多以结论、观点的形式直接给出,教师应该适时补充关于历史事件、人物的细节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鲜活生动,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更全面,使历史人物的形象更生动、丰富,有血有肉。比如,执教《难忘九一八》这课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我给学生提供了两则材料,让学生从材料分析中得出,通过对比西安事变前后的变化感知体会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材料不仅是文字方面的,还有图片、地图、视频等,运用得当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我在执教《难忘九一八》这课时,我还充分运用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比如,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我用PPT地图展示日本侵占的动态,最后到了亡国灭种的状态,PPT地图全部变黑,出现“亡国灭种”四个大字,学生感受到了危机的来临。东北三省沦陷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我播放了一段音诗画作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学生看到画面、听到朗诵时一下子安静下来,拳头紧握,痛心疾首,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一下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对话教学能培育具有对话精神的独立健全的“人”,以对话的理念确立教学立意,构建逻辑主线,确定对话话题,开发对话素材,以开放、兼容的心态容纳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呈现生命和谐、思维激荡、动态生成、洋溢成长气息的灵动课堂。
参考文献:
[1]喻照安.对话教学灵魂课堂[J].基础教育课程,2016(9).
[2]李森,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理论、策略及案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05.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