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面临的挑战

2017-03-22 18:42
关键词:科学化从严治党

张 丹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488)

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面临的挑战

张 丹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48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向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迈进。新时期新阶段党所面临的形势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从世情变化来看,挑战主要来自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从国情变化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错误思潮的危害、网络普及化为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带来一定的风险;从党情变化来看,党员队伍的壮大、党员结构的变化、党长期执政产生的影响为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增加了新的难度。

全面从严治党;变化;挑战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 all-round strict party governance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and is going to norm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cientification. In the new stage,the situation faced by the Party has changed fundamentally compared with the past, and the norm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cientification of an all-round strict party governance is also facing new challe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nges of the world, the challenge is mainly from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orld multi-polarization and world soc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harm of erroneous ideological trend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bring some ris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nge of Party situation, the growth of Party members, the change of Party members’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ty’s long-term governance enhance the difficulty.

Keywords: all-round strict party governance; change; challenge

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保证。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就是因为当前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要实现好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前提,就是要对当前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正如习近平在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所指出:“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影响从严治党的因素更加复杂,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研究管党治党实践,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正确把握掩盖在纷繁表面现象后面的事物本质,深化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要注重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把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经验结合起来,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1]102

一、世情新变化对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带动了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016年11月1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当前,围绕经济全球化有很多讨论,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2]经济全球化毕竟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产物,其结果除了使传统经济活动走向全球化,同时还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与扩张,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霸权,干扰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安全,加剧了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为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带来了挑战。

第一,意识形态渗透。信息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是世界各国距离的缩短,同样缩短的还有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距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这一条件,企图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甚至发展模式灌输和渗透到全世界,西方更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建立和普及,在促进各国经济联系、知识全球化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造成了负面影响。我国网民在享受信息共享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不免遭受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涌入党内,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开始进入一些思想信念不够坚定的党员甚至领导干部的头脑。特别是一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势下放弃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改变了共产党员的人生理想、道德观念,出现了信仰危机,这些都为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如果没有及时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必然使党的思想建设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第二,跨国行为增多。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统一,同时带来的是国际行为、跨国公司的增加,这也造成党员干部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不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全面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情况。特别是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坚定信仰、抵御诱惑,这对党员的发展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跨国行为的增加必然导致流动党员特别是跨国流动党员的增加,使这些党员的发展和管理、党员活动的组织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这些都为党组织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三,腐败行为跨国化。随着跨国经济行为的增多,腐败行为也越来越组织化、智能化、跨国化,形式多样,危害更加严重。腐败行为的跨国化不仅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给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导致的跨国行为的增加,使一些跨国公司为了争取中国市场份额、获得巨额利润,不惜采取贿赂手段。近年来,一些贿赂手段的不断翻新,为司法机关追踪行贿受贿行为设置了障碍,比如:为位高权重的官员子女海外留学提供物质条件;安排昂贵的海外度假旅行;与官员的亲属共同创办企业;为官员海外的账户存钱,等。在党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由于一些配套政策没有完全跟上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使得腐败犯罪行为有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的一些腐败犯罪分子为了逃避国内法律的制裁,纷纷潜逃海外。由于我国与一些国家并没有签订引渡协议,这就增加了一些跨国性腐败案件的调查难度,造成国家资金的大量外流,腐败分子逍遥法外。

(二)世界多极化

冷战结束之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彻底结束,国际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转为缓和,世界格局发生转换,各种力量的重新分化和组合,导致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特别是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候,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较发达国家存在劣势,在寻求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往中,世界各国基本达成和平与发展的共识。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称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第一,不稳定因素增多。世界多极化的曲折发展使国家间称霸与反称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同时发展的不平衡与矛盾的复杂多变导致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由民族、宗教、资源等问题引发的争端和冲突并未减少,恐怖主义、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日趋突出。这对我们党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种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危机的爆发动摇了新自由主义和美国的霸权,使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这对于中国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凭借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优势,让这次危机并未波及中国,同时在稳定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努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中国模式和发展道路在世界上备受瞩目,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的信念,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必然产生警惕,并设法阻扰。

