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国内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主题分析

2017-03-21 08:45,,2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隐性矩阵领域

,,2

知识管理是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1]。知识有隐性与显性之分,显性知识通过书面或文字形式来表达;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隐性知识则不易被认识到、不易被人掌握。

知识是组织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隐性知识则因其不可模仿和难以复制等特点被学者认为是创新的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学术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越来越重视并展开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近5年来隐性知识相关领域的文献分析,较好的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2],检索近5年与隐性知识相关的中文期刊文献。数据的获取方法如下:利用文献管理与分析软件NoteExpress的在线数据库检索功能,分别对3个数据库进行主题为“隐性知识”的期刊文献检索,时间范围限定为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将检索到的文献利用NoteExpress软件进行汇总、在线查重去重,删除综述型文献,并人工判读删除与主题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1 124条。

1.2 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共词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在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主题定性分析。

1.2.1 社会网络分析法

本文采用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探究隐性知识领域的作者合著关系网络知识图谱,分析该领域主要研究团队及其合作主题。

1.2.2 共词聚类分析

共词分析是文献计量学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主要研究同一篇文献中主题词或关键词两两共同出现的频次,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距离越近[3]。

共词聚类分析则是一种共词分析方法,把学科研究领域内关系密切的主题聚类成团,并对类团进行深入分析[4]。

本文对隐性知识相关研究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得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1.2.3 因子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将高频关键词按照类别分成适当的组别,以便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

2 数据处理

本文对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统计及生成矩阵三部分,处理工具主要使用Bicomb 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

2.1 数据清洗

本文将1 124条隐性知识管理相关文献的题录从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导出后,导入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2.0进行字段提取,对提取出的字段内容进行修改、删除和替换等数据清洗操作。

2.2 数据统计

Bicomb 2.0可对提取的字段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根据需要选择满足一定“频次阈值”的数据将其导出格式为txt的文件,为进一步分析做准备。

2.3 构建矩阵

通过Bicomb 2.0,构建作者共现矩阵、关键词词篇矩阵、关键词共现矩阵并将其导出格式为.txt的文件,作为待分析数据。

3 数据分析

对所构建的作者共现矩阵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旨在揭示隐性知识管理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并具体阐明所形成的科研团队主要研究的主题;对关键词词篇矩阵进行因子分析,旨在将隐性知识领域的高频关键词按关系的亲疏合理的分组;对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聚类分析,旨在对现有隐性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理清本领域的研究结构,定位热点研究主题。

3.1 主要科研团队及合作主题

设置阈值为2,根据作者两两出现在1篇文献中的情况,得到发文数≥2的作者204位并生成204*204的作者共现矩阵。将生成的共现矩阵导入Ucinet6.0中,利用其中的可视化工具Netdraw绘制出该领域作者合著关系网络知识图谱(图1),并进行合著团队研究主题分析。

3.1.1 研究者合著关系网络分析

图1中共有121个节点,表明204位作者中的121位作者与他人共同合著论文;其余83个节点是独立存在并未与其他节点发生联系,说明这些节点所代表的作者发表的论文均为独著。合著关系网络中的121位合著作者构成44个学术合作团体。其中最大的2个团体分别由9人组成,其次是4个4人团体、11个3人团体和27个2人团体。

以上数字表明隐性知识领域中作者间的科研合作关系较为松散,约41%的作者尚未与其他作者有任何合作,在作者合著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现为作者合著关系网络节点图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存在很多孤立的节点,且很多高产作者都未进入合著关系网络,如发文量大于10的陈丽君、王培林、孔德成、侯光明、张淑华、张同建等。

3.1.2 主要的学术合作团体合作主题研究

以合作关系网络中成员数大于等于4的较大合作团队为研究对象,结合原始文献分析其在隐性知识领域展开科研合作关系的主要研究主题或方向。

首先是2个9人合作团体。第一个9人合作团体由朱德全、许龙、薛勇、颜玉、穆丹、薛宇、梁英辉、戚晓利、季庆辉构成。该团队的合作研究主题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重点探讨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模式以及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第二个9人合作团体的由刘志国、王志红、安海娟、唐启群、王颖、李慧、许静、王楠、张薇构成。该学术合作团体的合作主题为隐性知识管理理论的应用拓展。团队学者们将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延伸到图书馆和农村医疗卫生领域。

