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习场景中医学生移动终端使用行为细分研究

2017-03-22 04:00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调研终端频率

1 研究背景

移动学习被称为“下一代的学习方式”,是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1],因其使用环境的多样性、便携性[2]、方便的上网功能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3]受到广泛关注。移动学习系统、移动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终端、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实践、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为移动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移动学习从最初的辅助教学逐渐成长为创新学习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中,学习场景、学习终端和学习行为是必须关注的重点研究问题。

从学习场景来看,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交互教学包括课堂互动教学和课外互动研讨,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自主学习包括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和基于交互的自主学习。早期通过移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辅助[4-5],随后开始使用基于移动信息技术的远程教学平台[6],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开发[7]、新颖的教学游戏设计[8-9]、实时的互动交流让移动教学的采纳程度逐步提升。而微博[10]、微信[11]、QQ[12]、智能APP[13]、虚拟增强技术[14]帮助教学功能开发和升级,让第三方软件成为移动教学中的热门工具,出现多种远程教学模式[15]。自主学习是移动终端作用体现最为突出的领域。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工具、资源、工具和平台[16]。移动在线教育更多地关注学习的个性化,改变了在线学习的学习内容,重塑了在线学习的学习方式[17]。移动自主学习中教育管理和学习的“去中心化”,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和自由支配时间,能够根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提供的资源学习和提升技能,将碎片化时间更好地利用起来。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还包括科学创新活动、社会实践、临床实践、实习、学术研讨、学术交流等[18],在各个不同的场景中,移动终端都承担着部分学习辅助功能,而目前对这些场景中的移动学习行为进行较深入研究的报道尚少。

从学习终端角度来看,学者认为移动学习终端的选用直接影响移动学习的效果[19-20]。传统的移动终端以笔记本电脑为主,智能移动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可穿戴设备等[21],目前关于移动终端的采纳意愿、使用场景、课程设计、学习资源开发、学习行为、阅读行为等方面均有研究报道[22],如基于手机的微课程、手机PBL教学、智能移动终端与网络学习平台的结合[23-24]、教学实践中对移动社交功能的应用[25]、虚拟学习社区等[26]。但已有研究中对不同场景中智能设备的使用行为、移动终端上的不同学习行为的差别化分析还缺乏关注。

从移动学习行为研究角度看,大学生移动学习采纳行为是研究热点[27-28]。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和移动技术的稳定性等是影响用户采纳最重要的因素。用户认可移动学习的所有优势,但对新学习模式不适应,认为移动学习只是辅助的学习手段、学习效率低等影响了用户对移动学习的接纳,并且设备不适合学习使用是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主要因素[2]。移动学习的分散性、片段性等特点,影响了学习者更主动、更有效、更持久地参与移动学习。但不同学习场景中用户的需求、行为特点和资源需求是有差异的,移动学习行为应该引入基于场景特征的变量。

综上所述,在现有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笼统的移动学习场景和部分主流终端的使用行为,并未将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在不同学习场景中、不同的使用行为、不同的终端使用频率等因素考虑到模型中,这不利于移动学习的资源建设和模式设计。而随着智能移动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交流互动、资源获取等日渐频繁,有必要细分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的移动学习行为和终端使用行为,更好地为提升移动学习质量提供建议。

2 研究设计和数据获取

2.1 研究设计

移动学习研究中需要考虑移动学习场景、移动终端选择和使用、基于移动终端的不同的使用行为、移动学习资源等,这些因素是移动学习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用户移动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

在移动学习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对不同移动终端的使用需求和行为;学生日常的移动终端使用行为与专业学习中的使用行为有何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医学生在不同学习场景中移动终端不同功能的使用偏好,如何在不同场景中正确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在线学习,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学习时间等。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本文的研究目标,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访谈和问卷调研等方法,以在校医学生为研究样本,获取大学生在不同学习场景中移动终端学习行为数据。具体步骤如下:阅读国内外移动学习场景和终端设备使用行为的研究成果,参考其中的研究方法、模型和变量;基于前一阶段的分析结果,结合国内移动学习发展的阶段和过程,提取国内移动学习的变量,构建本研究的模型;对样本高校的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访谈,网络访谈利用微信群进行,实地访谈通过连续两周访谈选修某门课程的研究生进行。访谈主要询问3个主要问题:专业学习中使用移动终端的频率如何、在哪些场景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和看法。访谈结束后将搜集到的有用信息整理后,加入到研究模型中;基于前面3个步骤的准备工作,构建网络调研问卷。

问卷设计完成之后,邀请两位教师(1位医学专业教师、1位教育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两位研究生(1位硕士,1位博士)对问卷进行评价,提供修改建议。修改后的问卷邀请30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试调研,根据调研对象的反馈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的调研问卷。问卷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人口学信息、不同场景的移动终端使用频率、专业学习中的移动终端使用行为、移动终端在专业学习中使用的优势和劣势。

2.2 数据获取及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选取某医学院校在读研究生为调研样本,通过网络平台“问卷星”随机发放问卷,发放方式包括在校内研究生微信群转发、研究生辅导员转发、专业课老师转发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时间:2017年3月11日-19日,共回收299份问卷,有效样本297份。

