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丰富多彩的闽南民俗表演融入幼儿表演区

2017-03-21 21:05陈阿娟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7年2期
关键词:歌仔戏表演区舞狮

陈阿娟

古同安(包括今厦门地区、金门县)置县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至今已一千七百余年。同安向来以海滨邹鲁著称,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闽南民俗表演艺术之根深扎于民间,并不断地生根发芽繁茂,展现其古朴绚丽的风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这些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闽南民俗表演正是我们幼儿表演区可以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源。将闽南民俗表演融入幼儿表演区,不仅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闽南民俗表演,感受闽南民俗表演的乡土气息,更让植根于民间土壤的文化艺术在小娃娃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一、风趣诙谐的车鼓弄

车鼓弄是闽南同安特有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动作朴实易学,歌词通俗、诙谐有趣,几乎村村都有,被称为“闽南二人转”。

1.风趣的角色扮演。

车鼓弄又叫“弄车鼓”“车鼓阵”,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幼儿处于喜欢模仿学习的阶段,角色扮演大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发展需求。车鼓弄由一男一女扮演一公一婆的角色进行表演,男的头戴小礼帽,腰系绸腰带,身穿长马褂,脚踏黑布鞋,手拿长烟杆;女孩头插大红花,上穿大红褂,下系黑绸裙,一手摇着小蒲扇,一手甩着花手绢,形象逼真、幽默逗趣,极大地满足了幼儿喜欢打扮装饰自己的心理需求。教师在表演区提供服装、道具,可以满足多组幼儿同时进行角色扮演。

2.诙谐的动作表演。

车鼓弄是同安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民俗表演,它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境,编排简单易学。在欢乐的锣鼓声中,“一公一婆”抬着教师用红绸带、小竹棍、小篮筐自制的“鼓”,跟着音乐节拍,边唱边用正侧面交叉步和八字交叉步作“三步进三步退”的表演。车鼓弄的唱词内容多为孝道劝善、情人相思、夫妻情趣等,如“公唱:九月十五月当光,娶着坏某(老婆)心头酸。有柴有米不煮饭,讨米换饼吃过顿;婆唱:十月过了是冬节,嫁着坏(丈夫)真正衰(倒霉)”,“公婆”两人的戏谑对唱、风趣诙谐,令人忍俊不禁。这种诙谐有趣的唱跳表演不仅让幼儿感受闽南民俗表演的“接地气”,促进了幼儿在舞蹈动作、闽南方言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练武演艺的宋江阵

宋江阵源于明代抗倭斗争的军旅步战武术和阵法,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斗争又将其延续下来,成为当时乡村自卫团队训练的手段和方法,郑军收复台湾后,部将陈永华为了屯军拓荒戍疆的需要,大力在台湾南部推广,逐渐演变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喜爱、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民间武术表演艺阵。

1.有趣的人物扮演。

宋江阵中涉及的梁山好汉人物众多,为了让幼儿更容易记住角色,在认识人物角色的过程中,我们先收集了梁山好汉的故事书籍、影片,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删选、创编了简单的人物故事情节,一起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用彩妆及简单的道具来表示人物。比如宋江,用手持孔明扇来表示;李逵面部涂黑粉,手持双斧;吴用拿铜链;武松拿双戒刀;林冲拿长枪……这样不仅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名著《水浒传》故事,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了人物及故事情节。

2.五花八门的阵式转变。

宋江阵的表演不在于动作复杂精美,而在于气势磅礴以及阵式的转变,宋江阵主要包括:围圈、跳四门、分阵、蝴蝶阵、长蛇阵、环螺阵、穿针、面线拗、连环阵、杀狮、八卦阵、内外圈等。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为了让幼儿更容易记住队形的转变,教师会鼓励幼儿给队形取一些通俗易懂的队形名称,比如大圆圈、小圆圈、双圆、四排、S型、T型等。通过这样更改名称,不仅调动了幼儿对参与宋江阵排练的积极性,让幼儿更有参与感,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表演更加熟练、协调。

三、粗狂奔放的拍胸舞

“拍胸舞”亦称“打花草”,在閩南俗称“打猴拳”。在福建沿海南部非常普及,很受欢迎,可以说家喻户晓。

1.简单的道具提供。

拍胸舞表演时上身裸露,下身着短裤头,腰系草绳,头箍草圈,以赤膊光脚拍胸为基本要求,教师为了文明、美观,在表演投放道具时提供了用不织布制作的小背心、用一次性黑色塑料袋或麻绳揉成的冲天辫,简单的道具让幼儿能更快地进入表演。