其次是4个分别由4人组成作者合著团体。

第一个4人合著团体由张建平、马莎、罗兴社、赵大志4人构成。该团队的合作研究主要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转化以及共享,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的可行性管理路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5]。

第二个4人合著团体由申俊龙、赵宁、李婷、魏鲁霞构成。该团队的学者均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主题为中医领域隐性知识管理,包括中医或中医医者隐性知识的传承、发展、创新以及评估等中医诸多方面。该团体认为知识创新应该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基于隐性知识管理促进知识创新的新机制[6],和推行师徒传授机制、建立创新学习型组织、开展临床实践等推进知识创新的途径[7]。第三个4人合著团体由施琴芬、于娱、张峰、朱卫未构成,研究主题为隐性知识共享,主要研究高校科研团队或产学研共同体中的隐性知识共享。第四个4人合著团体由毛赣鸣、李黛君、张月群、谢松构成,主要研究隐性知识转移,重点研究图书馆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8]。

3.2 研究热点分析

首先利用SPSS 22.0对隐性知识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聚类,然后通过计算每个生成的类团中关键词的粘合度确定各类团的主题。最后,结合原始文献对每个主题的研究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3.2.1 关键词聚类分析

3.2.1.1 选取高频关键词

经Bicomb 2.0统计,在隐性知识相关研究文献中共有关键词2 306个,其中去除本位词“隐性知识”得到有效关键词2 305个,本文选取其中频次≥8的40个关键词(表1)作为隐性知识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

3.2.1.2 构建关键词共现矩阵

利用Bicomb 2.0的矩阵构建功能,统计上述高频关键词两两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形成一个40*40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并导出,作为下一步聚类分析的待处理数据(表2)。

3.2.1.3 构造相异矩阵

高频关键词之间由于联系的亲疏程度不同,有些词的共词词频较高,有些较低,有些甚至为0。为了降低由于频次悬殊引起的偏差,本文将共现矩阵利用Ochiia系数转换为相关矩阵,再用“1”减相关矩阵,最终得到表示两词之间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9](表3)。

3.2.1.4 因子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由Bicomb 2.0中导出的关键词词篇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总方差解释表(表4)。

表中有10个因子被提取,累积方差贡献率约为63.54%,即将这40个高频关键词分为10类就可以解释国内近5年来隐性知识领域相关研究约63.54%的信息,表中前9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约60.90%,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3]的原则,即将这40个高频关键词分为9-10类都是合理的。

表1 高频关键词类目频数

表2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部分)

表3 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表4 解释总方差(部分)

3.2.1.5 聚类分析

将上述相异矩阵导入SPSS 22.0中利用类间平均法和欧式距离平方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聚类结果并参考因子分析的因子提取个数同时分析相关原始文献,最终将隐性知识领域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即隐性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聚合为9类,分别为类团1、类团2、类团3、类团4、类团5、类团6、类团7、类团8、类团9。

图2 基于SPSS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3.2.2 各类团核心研究主题的确定

为能更直观地展现各类团的中心概念,并正确的进行主题分析,本文引入了钟伟金等[4]人提出的类团分析指标即粘合力的计算方法。在类团中,粘合力最大的词称为中心词,可以表征该类团的核心概念。粘合力计算公式为:

其中N(Ai)为关键词Ai的粘合度,F(Ai→Bj)为关键词Ai与类团中其余关键词的共现频次[10],n为类团中关键词的个数。根据上述公式,本文分别计算出了9个类团中每个关键词的粘合度值,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类团进行主题分析。本文列举了类团1的关键词粘合度计算结果(表5),其余类团相应列出主题分析结果。

表5 类团1中关键词粘合度值列表

从各关键词的粘合度值可知该类团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波兰尼隐性知识内涵以及缄默知识的内隐学习。

