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措施

2017-03-23 08:40宾恩明
新一代 2016年18期
关键词:改革实践大学体育素质教育

宾恩明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重在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但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在素质教育视野下進行体育教学改革,是每一位大学体育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改革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其指导思想广泛地渗入到当前的教育事业中,大学体育学习是大学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但当前我国很多大学体育教学存在了一些问题,不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与习惯,还影响了全民健身的开展。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渗透不够。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体质塑造的关键时期,而大学阶段又是学生即将跨进社会所经历的最后一个体育教学性质的阶段,因此,大学体育教学更应加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力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健身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也没有将素质教育渗透其中,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和健身兴趣,使得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也就无法为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基础。

(二)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缺乏系统合理性。尽管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设置呈现了较为丰富的体育课程,也适时地融入很多新兴项目,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或条件的限制,目前依旧存在较多的体育项目无法真正实施的情况,纵观当下较为普遍的项目也仅有球类、田径等,这些大多都是学生从小学起就能接触的运动。没有新项目的引进,就难以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热情的延续,久而久之产生的厌倦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这主要表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与流程上,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学习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必修课程、保健课程以及选修课程,都以修学分的方式确保学生参与,其本身的强制性设置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这些课程项目大多依旧为竞技类运动,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且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教授,学生也失去了知识与锻炼的融合过程,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必然影响学生的练习效果[1]。

二、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措施研究

(一)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理念。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同时注重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主,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高校学生正处于学校与社会学习发展的关键过渡期,只有强调素质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素质教育理念下进行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与自学能力,提高适应能力,挖掘运动潜能,使运动伴其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健康体育习惯的养成,并指引学生的运动向规范化、生活化及社会化发展[2]。

(二)不断引进丰富大学体育教学的学习内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影响其体育锻炼效果及运动习惯的养成。因此,体育教育者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原有运动项目的深化发展下不断丰富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比如,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对多样化体育课程进行重新的规划与设置,更彻底地规划具体的体育必选课程与必修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确保学生以兴趣爱好为主选择喜欢的运动,不断挖掘运动乐趣,激发学习热情。总之,在丰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方面,高校需要加大一定的投入,确保体育设施的完善,以健全的设施吸引学生体育运动注意力,进而更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讲解、示范、练习的形式进行体育技巧的传授,其教育核心依旧是以教师为主,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结果,严重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学生也很难意识到自身的学习运动主体地位,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离开大学体育课堂,就难以维持体育运动,不利于今后的体育学习与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学生要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意识上明确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主动探究的方式激发体育活动兴趣,积极投入到创设的体育运动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四)科学设置体育课程评测体系。过去传统体育教学采用的评价方式通常是体育成绩,以是否达标的结果判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这就使得很多学生为了达到体育项目成绩的标准,放弃日常的积累与训练,单纯依靠突击性的临时训练方式,也就难以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也不利于其身体素质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将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提升作为体育最终的测评标准,确保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都能积极参与运动,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提升身体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学是社会体育衔接的重要过渡期,强化学生在这个阶段的体育锻炼意识及终身体育觉悟,才能促进学生坚持运动的习惯养成。总之,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下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强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发挥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树立体育意识的作用,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超.浅谈素质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

[2]魏佳.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现象及思路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6,8(8).

猜你喜欢
改革实践大学体育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统一集中实习模式改革实践与反思
“思维引导”法在高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中实践效果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与实践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