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叶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长沙 410217)
新媒体背景下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干预模式构建
欧阳叶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长沙 410217)
网络过激行为已然成为一个社会热点。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解决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问题,是事关特教生的成长成才的关键。本文从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以及新媒体背景下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影响因素入手,探索适合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干预模式,认为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并非不可防预,可从防控干预模式、心理训练干预模式、危机预警干预模式、社会工作干预模式以及新媒体干预模式等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特教生减少网络过激行为。
新媒体;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干预模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32亿人,手机上网使用率为83.4%。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移动通信网络的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特教生也成为了网民群体中的一部分。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及时快捷性的特性;传播活动“去中心化”,不受身份地位的限制,具有平等互动性的特性;实现多向传播和随时随地的信息传播,具有交互多样性的特性。借助新媒体平台,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探究特教生的网络过激行为并进行干预。
网络过激行为是一种大家所熟知的行为特征,但对于这一名词却没有准确的界定。有人认为,“网络过激行为是不礼貌的言语,喜欢炫耀或暴露自己的极端想法,吸引他人眼球的行为”[1]21。有人认为,“网络过激行为是摒弃自己内心的压抑,使用充满敌意的、亵渎的或侮辱性词语伤害他人或团体的行为”[1]22。还有人认为,“网络过激行为是网友之间或团体之间,通过书面语言表现出来的攻击他人的行为”[1]24。尽管研究者对网络过激行为的定义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定义:网络过激行为是在新媒体环境中,以书面语言的形式,用来激怒、侮辱或伤害他人的消极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网络过激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通过网络游戏聊天室发生的,如利用下流的语言,不断发一些挑衅的、粗鲁的语言激怒或攻击他人的行为;二是通过论坛、贴吧等发生的,如把某人的秘密和一些比较令此人尴尬的图片或隐私公布在网上,制造、散布谣言,从而诽谤一个人的声誉并侮辱他人的行为;三是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微博等发送含有粗俗和侮辱性语言的恶意消息来伤害他人的行为。
2.1 教育环境因素
特教生由于身体上的残缺,制约着他们在特殊学校上学,接受教育受到一些不可克服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知识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他们的心智发展缓慢,不太擅于表达自己的负性情,接受管理负性情感的教育策略比较迟钝,缺乏有效的排解负面情绪的方式,甚至在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时就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并容易爆发失控行为。有一些特教生家庭经济贫困,其父母由于自身的教育程度不高,对孩子也缺乏一定的教育与引导,这也对特教生的心理发展有直接的不良影响。实际上,大多数特殊学校的教育条件落后,师资水平普遍不高,教育环境相对单一,这些都会使特教生的成长过程中获得与一般社会标准不符的行为模式。特教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更容易触发内心深处的一些负面情绪,从而更容易产生激怒、侮辱或伤害他人的网络过激行为。
2.2 人格特征因素
大五人格量表的各因素对网络过激行为有预测作用[2]。特教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心智发育不健康,大五人格量表测试结果显示其神经质维度得分普遍较高。通过进一步分析和观察,他们或多或少具有3种人格心理缺陷,通过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我,并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爆发性人格缺陷者以缺乏情感自控能力为主要特点,情绪极不稳定、易激怒,呈现阵发性、间歇性特点,好动、常为小事怒气冲天、自控能力低下,甚至对周围的同学使用武力攻击;冲动型人格以缺乏行为自控能力为主要特点,具有不可预测和不顾后果的暴力及攻击行为,自制力差,表现为鲁莽式性格缺陷[3];反社会性人格缺陷者做事缺乏预见性和坚持性,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处于应激状态,体验到负面情绪时,感情易冲动、自控能力极差,容易出现行为偏差,有时甚至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常以损人害己的失败结局告终。特教生属于情绪高度不稳定的心理缺陷者,更容易转向用隐匿的网络方式发泄自己的激动、暴露情绪,滋生网络过激事端,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2.3 新媒体因素
特教生作为新媒体用户的一个特殊群体,主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结交朋友,游戏娱乐,分享学习、生活和社会时事资料。新媒体是一种虚拟的媒介形态,特教生可以通过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表达观点、不用刻意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也使得新媒体成为滋生网络过激行为的温床。由于特教生的自控能力弱,更容易被新媒体所俘虏,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流世界中,产生网络偏差行为等网络综合征[4]。有些特教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沟通不顺畅,交往空间小,易产生排他心理、信任危机,人际关系变得脆弱,为此他们习惯了网络交流。在大量的新闻真伪难辨的情况下,容易接受虚假信息和诈骗信息,从而产生不良后果。在新媒体平台上,容易与网友产生心理间隙,误入并沉迷于非理性的争论,在虚拟的环境下不顾他人感受地表达消极或偏激的想法。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监管难度加大,有关网络违法行为的法律不健全,导致网络环境混沌。有些特教生整天沉迷于混沌的网络世界而迷失了自我,极易滋生心理疾病和产生人格偏差,更有甚者误入歧途。有些特教生在网络世界中丧失理智,不择手段地捏造事实,恶意中伤他人,诋毁他人形象,挑衅他人,制造多起网络过激行为事件。
