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伏娟
摘 要: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体现在朗读训练中。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朗读欲望,可以训练朗读技巧,还可以展开想象,激发朗读情感。
关键词:朗读;信息技术;朗读欲望;朗读技巧;朗读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就是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朗读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古人很重视朗读教学,教育家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在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凸显出来,让人更加理解文字的意思。叶圣陶老先生就朗读精辟地指出“前人读书,多数不注意内容与理法的讲究,单在吟诵上下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这精当的论述谆谆告诫我们: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力求掌握一定的技巧。
毋庸否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我们难免流于呆板,令人乏味,再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语音、规范的词汇、语法,使朗读教学裹足难行。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纸、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图像等),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以其独具个性的形式、新颖别致的内容,再凭借教师的妙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朗读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
鉴于上述认识,我就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朗读做了初步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欲望
心理学家认为:缺乏直接的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所以,朗读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学习新的课文,播放画面和音乐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视频,其中的朗读材料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我让学生观看视频:森林里一大片碧绿的草地上,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正在缓缓地流着,一只浑身雪白的、可爱的小羊正在河边悠闲自在地喝水,这时一只凶猛贪婪的大灰狼来了,它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学生看着画面,听着节奏与故事内容相配合的背景音乐,学生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全身心置于此情此景。当学生听完课文配乐朗读中“狼”和“小羊”关于三次找碴儿的对话,大家情不自禁要学一学录音中那位阿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调,亲自试着朗读。
再如,在教学《英英学古诗》时,我让学生听课文录音,随着朗读中符合人物身份、年龄的英英和奶奶亲切的话语响起,学生已经完全被吸引,慈祥的奶奶和乖巧懂事的英英仿佛就在面前,录音还没完全停止,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模仿起两个人物对话时的语气、情态,此时,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产生渴求朗读的意向,朗读便成为学生一种迫切的愿望,為学习课文奠定了饱满激情的基调。
二、巧用媒体,训练朗读技巧
所谓朗读的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信息技术在朗读训练中,除了有诱发兴趣、理解内容、激发情感的作用外,巧妙地用来训练朗读技巧也有较大作用,巧用信息技术便成为训练朗读技巧的捷径。
三、展开想象,激发朗读情感
朗读要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要把作者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朗读出来,必须借助于内心的想象、情感的体验。
《北大荒的秋天》介绍了北大荒秋天天空、小河、原野等各具特色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和喜爱的感情。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饱含作者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如何在学生对北大荒的独特美丽风景初建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在悠扬明快的音乐声中,我把充满激情的抒情诗咏读给学生听:美丽富饶的北大荒是一幅画,一碧如洗的天空飘过五彩斑斓的云彩;美丽富饶的北大荒是一首诗,清澈见底的小河中一群群小鱼在自由自在地玩耍;美丽富饶的北大荒是一杯酒,飘满黑红黑红的高粱的醇香,让人觉得如痴如醉……循着老师饱含深情的优美诗句,让学生在渐入高潮的音乐旋律熏陶中朗读文章。
这样,首先通过教师配乐朗诵,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儿童想象,再通过学生配乐朗读,领会文章思想,使学生的内心情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儿童渐渐步入了美好的艺术境界。
总之,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朗读训练,学生能正确地把握朗读的情感。通过尝试,不仅使学生的朗读技能得到了扎实训练,而且充分借鉴了课文规范优美的语言,陶冶了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伍结女.信息技术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09(12).
[2]郑霞.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二年级上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