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论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批判意蕴

2017-03-21 16:59:46卢文忠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否定性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

卢文忠

(广东警官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州 510230)

《共产党宣言》论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批判意蕴

卢文忠

(广东警官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州 510230)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形成的命题即“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从《共产党宣言》的整个话语体系和主旨思想来看,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和文本意义,包含了无产阶级从“被呼唤”的形成、“有组织”的形成到“否定性”的形成的内在逻辑和批判维度,是基于唯物史观的阶级形成的辩证法。

《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形成;批判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形成发展和历史任务的科学理论。在《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的一系列论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日益发展和尖锐起来的阶级斗争形势,提出了一个真实而又艰深的命题:“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1]41。一方面,之所以说这一命题是真实的,是因为无产阶级的人数和力量都在不断壮大,其充分反映了这一现实的阶级状况。另一方面,之所以说这一命题是艰深的,是因为既然无产阶级业已存在和发展,为何还要成为阶级,要成为什么样的阶级,即一个已经形成的阶级还要再形成为阶级?倘若仅仅从话语的表面意义上来看,这似乎是语义重复,多此一举,甚至是逻辑矛盾。然而,从《共产党宣言》的整个话语体系和主旨思想来看,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和文本意义,这一命题实质上蕴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对无产阶级的形成问题的深层研究和解答,其正是关于无产阶级形成理论的高度概括,是唯物史观在阶级问题上的精辟论断,反映了集科学性、政治性和批判性话语于一身的革命立场和阶级观点,包含了从“被呼唤”的形成、“有组织”的形成和“否定性”的形成的内在逻辑和批判维度进行分析与诠释的思想和理论。

1 “被呼唤”的形成:作为“产物”的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以“资产者和无产者”为标题引出了关于阶级形成的论述,这一标题上的两个范畴及其表达方式,可见《共产党宣言》对阶级形成问题的分析和说明是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二者的辩证关系和历史进程来进行研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首先分析和说明的就是资产阶级的形成,并通过资产阶级的形成进而分析和说明无产阶级的形成。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的形成问题可以从资产阶级的形成发展中找到重要的线索,无产阶级的形成必须用资产阶级的形成来进行比照性考察和分析。

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资产者和无产者是工业社会时代所产生的矛盾体。对于资产阶级而言,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1]29。这“一系列变革”就是在封建社会的崩溃中迅速发展的革命因素——资本的增殖和市场的扩大,或者说传统社会的大工业化转型。正是在这一变革中,资产阶级成为掌握这些革命因素和主导革命进程的现代主体力量。资产阶级使自己从过去那种受压迫的城关市民转变为发挥了“非常革命的作用”的新阶级,用自己的生产方式和政治模式来代替过去时代的,强劲地推动着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生。这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的形成。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变革中,资产阶级“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1]32。从《共产党宣言》的具体语境来看,这里的“大量人口”所指的就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要实现资本的增殖和市场的扩大,前提条件就是雇佣劳动。“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1]39资产阶级使工人的劳动与机器和商品相结合,创造了现代工业,推动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生。也就是说,在这“一系列变革”过程中,资产者创造了自己,形成了资产阶级,也形成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1]38。总而言之,从社会发展的经济维度和物质层面来看,无产阶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产阶级的形成而形成,是被资产阶级所呼唤出来的作为大工业发展的“产物”。

《共产党宣言》不仅论述了无产阶级是在经济层面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而且也是在政治层面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那是因为,资产阶级的“非常革命的作用”不仅消灭了封建的生产方式,而且取代了封建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者和小资产者作斗争。”[1]36资产阶级在形成自己的过程中,就曾经把无产阶级组织动员起来并使其卷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由此可见,从社会发展的政治维度和革命层面来看,无产阶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及政治制度的形成而形成,是被资产阶级所呼唤出来的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产物”。

因此,从资产阶级的形成来进行观照,尽管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工业化和反封建进程的“一系列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一切却是由资产阶级主导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整个历史运动都集中在资产阶级手里;在这种条件下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1]36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无产阶级的形成是一种被掩盖了历史创造主体地位的派生性、被动性的历史“产物”。“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的命题在这里隐含着“无产阶级已成为产物”的被动性形成的意义:资产阶级已经使无产阶级形成为资产阶级所掌控的历史运动中的阶级。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要实际地改变世界,即并非只是为了阐明无产阶级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现存状况,最重要的是根据这些实际使无产阶级真正成为对资产阶级发起革命行动的创造性、主动性的历史主体,使无产阶级从“被呼唤”的形成转变为“有组织”的形成。