第二,民主政治面临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保障下稳步提高。坚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以这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保障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让他们通过政治协商会议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但是在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西方国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多党制民主形式影响的挑战。在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今天,中国的民主政治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变化,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利用当前信息的国际化趋势,在政治决策、经济决策、发展决策等方面确保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三)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由此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展开了长期的较量和斗争。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挫折,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相继崩塌,地处欧亚的10个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回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共产党员的数量都大幅减少,资本主义世界没有出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斗争形势,没有出现大量的工农群众运动和大范围的革命发动。在社会主义兴起的西欧国家,共产党的政治生活逐渐被边缘化,特别是在2008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似乎也并没有增强,因此有人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仍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博弈的时代,两种不同道路的较量必将表现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交锋。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论素养不强、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相对单一、部分媒体政治倾向错误等,这都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和反思的。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直面问题,牢记教训,突破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围剿。

第一,对进一步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党执政地位的稳固是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基础,也是前提。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诉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与人心向背有重要的联系。“一个政党若要得到民众支持,进而实现政治目的,首要的问题是其执政理念能被民众所认可和接纳,而政党执政理念主要是通过话语来呈现的。民众对执政党话语的认同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和需求,若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民众就会认同其执政理念,反之则会反对这种执政理念。”[3]20世纪出现的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进程向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满足了人民的物质需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一个政党在政治上成功或失败的标志。苏联共产党执政70多年以来,其经济水平在世界并不落后,但是将国民经济的重心放在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而人民所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比重不断缩小,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导致对于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承诺不能兑现,人民群众对苏联共产党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理想世界逐渐丧失信心。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必须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紧密结合,不断重申和强调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不断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才会使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宣传、斗争形式扩大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总体上看,除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组织建设在本次危机之后得到进一步加强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建设并不理想。在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虽然发达国家共产党的表现十分活跃,但是并未改变共产党在发达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边缘化”处境。此外,在应对危机方面,虽然各国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但由于缺乏执政资源或者措施可行性不高、执政能力低下,再加上组织松散、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而致使其流于形式,难以付诸实践。拉美地区的社会主义以及左翼势力虽得到发展壮大,但对于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共产党组织建设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4]。党的组织建设关系到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是实现党的领导的物质载体,也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组织基础。为了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新时期党必须通过从严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这是实践党的性质、履行党的宗旨、实现党的任务,使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对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国情新变化对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一部分,具备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从经济成分多元化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以及外资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和繁荣,以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快更好地发展,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多元化经济成分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增强市场活力,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也容易被少数人应用到社会的其他领域,甚至诱发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社会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市场经济注重回报,社会主义追求奉献;市场经济造成贫富差距,而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在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冲突时,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党仍然需要面临的课题。

其次,从经济活动的开放性角度来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在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能够使从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也是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要求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我国在开放扩大国际市场寻求经济增长点时,也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同时引进。但是,在频繁的国际交往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不良的腐朽思想和社会风气也会随之而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的行为就会顺势蔓延。

最后,从经济利益的竞争性角度来看,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广泛竞争性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从价值规律来讲,商品经济产生竞争,也是市场能够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正当的市场竞争会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竞争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积极性,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和安排生产,使生产与需求相适应,保证价格机制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竞争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除了竞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之外,市场经济始终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利己主义。经济活动的竞争难免导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背离的情况发生,在信仰不坚定的党员领导干部中间就会出现投机钻营、损公肥私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和行为,不仅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且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甚至在党内产生以权谋私、损人利己的腐败现象,违背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错误思潮的危害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思潮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定阶级和阶层的利益诉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人们在利益诉求、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引发了各类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中不乏非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如果不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任由其发展下去,必然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特别是在党内,错误思潮容易导致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信仰混乱,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当前在我国值得关注的错误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论、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潮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针锋相对,是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第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有:在经济理论方面,大力宣扬完全自由化、彻底私有化、非调控化;在政治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并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在价值观上,新自由主义主张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权利是判断一切社会行为得失成败问题的尺度,个人利益是解释一切历史事件的动因。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一些主张新自由主义的学者趁机大力鼓吹新自由主义,其实是有一定的政治用心的。“美国竭力把新自由主义推销到中国来,希望中国的改革能够按照‘华盛顿共识’进行,其目的是想把中国的改革引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新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美国推行‘和平演变’的有力工具,这一点,我们从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及后来俄罗斯的改革中看得很清楚。但是,我国有一些学者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照搬新自由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经济学的话语权,一度造成洋迷信盛行,影响了一部分人。因此,旗帜鲜明地批判新自由主义,揭示它的实质,分清理论是非,教育广大群众,是当前经济学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5]