2.雄性的自由表演。

在我们的幼儿园舞蹈表演中,更多的舞蹈是偏向女性化的,而拍胸舞的狂野正好满足了男孩子的雄性表演。拍胸舞主要是以“打七响”为基础动作,每一小节七拍,音乐节奏欢快、拍子鲜明,幼儿可以根据人数、场地的情况自由选择和编排队形。在音乐表演中,整齐划一的动作以及每一节拍后面的“嘿嘿嘿”呐喊声,使得整个舞蹈表演气势磅礴,幼儿还可以自由增加粗狂奔放的双人组合“公鸡斗”“鸡展翅”,诙谐灵活的“老鼠逐”“加令跳”,悠闲安详的“青蛙喝水”“青蛙扫蚊”等。拍胸舞不仅让幼儿可以在舞蹈中将自己的欢乐情绪呼喊出来,简单的舞蹈动作更激发了幼儿学习闽南民俗舞蹈的兴趣。

四、做唱念打的歌仔戏

歌仔戏又叫台湾戏仔、福建戏、闽剧、子弟戏、改良戏、芗剧等。在闽南,尤其厦漳泉地区,尤为盛行。歌仔戏也是我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闽南形成于台湾的地方戏曲。

1.制作表演相结合。

歌仔戏涉及的人物角色较多,相对应的服装和道具也比较多。表演服装道具一方面我们请家长帮忙制作,另一方面由幼儿自己制作。比如利用小木棍、毛线制作的“枪”“马”;利用绸布、珠片、小花片制作的“云肩”;利用茅根、头箍、毛线、珠片制作的“凤冠”;利用竹片、橡皮泥盖、不织布、茅根制作的“官帽”;利用不织布、绸带制作的“腰带”等。不仅将美术区与表演区相融合,更让幼儿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了解道具的使用方法,并能更好地珍惜爱护道具。

2.歌舞升平的表演。

歌仔戏戏曲曲调对于幼儿来说难度非常大,为了激发幼儿学习和挑战歌仔戏的兴趣,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现有水平,在幼儿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共同创编唱词。我们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曲调简单、节奏鲜明的歌仔戏曲调“七字调”,配上简单的歌词,如“身骑白马过三关,改换素衣回中原,放下西凉无人管,一心要找王宝钏……”“一路摆开车鼓阵,吹吹打打闹天庭,阮家大王要出嫁,伊就是大名鼎鼎——穆桂英……”再加上人物角色的闽南语旁白对话,使整个戏剧更加有声有色。我们创编了《薛平贵与王宝钏》《唐伯虎点秋香》《穆桂英出嫁》等几个剧本,如在《穆桂英出嫁》中,除了穆桂英、杨宗保,还有各自的丫鬟、小厮,以及迎亲队伍等。幼儿在编排过程中,先确定了每个人物角色的台词、旁白,然后是出场顺序以及队形等,最后在唢呐、小鼓、锣的敲敲敲打打中轰轰烈烈地欢快进场了。

五、趣味生动的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在闽南地区俗称“弄龙”“弄狮”,其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每逢过年过节或者是民间祭祖拜神的时候,都要请舞龙舞狮来“斗阵热闹”。

1.多姿多“动”的表演练习。

舞龙舞狮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表演,舞龙时为了展示龙的灵动,不仅在动作上有翻滚、腾跃、穿插等高难度动作,还要不停地扭、挥、仰、跪、跳、摇等各种姿势动作;舞狮时为了展示狮子的可爱调皮,幼儿也要不停地展现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可爱动作。在教师提供的利用有鳞状纹理的绸布、泡沫垫、木棒、呼啦圈自制的舞龙;泡沫垫、茅根、不织布制作的舞狮道具中,孩子们不厌其烦地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尝试配合练习。在尝试表演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毅力,也使幼儿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快乐。

2.协力合作的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一个不仅需要小团队合作,更需要大团队合作的表演。首先是舞龙的龙珠要能够带领龙头在整条龙里穿越,不仅要注意有跳跃、穿插的动作,而且不能碰到龙尾或其他小朋友,最重要的是整条龙必须是“活”的,所以时刻要保持摆动。舞狮也是,狮头的幼儿要带好狮尾的幼儿,确保不从梅花桩上掉下来。其次是舞龙与舞狮的相配合,不仅要看到舞龙舞狮的精美表演,更要看到舞龙舞狮的完美结合。在这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协商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表演能力,让幼儿体验了合作成功的成就感。

将闽南民俗表演融入幼儿园艺术表演,不仅充分地挖掘了本土资源,更让幼儿感受了闽南民俗艺术的博大精深。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在情感水平以及认知、技能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闽南语水平也大大增加,不仅能说更能唱。将丰富多彩的闽南民俗表演融入幼儿表演区不仅满足了幼儿学习、表演的需求,更让闽南艺术文化在娃娃中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歌仔戏表演区舞狮
从表演区游戏中反思教育行为
小导演诞生记
幼儿园表演区游戏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舞龙舞狮进校园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舞狮
曾宝珠歌仔戏个人专场上演
对幼儿园表演区活动开展的初探
新媒体与闽南地区歌仔戏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