其中有效样本中男性93人(占31.3%),女性204人(占68.7%);18-25岁的有82人(占27.6%),26-30岁的有151人(占50.8%),31-40岁的有58人(占19.5%),41-50岁的有6人(占2.1%);硕士研究生146人(占49.2%),博士研究生151人(占50.8%);研究方向以文献研究为主的为42人(占14.1%),以实验研究为主的为141人(占47.5%),以临床研究为主的为97人(占32.7%),其他为17人(占5.7%)。

本研究所指的移动终端主要以智能移动终端为主,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和可穿戴设备等,传统常用的笔记本电脑并未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移动学习场景选取课堂学习、课外自主学习和复习、实践实习和实验、学术交流讨论等4个主要的场景。

研究中所指的移动终端学习和学术使用行为包括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的搜索、下载、存储、传递、分享、交流讨论、阅读、编辑专业信息和资料等活动。选择研究生群体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是,研究生群体除了日常课程学习,还要进行大量的科研、临床实习、实验、创新实践、参加团队的学术讨论交流、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参加学术讲座等活动,其专业相关的移动学习场景比本科生覆盖面更广,使用频率更高,比较适合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3 数据分析和结论

3.1 专业学习中的移动终端选择使用行为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智能设备越来越多地进入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已有研究关注某一使用行为,如阅读行为、信息搜索行为、信息分享行为等[29],试图通过行为特征分析促进移动终端设备的合理使用和功能优化。或者将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论证学生和教师对移动终端学习的采纳、使用和持续使用行为[30]。而本研究将移动学习行为拆分至医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景中,包括课堂学习、课外自主学习和复习、实验、创新实践、实习和学术讨论交流。通过比较不同场景中移动终端的使用频率和偏好,论证不同终端在不同学习场景中的采纳意愿和使用行为。

学生对在日常生活中电子设备的选择和在学习场景中的选择是有差异的。对不同电子设备的使用频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衡量,分别为从不、极少、偶尔、经常、频繁,分值为1-5分,调研结果见图1,图中条形图中显示的数据为该项均值。

图1显示,智能手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移动终端,专业学习中最常用的电子设备是笔记本电脑。调研显示71.4%的被调研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科研中最喜欢使用的终端是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在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这两个大的场景中牢牢占据前两名,台式电脑仅排第三,而近年来经常在移动学习和阅读研究中出现的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在专业学习中使用频率并不高。

图1 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电子设备使用频率比较

而专业学习的场景还可以细分,样本学生在细分学习场景的移动终端使用频率详见图2、图3。图2显示的是不同学习场景中,样本学生对移动终端使用频率的统计,图3显示的是不同场景中使用频率的均值。

在日常学术交流和讨论、课外自主学习和复习这两个学习场景中,移动终端使用的频率最高,尤其是高频率用户的数量最多。在课堂学习场景中,高频率用户最少。在实践、实习和实验场景中使用频率介于以上两个极端之间。值得一提的是,移动终端在学术交流和讨论中充分发挥了极大优势,受到学生用户的极大推崇,研究生之间的学术讨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团队日常学术交流逐渐转移到移动客户端。

图2 不同学习场景中移动终端使用频率

图3 不同学习场景中移动终端使用频率统计(均值)

而当询问“在这4个不同的学习场景中,是否会考虑优先选择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和科研相关活动”时,学生的回答与上一题的使用频率的统计略有差异(图4)。

学生在日常学术交流和讨论、课外自学和复习、实验、实践和实习场景中仍然对移动终端保持较大热情以外,在课堂学习这一场景中,他们的优先使用意愿也很突出,约60%的样本学生愿意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优先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相关学术和科研活动,这一点远远高于他们目前的使用频率数据,可能与大部分课堂教学未能使用移动辅助设备、移动教学平台或者利用移动教学资源有关。另外,部分老师并不提倡使用手机进行教学和互动,或者禁止学生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也是导致使用频率较低的原因。而目前移动“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模式已经在国内外推广,样本高校的部分课程采用了基于智能手机的课堂教学软件,利用移动平台上的教学辅助、统计、互动、小组讨论、共享等功能,很好地考虑到“数字一代”大学生对智能设备的喜爱和高频使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双赢的效果。相信在未来移动教学实践不断拓展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加入移动课堂教学的队伍中来。

3.2 基于移动终端的具体学习行为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移动学习行为并未做具体区分,本研究基于移动终端的特性和前期调研中获取的用户行为数据,将专业学习中常见的移动终端使用行为划分为搜索、下载、存储、传递、分享、交流讨论、阅读、编辑专业信息和资料等,具体解释详见表1。将大学生学习中对移动终端的使用行为细分之后,可以更进一步分析他们对不同功能的使用情况,为开发移动教学资源,优化移动终端学习功能提供帮助。

在以上列举的8种常见的移动终端行为中,样本学生使用频率靠前的是传递、搜索、阅读、交流讨论和分享,使用频率最低的是对学术信息资源的编辑(图5)。调研结果充分证实了智能移动终端在便携使用、社交分享等方面的绝对优势,这也是大学生愿意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专业知识获取和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原因。

