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刚+石培军
摘 要 跨学科课程的实施是当代课程改革的共同走向与应然诉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性学习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跨学科课程要基于学校个性化发展及学生个性化特点选择课程内容。“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既要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又要重视中英文语言表达方式相互借鉴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跨学科课程实施方式要增强实践性与体验性,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 跨学科课程 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 整合
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提高对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整合的重视度。不少中小学校也在实践层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但这种探索主要集中在学科内的课程整合,学科间的课程整合、跨学科课程开发则少有涉猎。笔者以为原因有三:学校层面,跨学科课程开发动因不足;教师层面,跨学科课程开发动力与能力欠缺;学生层面,跨学科探究的动因不足。因此,在现有教育评价体制下,探索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更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跨学科课程建设,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穿越深水区的关键。
选择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进行跨学科课程试验,好处有三:首先,语文、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三门最重要的学科(语数外)之二,占了大半壁江山,教学地位空前重要,不论是学校、学生,还是家长、社会,都会鼎力支持。这也是当下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其次,语文、英语都是语言类学科,其工具性、人文性特点是相似的,便于相通相融。最后,师资基础好。目前中小学师资呈年轻化、高学历化态势。一方面,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有英语四级学习背景,一些年轻的教师还具有英语六级、八级水平;另一方面,汉语作为母语,不少英语教师的中文表达能力也很强,能够开发出较高水平的融合型课程,也具有很强的实施能力。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的开发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创造性实施
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着力推进的重要工作,这给语文、英语融合性跨学科课程开发,提供了很大的行政支撑与实施空间。为此,我们要求语文、英语学科教师,在正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从语言思维方式与文化底蕴方面向对方渗透与延展。语文学科可以选择教材中英美国家文学作品选文教学为突破口,进行英语文化渗透(见图1)。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作品《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教学。首先,教师在要求学生诵读中文译本的同时,也诵读英语原文,感悟其中的英语文化内涵;然后,从演讲中所使用的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了解、感受英语的思维方式;最后,教师从这篇作品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观念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文明追求。同样,英语老师也不再局限于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多地关注课文的文学性,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语法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同时,逐步掌握就某一深度话题进行智性讨论的技巧,学习写出较强感染力的英语作品。
2.阅读课程的实施
(1)中英文比较课程
不同的译本一方面反映了译者对原作者的理解程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体现译者的文风。通过不同译本的比较,学生在字词选择差异的比较中感悟语言表达的细微差别。如针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小说开头的译文,可感受黄源深译本、吴劳译本以及张爱玲译本等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差异,深度认识中英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同时加深对文学作品及译者的深度理解。
(2)中英文時文时事阅读与互译课程
课程内容关注新闻热点、社会热点,一方面,符合青年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激发他们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加深学生对阅读课程的理解,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美国奥巴马总统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一经播出,我们马上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新动向。课程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最逼真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3)译文赏析类课程
让学生从英语经典作品的优秀译文赏析中,感受英语表达方式与思维方式的特点。如《哈利波特经典段落赏析》课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原作和译作反复阅读。首先,宏观分析,体味译作是否符合原作的意图,内容、形式是否达到和谐统一,原作的意境、神韵是否得到再现。然后,逐词、逐句、逐行、逐段对照阅读,进行微观赏析,多角度、多层次细细品味译作韵味。另外,现代经典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风格体现了现代英语的发展变化特点,增加了这个时代的新鲜元素,对青少年更具吸引力。
3.文创课程
跨学科课程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为此,我们开发了经典演讲作品中英文对照演说课程、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课本剧表演课程、经典影视桥段模仿课程、中英文文艺创作课程等。通过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校园广播、经典桥段配音与模仿、话剧实验等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体验文化的魅力。通过中英文写作竞赛、微视频制作、毕业典礼汇演、元旦晚会等活动,给学生搭建更多自我表现的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创新能力。
二、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的创造性实施
⒈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浅阅读学习区
阅读角:给每个班级配备微型书柜及专用阅读区(部分班级配备自主阅读学习区)。
漂流书屋:在校园内设置若干个流动阅读书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随机阅读。书籍由学生捐助、推荐。
阅读广场:校园内,在学生主要课外活动场所,设立自助电子阅读设备,为师生提供先进、快捷的网络阅读环境。
(2)深度研学区
多媒体视听室:供学生进行语音听力训练及影视欣赏用。
多功能语言教室:多功能语言模拟实训室兼容电脑教学、语言实验实训、多媒体制作和英语模拟实训“四合一”功能室,能够为学生提供仿真情境实训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环境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深度阅读研学室:供学生开展主题性阅读、资料查阅、师生共读、主题阅读社团活动。
电子阅览室:建立课程基地专题网站,便于师生、家长、校外教育支持性人员线上阅读及互动交流。
(3)文创表演区
实验剧场:供学生举行各种大型表演艺术活动。
文学杂志:师生文创表现平台。主要供各主题阅读社团呈现阅读创作成果用。
影视制作室:师生文创表现平台。主要供兴趣特长生配合各主题阅读社团呈现阅读创作成果用。
2.创建多样化的“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实现方式
(1)课堂融合性教学
通过朗读、诵读、倾听训练、问答训练(交际语言)、演讲、辩论等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提高落实国家课程目标的有效性。
(2)自主融合性学习
通过午间阅读、课余随机(随性)自主阅读、学术性研读等课外自主阅读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
(3)情境融合性学习
语言的学习需要情境的创设。我们通过模拟情境的设置,增加学生的语言环境体验。而且,根据跨学科学习的需要,所有跨学科学习活动课都可以安排相应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走进农村、农田,走进工厂、社区、街道,感悟与体验。
三、课程基地创建愿景
⒈积极探索下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路
语文·英语融通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多学科联合教学、融合性教学课程建设进行有益的经验尝试。首先,承担跨学科课程研发的教师,要认真研读融合对象学科的教材,大体了解其学科知识框架、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和融合对象学科教师的不断交流,理解其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找出共同点与相似点,构建跨学科融合性课程体系框架。然后,相互协调,寻找相关学科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对接点、渗透点,选择课程素材,编写教材。
⒉培养良好的综合性学习素养
首先,跨学科课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当学生面对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时,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视角审视,而是从多视角,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分析,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其次,为增加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不仅在校园内给学生创造情境性学习环境,还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社会情境中感受课程知识内涵、享受学习的快乐。最后,跨学科課程中,人文性教育比例大幅增加,重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趣、懂生活的高素质人,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加健康扎实的基础。
3.建设促进学生阅读学习的互动平台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一方面,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另一方面,为那些性格腼腆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协作学习、表达自我的机会。而且,我们在开发学生网上在线自主学习系统时,加入了游戏元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4.探索因材施教的实现方式
在课程难度设计上,我们构建基础、拓展、学术层级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我们构建了阅读、对话、视听、表演、文艺创作等多样化课程,尊重学生个体特点与差异性,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既实现了分层教学,又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比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愿景。
5.项目驱动,形成教师成长共同体
语文·英语融合性课程建设,需要开发大量的跨学科融合性学习课程,要求教师中英文兼修、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中英文学科素养,还要积极探索中英文融合教学的方法。学科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融合的过程,跨学科课程的建设,迫使教师形成成长共同体,互相学习、互相吸收、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团队协作、共同成长,在融合性教学的新领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领跑者。
跨学科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欧美国家在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方面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经验。但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我们既要借鉴,更要找准突破口,大胆探索与实践,寻找可行之路。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