第二,宪政民主论。近年来一些宪政民主论者提出要用社会主义宪政取代社会主义民主,以此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提出“修宪”,鼓吹“宪政改革”。提出要把中国从过去的“革命宪法”、目前的“改革宪法”,转变成融入世界潮流的“宪政宪法”;提出中国必须结束一党专政的“党治国家”,建设名副其实的宪政民主的“宪治国家”;有些人还抛出了“零八宪章”,提出了中国实施宪政的具体纲领[6]。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方宪政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产生,其所维护的也就是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西方宪政从本质上来看,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格格不入的,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必须与其划清界限。

第三,普世价值论。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不断,认同西方“普世价值”者认为,西方国家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应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更有甚者将我国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同于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如果不及时厘清这些概念,就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7]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如果离开对具体现实的考量,价值也就没有意义。恩格斯批判杜林先验主义的“永恒道德”论时就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8]也就是说,在阶级被完全消灭之前,一切反映社会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政治、道德、文化等社会意识层面的概念都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所谓适合一切民族和时代的“普世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从西方国家的历史来看,并没有践行其极力推崇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而是与之相背离。就从当代来看,2017年1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份名为“阻止外国恐怖分子进入美国的国家保护计划”的行政命令。这份行政命令要求,未来90天内,禁止伊拉克、叙利亚、伊朗、苏丹、索马里、也门和利比亚等7国公民入境美国。此令一出,引发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争议,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穆斯林群体遭受排斥、歧视的现实,这对美国一直鼓吹的“自由、平等、人权”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如果连自己国家都无法做到,如何去要求别的国家。由此可见,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普世价值”是在用双重标准来衡量和干扰我国的价值导向,其目的就是消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达到其险恶的政治战略意图。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试图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历史中的碎片和局部来评价历史、否定历史,其背后是有一定的政治诉求的:他们通过否定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来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如果有人接受了这些观点,开始怀疑历史,进而开始怀疑现实,“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味否定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必然会扰乱人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敌对势力的别有用心,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此类错误思潮。

总的来说,各类错误思潮的本质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用一些缺乏事实和科学依据的言论来混淆视听,妄图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指导作用,动摇我们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理想,以达到和平演变的真正目的。中国共产党员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在意识形态领域也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和批判错误思潮,敢于对错误思潮进行反击。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重视思想建设方面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就是要保证党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三)网络普及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网络的广泛普及和迅速发展,带动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伟大变革。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 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53.2%,较2015年底提升了2.9个百分点。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95.1%。”[9]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化,“网络社会”已成为了当前社会的最大特征,并且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的迅猛发展在为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传播空间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必将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信息多元。信息准入门槛的降低带来的也有可能是文化的冲突和观念的斗争。当前,由于部分网站和论坛的责任感、是非感的缺乏,导致网络上多元化的信息,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的流入,对党员干部的价值导向产生了误导。因此,如何对多元的网络信息进行甄别和判断,如何对多样的网络主体和多样的网络信息进行整合,特别是如何消除多样的负面信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正能量,都是全面从严治党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次,信息自由。网络时代的发展使每个人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还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当前我国网络监管的相对滞后导致一些意志不够坚定的党员干部在受到经济利益或思想蒙蔽的情况下,匿名发布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言论,甚至可能会泄露国家机密,这为我国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危险。这就要求党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上严格把控和严肃处理党员干部的思想偏差和组织观念弱化,同时在网络监管制度建设方面重视网络的即时性和公开性,预防党员干部各类网络违规犯罪的可能。

最后,信息速度。与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相比,网络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便捷性是其最大的优点。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对党员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一种挑战。随着信息传播的便捷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广大公民抨击时政弊端和社会丑恶现象的聚集地,这就导致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通过网络迸发出来,容易产生“蝴蝶效应”,引发广大网民的关注和评论,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形成为各级政府处理问题造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难免出现党员领导干部难以适应的局面,使党员领导干部在事件的发展趋势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三、党情新变化对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挑战