3.1 防控干预模式
防控干预模式由3部分组成。
(1)教育引导。重在加强特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教育。教师通过知识引导帮助特教生认识到网络过激行为过程中是非观念模糊、自控能力薄弱、情绪波动大、心理发展不成熟等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容自信地应对网络世界中的不良信息和过激言论。此外,还可开展以网络过激行为为主题的一系列校园活动,如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帮助特教生清醒地认识网络过激行为的危害。
(2)技术引导。重在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净化校园网络使用环境。一方面是充分利用防火墙和防毒技术,有效地拦截网络病毒,阻止侵害特教生的个人安全信息;另一方面是要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及时控制校园恶劣事件的网络传播[5],防止特教生把生活中的过激行为再一次在网络世界里虚演。
(3)道德约束。加强特教生的道德伦理自我控制,使特教生能意识到网络伦理、网络道德和网络健康的存在,能通过网络道德规范来加强自我监督、增强道德自觉性意识、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以正确的心态融入网络社会,有意识地避免网络过激行为的发生。
3.2 心理训练干预模式
心理训练干预模式由4部分组成,并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完成。
(1)激情纠正训练法。要求特教生自己编制20~30个引起自己网络过激行为的事件,将自己在这些事件中出现的明显偏激、激情等情绪反应一一在脑海里呈现,再通过松弛方法进行对抗20~50分钟,逐级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慢慢消除偏激想法。通过反复实践训练,用主动自我反应来增强激情纠正训练效果,降低激情反应,较好地应对网络过激事件。
(2)激怒自控法。要求特教生采取有效的制怒方法,遏制消除内心的激怒[6]。当在网络事件中出现与他人意见不合或滋生不愉快情绪时,可用转移注意力或转移环境等办法,避开激怒刺激源;当在网络事件中与网友固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时,可运用心理暗示、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等办法,做到适可而止、及时避让,自动消气息火;当在网络事件中内心怒火不可遏制时,可运用升华法、转移法、幽默法等重要心理防卫机制缓释怒气。
(3)自我情绪调节法。要求特教生及时缓解愤怒情绪。具体的方法有:直接面对网络过激事件,加强与冲突者的沟通和交流;学习身体放松技术,从生理层面缓解情绪,进一步从认识上进行分析和调整,坦然接受和面对发生的网络过激事件;求助于社会支持系统,找朋友或家人倾诉等。
(4)不良行为纠正训练法。要求特教生把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进行纠正训练。例如,以激怒、侮辱或攻击他人的言语作靶症状,编制心理训练评分表逐日自我评分,由心理咨询师指导督促,并进行周考核或月考核。
3.3 危机预警干预模式
危机预警干预模式由4部分组成。
(1)网络过激行为的预防。要求学校尽可能消除造成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因素,经常开展全校范围的过激行为调查,了解本校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的现状,再制定有效可行的干预方案。例如,让班主任能认识到网络过激行为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干预策略。
(2)网络过激行为的准备。要求准确判断潜在的网络过激行为的征兆,并通过密切观察和网络舆情监控来判断网络欺负行为的产生,制定详实具体的干预方案。干预方案内容应包括网络过激行为干预的目标、网络过激行为的报告与记录、网络过激行为的应对措施、干预小组应掌握的应对技巧和网络过激行为的监督和评价。应加强对学校全体教职工的校本培训,培训内容围绕网络过激事件发生发展而展开。
(3)当网络过激事件发生时的干预。由校长、班主任、技术干预人员、法律代表、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干预小组,召开会议讨论并制定干预政策和程序。针对行政干预、媒体宣传、法律干预、家长联合会和心理协助等方面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策略和行动方案,关键是心理协助采取24小时热线服务、个别辅导与咨询、班级团体辅导、心理卫生知识及教育等,及时针对特教生的网络过激行为进行心理救援[7]。
(4)网络欺负事件发生后的安抚。干预小组应广泛获取网络欺负事件的处理信息,为安抚工作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首先,确定安抚对象及其安抚次序;其次,针对重点安抚对象做好恢复工作;最后,对整个网络过激事件处理进行回顾和剖析,完成总结报告。
3.4 社会工作干预模式
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由3部分组成,学校要协同专业社会工作者共同完成。
(1)个案工作模式。强调个别化原则和保密性原则,通过接纳、承认、理解、关怀等工作方式,协助服务对象直接面对困境。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的个案分析,采取个案工作的技术提供多方面的个案辅导,以发现案主的能力为导向,从而真正分享案主的经验与感受为原则,帮助案主形成自我认同。在实务过程中,针对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采取专业化的结案流程,提供必要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措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小组工作模式。利用同质性小组和异质性小组相结合来干预特教生的网络过激行为。组建同质性小组工作案例,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协助特教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资源;组建异质性小组工作案例,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正向引导帮助特教生发现周围潜在的优势资源并加以利用。在小组案例中,特教生本身应借助集体生活提高自身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特教工作者应树立培养特教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和谐社会的思想。
(3)社区工作模式。旨在通过社区工作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社区为平台的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的预防和矫治体系[8]。专业社会工作者挖掘社区资源,借助社区工作的干预载体,发挥社区工作的教育功能,促使特教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降低网络过激行为者的抵触情绪,促使特教生能认识到自己行为模式的偏差,从而有意识地避免自己的网络过激行为。
