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探索*

2017-03-21 18:52李秋霞李侠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

李秋霞 李侠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文化为主体,还包括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文化传播和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发。要重视音韵学对传统文化资料研究的基础性作用,将规范音韵学术语作为普及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并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基本路径之一。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价值;音韵学术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26-02

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当今所谓的“国学”概念,发轫于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期。留日的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把这个概念作为一个名词引了进来,用来专指在中国本土上发生而为中国所特有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季羡林先生又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国学应该是‘大国学,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文化共同体。”[1]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汉文化的主体,还包括了中华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文化。无论是使用“国学”概念还是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其内容范畴不仅应该包括哲学理论、思想意识、伦理主张、道德观念等方面,还应该包括国艺(如中医、书法)、国俗(如端午節、蹴鞠)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思想

当今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国学”是以先秦诸子各派学说为代表思想的。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2]儒家学说有许多思想至今熠熠生辉。比如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公生明,偏生暗”等。诚如汤一介先生所言,“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希望了。”[3]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翟,他是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子主张“尚贤”,打破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一切战争,当时主要反对不正义战争)。墨家思想曾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其思想也曾被其他学派吸收征用。墨翟思想精华主要体现在《墨子》一书中,譬如“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等。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春秋晚期的老子和战国早期的庄子。“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由人生论、社会论和政治论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概括。道家思想中的“上善若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春秋时期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法家的不少学说都具有启示价值,如韩非子的“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小忠乃大忠之贼”“小利为大利之残”等。

名家萌芽于春秋末期,没有共同主张,只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不过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离坚白”即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名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因为这一学派主要从事论辩名实的学术活动,因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兵家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春秋晚期军事家孙武及其后人孙膑。孙武著有《孙子兵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名著,至今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孙子的军事思想,提出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等主张,写成了《孙膑兵法》一书。兵家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即使在今天新军事变革的时代也仍具有时代价值。

纵横家是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一派,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纵横家们的活动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格局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知之始已,自知而后知人也”等。

杂家是战国末期至汉初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的学派,该学派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论述。如“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等。

除此而外,诸子百家中的小说家、农家、方技家也都有一些经世济用的思想价值,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总之,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历经千百年历史锤炼,其思想精华煜煜生辉,对后世的教育、社会、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及研究路径探索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精华为现实社会服务,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时代价值,以“在塑造国家认同中激发中国人的大国民心态。”[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5]但是,在传承和研究过程中要澄清观念,讲究方法。“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中,探寻国家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力争将个人品行的提升与社会风貌的改善统一起来。这对于当今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教育的完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是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应有之意。

古代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古代文献的研究与传承必须借助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知识,以古代文献的语言表层结构研究为理论基础,深入挖掘文献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被称为“国学”核心学问的汉语音韵学既是阅读、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基础,又是理解、欣赏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美的基本前提。因此,音韵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韵学目前仍属于冷门学科,未能摆脱固有的“绝学”印象。这和音韵学术语繁杂、内涵隐晦、用法纷乱有着密切关系。某些术语名称和内涵的混乱不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这种术语的混乱就容易被学界和社会所忽略。但从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音韵学术语混乱则会影响学科知识的普及,影响学者对古典文献的研究和理解,进而影响后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阻碍优秀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其消极作用和严重后果不容忽视。诚如杜占元先生所言:“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既是对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7]

结合音韵学的学科发展特点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普及汉语音韵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精神的指導下,推进音韵学术语的规范化进程。科学地梳理和规范音韵学术语并厘清汉语音韵学知识系统可为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推进学术交流和促进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音韵学术语的规范是现代音韵学对传统音韵学的继承和创新,是汉语音韵学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命价值所必须。我们应不断致力于探索传统文化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视野,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新时代德育功能的发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蔡德贵.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观[J].探索与争鸣,2008

(6):62-65.

[2]王文波.儒家文化生命力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1(2):136-137.

[3]汤一介.儒学与“和谐社会”建设——纪念《中国社会科

学》创刊三十周年[J].中国社会科学,2010(6):27-32.

[4]瞿骏.民族主义的可贵与可爱——现代中国国家认同

塑造的两种进路[J].学术月刊,2015(4):21-34..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4-09/24/c_1112612018.htm,2014年9月24日.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

c_1116825558.htm,2015年10月14日.

[7]杜占元.开幕词[J].中国科技术语,2016(1):6-7.

猜你喜欢
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与教学例析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