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党情的新变化,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按照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提出的,发展党员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十六字方针,积极发展优秀党员,使党员在数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党员队伍规模稳步增大;第二,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第三,党员结构趋于优化;第四,职业分布比较均衡。新时期党情的变化对党员质量、组织建设、执政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对提高党员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虽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员数量的增幅上有所下降,但是党员的数量在全国总人口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党员数量的增加说明我们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资源也在不断壮大,大量新生力量的加入能够为我们党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为全面开展党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同时,党的领导干部队伍面临新老交替,一大批年轻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些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都有待考察。这些年轻干部虽然都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但是可能还不够系统、扎实。年轻干部缺乏工作经验,对党的历史和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如何提高年轻干部的素质,如何培养优秀接班人成为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党员队伍的迅速扩大造成党员的来源多元化,职业各异,一些投机分子难免加入党内,对保持党的纯洁性提出了挑战。在未来党员数量还会不断增加的趋势下,如果不能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完善党员的自身管理、剔除党内腐败和投机分子,我们党就难以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就难以实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党员结构的变化增加了党的组织建设的难度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以单位为依托的党建管理模式受到较大冲击,社区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无法用行政手段开展工作,大量党员关系转移到街道社区党组织,以街道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管党的任务不断增大。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党员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涌入,成为流动党员;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不少乡村党组织难以正常开展组织活动,导致党在农村的战斗力、凝聚力弱化,党不管党、从严治党被边缘化的现象已经逐渐产生。同时,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为了能够进一步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增加社会主义建设力量,许多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成员被吸纳进入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容易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带进党内。

(三)党长期执政产生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了90多年,执政也有60多年的历史。长期执政对于其国家和人民来说不仅可以稳定国家运行,而且可以避免历史停滞倒退。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的大党没有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相继倒台。直到现在,世界上真正实现长期执政的政党数量极其有限,这说明长期执政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从苏联到东欧,无产阶级丧失政权的原因主要有路线方针政策的偏差、忽视党的自身建设、脱离群众等,这其中的教训必须引以为戒。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们党作为一个有8 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10]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已经60多年的今天,我们党依然会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

第一,容易出现脱离群众的倾向。执政党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影响到执政党的政治威信和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革命年代的政治组织发展为今天长期执政的大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的支持一步步取得胜利。然而,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逐渐丧失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认为党的执政已经成为了党内部的事情,不需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掌握的权力正是由人民群众赋予的。贪污腐败就是脱离群众的后果,甚至在党的内部会出现特殊的长期利益集团,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执政为民的形象,消解党的执政合法性。

第二,容易出现权力集中和权力滥用的倾向。“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11],权力作为一种强制的支配力量,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会出现权力集中和滥用的倾向。一方面,由于长期执政,党的权力容易向国家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各个方面扩展,弱化权力之间的制衡作用,由此出现权力集中的现象。在这一方面,苏联的教训尤为深刻。虽然高度集中的权力让苏联在10年的时间通过全力发展重工业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大国,但是由于工农业比例的严重失调,造成农业生产徘徊不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这是后来苏联解体的隐性原因。另一方面,权力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和腐蚀性。在当前中国的政治制度下,如果没有形成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极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政治的腐败。我国实行党管干部原则,治国必须治吏,治国就是治吏,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和权力滥用行为会直接有损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近年来我们党严肃查处的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高级干部的严重违纪问题来看,我们必须时刻警惕面临的反腐败斗争,坚决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容易失去生机和活力。党长期执政的角色不变,容易导致思维的单一和制度的僵化。一方面,处于长期执政的党员干部思想容易出现懈怠,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没有忧患意识,在工作中缺乏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以长期的角度和思维来看待并处理问题,无法满足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况和问题。另一方面,思想的僵化导致制度的僵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所肩负的使命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制度也不断变化。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如果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就容易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

四、结语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是国家和人民在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期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认清现实、积极应对挑战,既需要全方位用劲,也需要重点发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强化党内党外监督,用思想武装头脑,将制度落到实处,如此,才能够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风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保证。

[1]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G]//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11-21.

[3] 林彦虎,冯颜利.对苏联解体教训的再认识[J].红旗文稿,2016(17):34-36.

[4] 冯颜利,唐庆.21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的理念、特征、挑战与前景[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1):126-137.

[5] 周新城.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影响[J].学习论坛,2010(1):38-44.

[6] 钟哲明.共产党与新中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4-1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9]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7-08-21].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52022.htm.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1] 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2.

(责任编辑冯 军)

TheChallengesFacedbytheNormalization,InstitutionalizationandScientificationofanAll-roundStrictPartyGovernance

ZHANG Dan

(College of Marxis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D261

A

1674-8425(2017)09-0130-09

2017-08-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实证研究”(11AZD040)

张丹(1989—),女,山西吕梁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张丹.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面临的挑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9):130-138.

formatZHANG Dan.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Norm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cientification of an All-round Strict Party Governance[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9):130-138.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9.018

猜你喜欢
科学化从严治党
彭真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以党建调度为抓手 提升国企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里程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