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浪 张鹏 王邦文
摘 要:体育课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运动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增强自身的体质,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讲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今天,学好体育这门课程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这门课程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懒散、被动。针对这种现象,在新课改教育的环境下,怎么才能上好体育课程,怎么让学生不但能学到体育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综合体质呢?就体育游戏这个话题和大家共同讨论一番。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解决策略
小学体育是小学阶段一门基础的学科,“生命在于运动”突出运动的重要性,而体育课就是学习运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讲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今天,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重要的是有个健康的体魄,由此可见,学好体育课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其实,体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跑步、打篮球、太极拳等,它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让我们的身心得到轻松,减轻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各项基本要领,富有浓厚的娱乐气息和鲜明的教育意义的一种活动,有些动作在讲述起来比较抽象难懂,而教师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寓游戏于教学中,不但可以让学生感觉通俗易懂,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一方面,它具有游戏的特性,包括竞争性、规则性、娱乐性等,另一方面,它还具有体育的特性,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让他们学到课本外的科学知识。
二、现阶段小学体育的现状
1.教师只把体育课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讲得理论知识过于生硬,课堂比较枯燥,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这门课程一直以来被视为一门副科,认为可上可不上,甚至临近考试时会被一些文化課所代替。
3.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器材匮乏。
三、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解决策略
1.体育不仅仅是一门基础的课程,而且和其他的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体育知识和其他的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巩固了其他学科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如,在学习伸展运动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伸展”这个动作要领,可以分组做“抛沙包”的小游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游戏中不但能学到动作要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把品德教育渗透进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2.把体育课主动还给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学生可以得到身心上的轻松,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这是其他学科所给予不了的,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剥夺学生上体育课的权利。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同时尽可能地丰富教学器材。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丰富的器材活动是教师施展才能的阵地,同时也是学生丰富课外生活的必需,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地去完善运动器材,更好地为教师、学生服务。
四、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选择适合学生的游戏。小学阶段的学生爱动、好玩,他们的直接兴趣就是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对于游戏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课堂任务,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游戏。例如,在学习三年级“走跑交替”一课时,根据学生好胜心强,但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教师在讲完动作的基本要领后,让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夹气球”游戏,两个学生为一组,可以是面对面夹球,也可以是背对背夹球,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夹得多,速度快,哪队获胜。在游戏比赛中每个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基本要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2.选择适合教学过程中不同环节的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开展游戏,可以带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纵队横队”队形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在场地划分两个大正方形,看哪个队集合速度快,哪个队站得整齐,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会到游戏的乐趣,我们可以把枯燥的运动技能创编到生动的游戏当中,使它具有游戏的特点。如,在学习“蹲、跳、起”动作规范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要领,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赛”,每组学生手里拿一根接力棒,哪个队率先到达目的地,哪队获胜等,这样很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加入游戏这个环节,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特有活力,学生也乐于学。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体育游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进而锻炼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繁.巧借“游戏教学” 激活体育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
[2]罗溢豪.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激活课堂气氛[J].教师,2010(10).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