按照以上方法,对其他类团的核心概念的确定,得到每个类团的研究主题。

3.2.3 类团的主题内容分析

3.2.3.1 类团1:隐性知识的基础研究

类团1包含的关键词按其粘合度大小排序依次为波兰尼、缄默知识、数学公式和内隐学习,主要是关于隐性知识的基础研究,包括知识的分类,隐性知识的起源、概念、特点等基本内容。

3.2.3.2 类团2:大学生创业教育

类团2包含的关键词按其粘合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主要研究以隐性知识为核心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该类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以及创业隐性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构建基于隐性知识获得、转移和共享的平台,通过平台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

3.2.3.3 类团3:隐性知识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

类团3包含的关键词按其粘合度大小排序依次为高校、科研团队、教师、结构方程模型、激励机制、教学。主要研究激励在隐性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该类研究主要以高校教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多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中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验证激励因素在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中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促进隐性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提出合理的激励措施等。

3.2.3.4 类团4:知识转移

类团4包含的关键词按其粘合度大小依次为知识转移、企业、图书馆员、核心竞争力。该类从知识转移的机理与模式、组织制度、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转移的路径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组织(企业和图书馆员)知识转移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的对策,旨在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知识是战略竞争的资源,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则是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何高效的将知识转化为竞争力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

3.2.3.5 类团5:隐性知识共享

类团5包含的关键词按其粘合度大小依次为隐性知识共享、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对策、隐性知识转化。该类主要研究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的共享与转化的对策。通过对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困境等进行分析,提出图书馆更好的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对策。目前对于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多从方法、模型、技术平台、共享的条件、要求、机制、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个案研究较少,而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恰恰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效果的反馈来实现。

3.2.3.6 类团6:图书馆知识转化

类团6包含的关键词按其粘合度大小依次为知识管理、显性知识、图书馆、知识服务、SECI模型、知识转化。该类研究借助SECI知识转化模型来分析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通过揭示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流动转化规律及所处的知识产品阶段,提出可行的转化策略与管理路径。目前对于知识转化的研究多集中在提高转化策略上,而对知识转化效果的研究则非常少,这将是隐性知识转化的未来研究方向。

3.2.3.7 类团7:图书馆隐性知识服务

类团7包含的关键词按其粘合度大小依次为真人图书馆、知识创新、知识地图。“真人图书馆”活动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型知识服务模式,它“以人为书”,在人与“书”的对话中实现“阅读”。这种阅读形式可以深入发掘个体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实现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和创新的有效途径,知识地图的引入可以说是为图书馆的知识资源设置了导航系统,这对于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实现服务创新有重要意义。

3.2.3.8 类团8: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

类团8包含的关键词按其粘合力大小依次为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知识共享、高校教师、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该类主要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的知识转移与共享的意愿、行为、组织制度、群体文化等方面,研究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3.2.3.9 类团9: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信息技术策略

类团9包含的关键词按其粘合力大小依次为信息技术、隐性知识显性化、策略、教学方法。长期以来,研究者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多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展开的,理论研究主要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研究视角、模型、技术方式、障碍因素、策略措施五部分展开[11]。该类主要是策略研究,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策略探讨。隐性知识在其显性化过程中受自身特性及各种因素影响存在诸多困难,此时显性化的策略以及过程所使用的技术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4 结语

通过上述对我国隐性知识研究的作者合著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隐性知识领域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专家学者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关键词的主题分析,可以发现近5年来我国的隐性知识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图书馆、企业、高校等领域,而主题则集中在隐性知识不同角度的理论研究,如隐性知识的转化、转移、共享、显性化等方面,作用的立足点也集中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促进知识创新等方面而提出的方法、模型、对策以及策略等。通过分析可知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无形性、难以衡量性、创新性等特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缺乏足够的信度和效度,并且分析多为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较少,这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及发展方向。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近5年来隐性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主题分布以及发展状况,但是由于分析的数据源的局限性,检索策略以及共词分析固有的缺陷,难免会有不完善的地方。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将致力于改善此状况,以便更全面的反映隐性知识研究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隐性矩阵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