3.5 新媒体干预模式
新媒体干预模式由4部分组成。
(1)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一方面,学校积极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普法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另一方面,信息行业的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新媒体所传播的不良信息的过滤和净化,加强对网络过激事件的监管和引导。
(2)新媒体信息反馈机制。加强校园里新媒体的管理和运用,建立起特教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反馈与意见沟通。学校应当设立专门化的网络过激事件微信频道,设置意见栏供全校特教生提出意见和建议。
(3)新媒体文化宣传机制。学校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校风、学风、正能量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校园中的先进事迹、学生典范、名师风采等进行宣传,鼓励特教生敢于面对自身不足,积极学习榜样人物的本质品质,促进自己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4)新媒体课程教育机制。利用新媒体平台更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构建立体化的集开放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立体化教育资源,使特教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实现便捷的学习,如建立微信群、微社区、慕课、微课等。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研发数字应用资源,如编写和修订特教生网络过激事件相关的电子期刊、电子杂志等。邀请心理咨询师定期做客新媒体平台,在线答疑解惑,消除特教生在网络过激事件中的焦虑和愤怒情绪,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和人格偏差矫正。
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网络过激行为不仅对他们个人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构建特教生网络过激行为干预的长效干预模式,对于净化网络环境,创建网络文明使其常态化和长效化,以及特殊学校的长效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社会、学校、教师、家庭有必要加强上下联动与内外结合,共同构建新媒体的干预模式,激励特教生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网络过激行为,促进特教生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网络素质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有效地帮助特教生减少网络过激行为。
[1] 雷雳,李冬梅.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
[2] 刘时勇,刘雨.大学生网上过激行为与人格及自我控制力相关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2):124-126.
[3] 卢光莉.青少年上网行为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33-36.
[4] 罗伏生,张珊明,沈丹, 等.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4):14-18.
[5] 苗乔乔.青少年偏差行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56-59.
[6] 胡爱霞,彭江陵,滕辉,等.青少年网络聊天中的随意攻击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6):65-68.
[7] 王小运,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33-36.
[8] 闫静洁.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李凤英
ConstructionofInterventionPatternforSpecialStudents’NetworkExcessiveBehaviorintheBackgroundofNewMedia
OUYANG Ye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Changsh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217, China)
The problem of network violent behaviors has already become a social hot spot. How to resolve the problem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is the key issue for their growth and success.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manifest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etwork violent behaviors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explores the network intervention mode suitable for special students, considering that network violent behaviors are not preventable and we can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from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tervention mod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ntervention mode, crisis warning intervention mode,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mode and new media intervention mode and so on, so as to help special students to reduce network violent behaviors.
new media; special students; network violent behavior; intervention model
G760
A
1009-3907(2017)09-0104-04
2017-05-04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立项资助课题(XSP17YBZZ134)
欧阳叶(1983-),女,湖南湘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及特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