2 “有组织”的形成:实现革命的无产阶级

虽然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和政治变革所呼唤出来的“产物”,但这一“产物”毕竟又是产自于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和政治运动,是一种内在于革命进程、极富于革命作用的现代阶级。事实上,无产阶级不断使自己形成为像资产阶级那样创造新生产力、消灭旧社会的而且是超越其“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阶级;也正是在不断被呼唤出来的过程中,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那里的“非常革命的作用”中获得并发挥最彻底的革命作用。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无产阶级已经形成为大工业社会的阶级,基于《共产党宣言》的具体历史语境来看,所谓“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实质上是指把业已存在的无产阶级组织成为实现革命的阶级。“在马克思的理解中,受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而形成的自在阶级,并不是真正的阶级,因为他们不能够真正地懂得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进行一种自觉的斗争,而往往只能够采用一种在经济生产领域的捣毁机器或者反对资本家的极个别、极片面的斗争形式。”[2]也就是说,使无产阶级的行动从自在的阶级反抗转变为自为的阶级斗争,从分散的斗争转变为联合的革命,其中最根本的意义在于由先进政党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进行革命,在革命组织的领导下进行有组织的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

面对两大阶级对立日益尖锐的形势,《共产党宣言》正是一个致力于使无产阶级得以“有组织”地形成的宣言。无产阶级“有组织”的形成,从《共产党宣言》的整个论述来看,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自觉自为的积极实践过程。第一,“有组织”的形成的外部环境。无产阶级之所以是“有组织”的形成,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客观形势所推动的结果。在经济形势上,《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社会发生了“社会瘟疫”——生产过剩的危机,导致了整个社会陷入野蛮和混乱状态,极大地破坏资产阶级文明,资产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无产阶级遂有组织地行动起来并积极取而代之。“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48第二,“有组织”的形成的主体条件。“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1]34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这种发展,意味着人数的大量增长和力量的日益增长;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实质上是工人的商品化、劳动的机械化、生活的贫困化,其结果就是资产阶级到了连自己支配的奴隶即无产阶级也无法养活的地步,无产阶级也被牵连而遭受“社会瘟疫”的毁害,这样一来一个在意识和行动上都极具反抗性和革命性的阶级不断形成。再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1]28。社会上的中间等级乃至最下层被卷入了这一对立简单化的历史进程,迫于社会和生活的危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表现出革命的一面,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无产阶级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1]35,甚至一些具有历史理性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也加入了。无产阶级正是通过所有这些人的无产阶级化发挥了组织整个社会的功能。第三,“有组织”的形成的文化因素。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有组织”地形成,是因为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的资产阶级“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1]37,这些教育因素促进无产阶级掌握了组织自己的革命运动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这些教育因素还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反对敌人的敌人的斗争中掌握了文化武器,开始自觉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从思想理论上把自己组织起来,用先进的精神武器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统治,“夺取社会文化上的‘政权’,在主观意识状况上,塑造无产阶级实践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的阶级意识”[3],从精神文化上塑造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形成。第四,“有组织”的形成的政治保证。从《共产党宣言》的题名及其核心要义来看,它就是共产党人号召和组织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纲领。从这一意义上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蕴含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主体性前提,那就是共产党人。《共产党宣言》关于这一论断的完整表述是:“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40-41实质上,共产党、共产党人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形成,而且是在实践上最能推动革命和理论上最具有先进性的有组织的无产阶级,进而又始终推动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形成。

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所要阐明的是共产党人领导和促进实现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形成,通过这种组织把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成为改变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最彻底的革命者。起初的命题“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在这里提升为“使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阶级。”但是,最特别的是,也是《共产党宣言》关于阶级形成的最独特的观点,从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层意义上看,正是因为“有组织”的形成的是最彻底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它的形成最终结果却是它的不形成即“消灭自己”的“否定性”的形成。

3 “否定性”的形成:“消灭自己”的无产阶级

从针对现实阶级状况而言,《共产党宣言》的直接目的和任务就是使“被呼唤”而形成的无产阶级转变为“有组织”而形成的无产阶级,使自发的片面的反抗资本家的斗争提升为自觉的彻底的夺取政权的革命。