移动终端的功能拓展让学术交流和知识获取不再是一个局限于课堂和其他物理空间的活动,更是一种学习模式的创新。

在询问“即使有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仍然会利用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进行相关学习活动的频率”时分享、传递、交流讨论和搜索等活动依然排在前列(图6),但是其使用频率并没有特别高,最高均值仅为3.79(传递)。传统终端(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在文本编辑、下载、存储等方面的优势依然明显,移动终端并未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中最主要的工具。

3.3 移动终端在专业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以上调研结果充分显示了移动终端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受欢迎程度,其部分功能已经超越传统终端设备,成为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的首选,这与移动终端的优势密不可分。在对移动终端在专业学习中的使用优势的调研中收到224份反馈意见,约96.4%的样本一致认为移动终端最突出的优势是便携、方便,随时随地可以使用,实时效率高,能很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尤其是医学生平时课业繁忙,大部分研究生在实验室和临床待的时间特别长,对移动设备的需求较大。并且在进行实验的间隙和课间等碎片化时间中,随时随地拿出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进行阅读、搜索和分享活动,能提升学习和科研的效率,打破之前没有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在手边就无法进行学术活动的限制。

而其移动终端在学习中使用的劣势也比较突出,调研中共收到286份回复,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表2):移动资源使用的限制;部分功能无法与笔记本电脑相比,使用不便;主流设备(如智能手机)的屏幕太小不利于阅读,使用操作限制多;移动终端其他娱乐性和社交性的功能太多,容易分散学习注意力;对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接入有较高要求;长期使用对颈椎、眼睛等造成较大伤害,使用体验有待提升。这与前期研究成果中基于技术采纳模型的使用意愿分析结果类似。除了表2中列举的主要问题,学生用户还很关心用手机进行学习和科研的安全性,并且认为智能移动终端(如手机)方便快捷,但操作不方便;而电脑操作方便,但不方便经常随身携带。希望能综合二者的功能和特点,开发出适合移动学习的软件和工具。

表2 样本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专业学习的劣势分析

4 未来研究方向

移动学习行为研究应该将学习场景、终端选择、终端使用行为和用户使用意愿等纳入模型,并且通过细化移动学习不同场景中的不同使用行为。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访谈和问卷调研等方式,了解了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不同场景中对移动终端的使用频率和评价,这对于推进移动学习模式、开发移动学习软件和工具、提升移动学习服务等均有帮助。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移动终端使用的喜爱程度和使用频率较高,并且在学术交流和讨论、自主学习等场景中,在互动交流、分享、传递、搜索等具体使用中已经有超越传统终端的趋势,其便携、随时随地可以使用、实时效率高、能很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等优势让新一代的数字青年们更愿意使用移动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进行学习。但是随着移动终端使用频率的增加,其功能、操作、设备和使用危害等问题也为大学生所担心。他们希望能够综合智能移动终端和传统终端的优势,创造出更加适合移动学习的设备、软件和工具。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在线学习逐渐分化为线上PC端和线上移动端,其中移动端使用人数较PC端更多,时间更长,移动学习的需求日渐增加,但由于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单一,功能不够强大,使用场景也较局限,还未能真正体现出移动学习的优势,目前学界讨论的移动学习模式并未真正建立。并且在移动学习推广过程中未针对大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场景进行有效的指导,移动学习多数只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没有纳入官方的专业学习模式中。社交和搜索功能在移动学习中最受欢迎,这突出了移动终端的优势。但是这些仅仅只用到移动终端智能学习功能的小部分,移动终端的学习功能还可以继续挖掘。调研数据显示,移动终端在课堂内外的专业学习交流、讨论和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优势可以继续强化,用于帮助改良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不足、教师对学生需求掌握不够、课堂不够活跃和沟通效率低下等问题。应该关注移动学习在不同领域的使用和需求特点,分析对比不同移动终端的使用偏好,开发有利于激发数字青年们使用的学术资源和工具,不再将移动终端视为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另外,图书馆在大学推进移动学习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移动教学资源建设、移动教学平台建设、创客教育、慕课等都需要图书馆的参与和辅助[31-32],了解大学生用户对移动终端的使用偏好和在不同学习场景的使用特点、服务需求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相关工作,如可以开展移动嵌入式学习辅助工作,缓解嵌入式学科服务中对图书馆人力资源和时间占用的压力,利用移动终端和技术为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咨询、资源推送、科研辅助等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在后续研究中应该多关注图书馆在各种细分学习场景的辅助功能和资源建设。

本研究以单一院校的医学生为样本,在具体细分场景未进行深度访谈来获取具体场景中的使用细节。未来将会进一步深入研究移动学习场景和行为的细分领域,将样本调研扩大到多所高校、多个专业,并重点关注大学生在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时代的学习行为的变化趋势。

猜你喜欢
调研终端频率
振动与频率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GSM-R手持终端呼叫FAS失败案例分析
无线电频率的特点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导航频率源的同步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