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三重世界

2017-03-23 20:08郭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

摘 要: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古典诗词的魅力,就在于“语言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三重世界的统一。走进古典诗词的三重世界,才能真正读懂古典诗词。

关键词:古典诗词的三重世界 语言世界 生活世界 心灵世界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白居易《金针诗格》认为“诗有三体”:“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1] “声律”“物象”“意格”,正对应着古典诗词的“语言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这三重世界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由形式到内容,层层递进,“语言世界”反映“生活世界”,“语言世界”和“生活世界”是“心灵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心灵世界”又是“生活世界”的升华。古典诗词的魅力,就在于三重世界的统一。走进古典诗词的三重世界,才能真正读懂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的第一重世界是“语言世界”,即“言”。这是形式层面上的、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最早认识的一个世界。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材料,绘画使用的是颜色,音乐使用的是旋律,文学使用的是语言。没有语言载体,便没有诗词文学;没有语言层面的光彩,古典诗词的魅力也会大打折扣。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开首即言:“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2]在语言的层面上,古典诗词表现出了的整饬形象、纤巧弄思的特点,能给人以美感。古典诗词音节韵律的讲究、结构布局的整饬、渲染形容的技巧,無一不是在语言的层面上下功夫的。对这个世界的探讨,正是学生对古典诗词所谓的“文学性”、“语言艺术”的把握。

以唐朝诗人李白的《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为例,对此诗的语言层面进行分析。首联“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借助一开头暗含的比喻,一下便把登楼凭眺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将读者引进山岗夕阳、晴空如洗、风景“如画”的诗境之中。颔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句溪和宛溪如清澈的明镜,夹城而流;凤凰桥和济川桥横跨在溪上,像从天降落的彩虹。这两句想象奇妙,笔致空灵,被后世评价为“刻画鲜丽,千古常新”。颈联“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人家的一缕缕炊烟,使橘树柚树呈现出一片苍寒的颜色;漠漠秋色,使梧桐树更显苍老。“寒”、“老”两字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不仅写出了秋光渐老,而且写出了清冷孤独的秋意。尾联“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人登临的北楼是前辈谢朓所建。谢朓才华横溢,却被人诬陷致死;李白也是被人陷害,被迫离开长安。诗人站在北楼上,从登临到怀古,想着和自己相似命运的谢眺,想着无人能够理解他怀念谢眺的心情,以反诘的语气直抒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纵观全诗,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反诘、对偶和押韵等艺术手法的运用,都大大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古典诗词的第二重世界是“生活世界”,即“象”。这是内容层面上的、诗人着力要展开的一个世界。对生活故事的叙写,对景物事物的描摹,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表现,无一不是古典诗词对生活世界的勾勒。所谓“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正是在这个层面上立说的。对古典诗词而言,“言”即语言,是诗词创作的形式载体;“象”即意象,是诗词内容的具体形态;“意”即心意,是诗词诗人的心灵表达。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古典诗词的“象”,反映着社会生活、传递着诗人的情思,是解读诗词的必经之路。

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写石头山,写长江潮,写山围故国围得周遭严密,令人联想到当年虎踞龙盘的模样;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见到的只是空城,早已不知当年的灯火楼台为何物了;写秦淮河东面那轮由古照到今、领略过昔时繁华的明月,也只能在如今寂静的深夜,清光飘零地从城垛上照进空城里来。诗人随手拈来山、城、水、月等常见的意象,意象之间相互折射,讲述着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一个关于历史沧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一个具有宇宙意识的关于瞬息与永恒、兴盛与毁灭的故事,赋予读者以无限的想象。

再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诗人驰骋想像梦境,描绘出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极乐世界。其中有月光皎洁、镜湖映影、白鹿青崖的静幽,有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也有迷花倚石、熊咆龙吟、丘峦崩摧的奇象,还有琼楼银台、雍容和谐、富丽堂皇的仙府……诗人赞美梦幻世界的自由壮伟,在诗尾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烈呼喊,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岸不羁、傲视权贵、才华横溢、令人敬仰的诗人形象。

古典诗词的第三重世界是“心灵世界”,即“意”。这是精神层面上的、古典诗词学习的一个终极世界。所谓“诗言志” “诗言情”,诗词的“心灵世界”正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包括情感、思想、意识、精神、思维、性格、心理、良知等诸多方面,即内在于人的一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乃是诗人心灵的图像。丹麦学者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学生对古典诗词中“心灵世界”的把握,在这一精神世界与诗人的情感发生的共鸣,丰满着他们的心灵,充实着他们的精神,构建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古典诗词学习最深刻的意义之所在。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此诗之所以广为流传并不在其景象景致如何奇妙瑰丽,而在于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之中所展示的诗人心灵的图景。高大雄奇、卓尔不群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向往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奇幻美妙的梦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正唱出封建社会中众多怀才不遇士人的心声吗?诗中虽有苦闷,并不消沉,其超脱困境的向往和追求,振奋人心,因而它能触动人的心灵,成为千古不朽之作。

综上所述,阅读古典诗词是由形式到内容的一个过程,是由“言”到“象”再到“意”的过程,即首先是品味“语言世界”,然后是认识“生活世界”,最后到体会“心灵世界”,如此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完成对古典诗词的解读,万不可一蹴而就或忽略某个环节。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引领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背诵这样肤浅的层次上,还要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三重世界,慢慢品味、细细咀嚼,从中收获精彩的语言,收获美丽的诗意,收获或浅或深的感动,最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审美水准和思想底蕴。

参考文献

[1]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p80

[2]范文澜著.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p537

作者简介

郭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成都铁路工程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
设计与生活世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
让幼儿教育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质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幻觉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反腐倡廉教育
自我意识、生活世界与超越论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