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来消灭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意识形态、生存方式,即彻底消灭资产阶级形成的历史条件。消灭了资产阶级的形成也就意味着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现实基础,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原有的资产者和无产者所构成的社会矛盾体中的一方即资产者的不复存在将带来特殊意义上的无产阶级社会的形成。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1]49-50这段论述深刻阐明了一个最具自我批判性的观点:无产阶级的统治是一种消灭一切统治形式的统治,就此意义而言,这种阶级统治根本就不是阶级统治了。或者说,非阶级性的统治意味着取消了阶级对立的无阶级的新社会的形成,也就是无产阶级也和资产阶级一样不复存在了,当然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指无产阶级不再以阶级的形态而存在,而资产阶级的不复存在是无产阶级的非阶级化所带来的,同时,无产阶级也让自己不复存在了。这一观点为起初提出的关于阶级形成的问题画上了句话,那就是无产阶级的形成最终是“消灭自己”的“否定性”的形成。无产阶级的“否定性”的形成是唯物史观关于阶级形成问题的科学判断,“否定性”形成的观点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现实条件并进而揭示出无产阶级最终“消灭自己”的历史趋势。

从唯物史观来看,《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政治动员、对过去时代陈腐思想的文化批判的有机统一和发展逻辑。当其专门回应“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的命题时,首先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回应和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产物”是“被呼唤”的形成,体现了阶级形成理论的科学性;其次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政治动员,回应和阐明了无产阶级实现革命是“有组织”的形成,体现了阶级形成理论的政治性;最后对阶级历史主体进程的文化批判,回应和阐明了无产阶级“消灭自己”是“否定性”的形成,体现了阶级形成理论的批判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种集科学性、政治性和批判性内涵于一身的革命立场和阶级观点,在科学性和政治性内涵的基础上最终凸显出批判性内涵即阐明无产阶级的“否定性”的形成,这一否定性维度也正是《共产党宣言》一以贯之的批判性话语和批判性精神的真实体现。正是前两者为后者创造了前提和基础,即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对革命运动的动员,使得资产阶级社会最重要的发展成果即先进的生产力为无产阶级所掌握。“如果不能发现将‘生产力归人民所有’的具体方法,那么,可以明确指出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切消灭阶级的尝试,都将迎来生产力的停滞、衰退、崩塌这一悲惨的结局。”[4]正是如此,无产阶级是彻底的革命者,它不仅批判性地变革旧社会、消灭资产者,而且批判性地“消灭自己”。当然,这种“否定性”地“消灭自己”绝非历史虚无主义的极端立场,也绝非摒弃自我价值的消极悲观,而是抛弃了源自于旧社会而存在的阶级形态,却保留过去一切时代的积极因素使自己再造于新社会而存在的非阶级形态,即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党宣言》关于阶级形成问题的所有论述的最后一句就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0因此,无产阶级“消灭自己”(同时也就是消灭其他阶级)的这种“否定性”的形成,是《共产党宣言》对阶级形成问题的最深层的科学论断和最根本的价值审视,其本质是基于唯物史观的阶级形成辩证法,起初的命题“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在这里实质上深化为“使无产阶级不再形成为阶级。”

4 结语

综上所述,《共产党宣言》所论述的命题“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其内在发展逻辑是:使无产阶级从“被呼唤”的形成转变为“有组织”的形成最后到“否定性”的形成;其文本话语的完整表述是:掌握科学理论的共产党人利用资产阶级创造的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有利因素把本国无产者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推翻资产阶级旧社会的革命阶级并通过无产阶级的统治消灭一切阶级和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其理论的科学本质是:基于唯物史观的阶级形成辩证法。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 孙亮.重审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基于政治哲学解读的尝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64.

[3] 卢文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文化批判思想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4(2):31-33.

[4] 渡边雅男.马克思的阶级概念[M].李晓魁,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3.

责任编辑:沈宏梅

OnFormationofProletariatandItsCriticalImplicationinCommunistManifesto

LU Wenzhong

(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Police College, Guangzhou 510230, China)

CommunistManifestois the scientific guideline and action program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discourse system and gist idea ofCommunistManifesto, the proposition, namely,“letting proletariat be a class”presented by Marx and Engel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proletariat, contained the internal logic and critical dimension from the formation of being conjured, the formation of organizing to the formation of negation by combining with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extual meaning, which is a dialectics of class forma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mmunistManifesto; proletariat; formation; criticism

A1

A

1009-3907(2017)09-0082-04

2017-01-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710029)

卢文忠(1985- ),男,广东广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否定性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谈数学中的反证法
论罗素和迪莫斯关于“否定性事实”的观点差异
《共产党宣言》预见到了今天
环球时报(2012-08-01)2012-08-01 07:52:13
浅析“半A半B”格式的肯定性和否定性
现代语文(2012年4期)2012-04-29 03:01:59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8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军事历史(1987年1期)1987-08-20 0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