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岚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课题。新课程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施有效教学是关键一环。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备课;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课题。新课程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施有效教学是关键一环。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一、眼睛里有学生,做到教学设计从学生出发
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师生互动过程,其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者,教师仅是引导者。”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未能真正用学生的眼光思考、设计教学,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断层,导致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
二、胸中有教材,发挥教材最大作用
在我们试图落实课标教学理念,关注数学教学不同层面,做着数学课堂教学的“加法”同时,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好“减法”,才能使我们所做的“加法”不打折扣,使数学课堂更加凝练有效?下面这个不太起眼的镜头,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案例:三年级上册《搭配》一课,“探究规律”环节
1.小组活动
师:(出示图片)林林有3件上衣和2条裤子,猜一猜,她可以搭配出有几种穿法?
(学生几乎不假思索,纷纷说出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到底是哪几种呢?让我们拿出信封里的图片来摆一摆吧!
(学生四人小组活动)
2.交流反馈
师:好,现在来说说你们组一共搭配出了几种穿法?你们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在投影片上用图片演示搭配过程)
……
思考:粗看这个环节设计,似乎并没有多大不妥,教师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图片的方式来经历搭配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了一次“加法”,意在建立更深的表象。然而如果深究下去,以全局的眼光看待三年级这节搭配课就会发现,其实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问题了,二年级的数学广角里同样有这个内容,那么同层次的动手操作,还有没有必要放到这节课上呢?
笔者觉得,尽管搭配这节课在二、三年级都安排了,但教材编排的意图显然是有层次性的,二年级重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而三年级则将重点放在探索搭配中存在的规律,建立“几个几”的表象,即简单的乘法原理,课上学生马上说出有6种搭配方法,更证实了他们具备一定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让他们重温动手拼摆环节,无异于走回头路。
对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改动:删去动手拼配环节,改成“你能想个办法简单地表示一下这6种穿法吗。”学生有的可能用数字对衣服进行编号:14、15;24、25;34、35,有的学生可能用不同图形代表上衣和裤子进行连线……学生可以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简洁明了,与原来设计相比,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渗透了符号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层次。
三、脑子里有课堂,精讲多练节奏强
教师敢于展示真实的课堂是新课程理念的可喜进步,而课堂中直面学生的错误、暴露学生的思维本身无可厚非,一则可刺激学生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二则可提醒教师自己调整教学方案,但是随时随地都可展示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要存精细的态度设计教学。
案例: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
这堂课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重点是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算理,而计算的正确率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该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正确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从学生作业中选取计算错误的作业进行投影、讲评、指名说错因、改正,这样的过程反复了好几次。
一堂课下来,小学生便在不断地“挑刺”和“改正”中度过,以致于后半节课有几个学生一看到教师走过来便紧张,直担心自己做错了会被“公示”。
思考: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听课的教师都为之“心惊肉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有吗?对学习还会有兴趣吗?由此我们想到了我们的课堂设计该如何有一个精细化的态度。
四、思想上有应变,动态生成因势利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投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数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碰撞,师生相互接纳,生生互相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数学氛围中,在课堂上随时可能会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故”。比如:
案例:教学《5以内的加法》
一教师准备了几个三角形和圆教具去上课,进入教室后,意外地发现第一节语文课的板书还完好无损地保留着(黑板上有十来个认读生字,上节课拖课学生还没来得及擦,再让学生准备学具时间也不容许)。于是灵机一动,何不用语文课的板书来教数学呢?于是拿起黑板擦对语文课板书。
进行了修整(黑板上剩下几个生字,这样排列)
○ ○ ○ ○
○
师:这些字,你们都认得啦!
生:对呀!(學生自豪地回答)
师:那,就来读读看吧。
(学生高兴地齐读黑板上的字。)
师:真不错,黑板上有几个生字,知道吗?
生:5个,5个……(学生纷纷回答)
师:那谁是算出来的,教教大家吧!
学生回答的结果有:2+3=5,3+2=5,1+4=5,2+1+2=5,
3+1+1=5。
(学生的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而愉悦出乎教师的意料)
思考:这节课,改变了教者原先的教学设计,教师临时选用语文课的板书作为教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闲聊”之中学会了数学加法,从而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思维的空间,教学效果超出了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