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7-03-22 18:20李小芳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李小芳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城市交通拥堵现象逐渐增多,也让交通运输管理成为炙手可热的专业,因此对于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本文主要从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现状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入手,对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和措施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校企合作;交通运输管理;人才培养

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和行业崛起让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才短缺成为社会性的发展问题,要继续实现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就必须解决人才短缺与交通运输行业爆发之间的矛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从人才培养的渠道进行时最合理也是最经济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交通运输管理行业逐渐兴起,一些中职学校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也加大了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建设力度,根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交通运输管理专业都是各地学校学科建设的重点,但由于起步较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无论是课程体系设置还是教学方法、手段上都存在着不合理以及短板。

从人才发展的角度,中职学校在进行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应当秉承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原则和观念,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涉及到运筹学、管理学、工程学等多个专业学科方面的知识,实践方向主要包括物流行业、汽车维修与运输行业、交通运输、交通相关企业机构的经营管理等多种行业方向。除重视理论教学,让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才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外,更要从实践应用入手,让学生建立并补充完整的交通运输管理知识体系。现代企业与机构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面向多角度。第一,人才的技术能力需求。交通运输行业对人才技术能力的需求是刚性的,无论是从事汽车行业还是物流运输行业,从业人员即使没有全面地掌握所有知识,也必须对其中某一方向学“专”学“精”,成为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第二,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除基本的技术要求外,企业和机构对于人才的要求还包括基本素养和对企业、工作的忠实度与热爱度等,从业人员一要具备优良的道德素养,二要熟悉交通运输行业基本的政策及市场变化,三要对交通运输行业有较为深刻的见解和行业分析,同时也要有了解和学习相关前沿科学技术的前瞻性思维惯性。

二、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在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多利用学校和机构教育培训的方式,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维和模式的限制,一般都是对学生和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理论性的教育,采用教师主导的形式,这种模式的教育培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其对课堂掌控能力较强,且学生如果不能够学会和拥有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其在知识体系的建立中就会陷入被动局势,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加剧了社会就业困难,而企业对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的求贤若渴,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求又不断提升,但正是由于缺乏联结双方的桥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日益明显的市场矛盾。尤其是在交通运输管理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实现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更是加强了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了解,确保人才的流通和就业。

校企合作相对于以往校方单纯的教学而言,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有着非比寻常的促进作用,且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多种不同的资源在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和完善学生实践能力与知识水平,创建“象牙塔”与社会顺利接轨的渠道和机会等方面有着校方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提升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就业率,确保交通运输企业与机构人才需求的必要途径和必然结果。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举措

校企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历史并不算久,在最初乃至当今很多学校中还处于试点运行的阶段,相对于其他学校和人才培养机构,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展较快。一般而言,校企合作采取“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的校企“双主体”模式较为常见,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一)实现课程体系建设合作化

课程体系建设合作化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多种形式共同对课程内容及形式进行开发、设计、实施以及后期评价,包括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开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管理相关课程、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反馈等。这种形式可以让企业较早地或者全程参与到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培训中去,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帮助学生缩短由学校进入社会的过渡期与适应期,提升学校学生的就业率。

(二)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

以往的交通运输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较少涉及到实践知识与技能,学生缺乏动手的机会,即使是部分中职学校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想提升实践方面的缺失,其实训内容也大多是对理论知识教学的一种补充或者辅助手段,对学生独立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锻炼仍然有限。而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是指将实践教学内容独立出来,不仅是作为对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践,更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写作等能力的考验和有效锻炼。且通过将原有的课程内容打碎,提炼出多个知识点,再将其按照逻辑顺序重新排列,组成新的知识模块进行教学,更容易令学生理解和接收。

(三)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

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令学生所真正接受和领会的知识极其有限,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请进来”、学生和老师“走出去”,顺利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并轨,不仅学生能够得到到市场一线锻炼实习的机会,学校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企业或者机构的实际管理与应用中去,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得以让信息和知识变得流通,而非通过教师板书教学给学生仅留下刻板印象。

(四)实现师资队伍“双师化”

“双师型”的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是指在原来单一的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培养理论与时间能够进行综合教学的教师,一是可以通过对中职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择优进行培训,包括令其到企业中去参与实践;二是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性人才作为教师走进高校课堂为学生们传授相关知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适用性,拓宽其视野,而且可以帮助教师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学习前沿科学技术的同时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五)实现人才质量培养考评机制的完善化

原有的人才培养大多实行“考试-评价”的考核方法,其考核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考核体制应当充分利用和發挥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考核作用,通过对学生理论、实践知识的综合考察评定,加上校方、企业两重反馈,能够建立一个对学生有更为全面、具体、完善的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机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四、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对与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出提供了新的渠道,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保障了中职学校的就业率,提升了师资力量,同时也满足了企业与机构对于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可谓一举三得。另外,新模式的施行还需要包括社会、政府、企业、学校等更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够不断完善,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黄金鹏,邵千钧.关于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9(6):72-74.

[2]吕爽,杨小键,陈欣欣,董世鑫,李乐然.校企合作下高校创新创业类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6(9):89-91.

[3]李爱琴.校企合作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发展的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交通高教研究,中华少年,2015(27).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