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荣
[摘 要]翻转课堂以互联网为基础,教师结合教材设计教学微视频巧妙地将难点融入其中,使学生通过互联网终端,根据视频自主学习、参与讨论。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翻转课堂模式一方面能激活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又能为学生的多次学习提供机会,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紧扣翻转课堂的理念,从导入环节、探究模式、任务驱动三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翻转课堂;激活导入;有效探究;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81-01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互联网为基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学习模式,大大拓展了学习时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少内容与互联网服务息息相关,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与时代发展潮流相适应,又与教材有着紧密联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如何实现与翻转课堂的融合?现提出几点拙见以抛砖引玉。
一、巧妙设计导入环节,让翻转课堂绽放精彩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生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性,但想更好地吸引学生,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精彩之处,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活动,使静态的教材变成生动的场景,学生被技术所折服,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对探究产生兴趣。由于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水平,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事先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素材,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微视频,通过微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将课堂探究的知识点融入情景之中,使学生感受到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优势所在。
如在学习《动态网页制作》一章时,学生了解了网站是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正是有了网站才有互联网海量的资源,它撑起了互联网发展的半壁江山。在翻转课堂模式里,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一些优秀的网站制作案例,然后结合本章的精彩之处进行导入设计。如CSS样式表,它是制作网页的基础,网页设计中的字体大小、颜色变化、表格位置等都可以通过CSS去设置。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导入环节,让学生感受CSS样式的魅力,如改动几个字符就可以让网页的颜色发生变化,使学生体会神奇的过程。CSS在网页的模板制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又比较抽象,导入环节要抓住精彩点和难点,突破为设计契机,从而达到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有效切入新课探究。
二、巧妙创新探究模式,让翻转课堂释放活力
翻转课堂与互联网紧密相连,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课堂探究的隐性目标,这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教师的重点在于设计新颖的探究模式,然后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微视频实现点对点学习或多次重复学习。
如在学习《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时,不少学生课余时间都会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等,但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应用之上,而教材所要实现的是让学生系统地认识网络、应用网络。在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调查学生的网络应用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微视频,学生知道的知识少出现,学生不清楚的多次出现,使学生在微视频中既能复习自己已懂的知识,又能学习新知识。当学生发现原来网络还有很多领域他们不熟悉时,就会产生探究兴趣,教师再顺势让学生结合教材和互联网去探究新知,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巧妙融入任务驱动,让翻转课堂更有张力
在翻转课堂模式里,学生的自主思考是课堂的重要隐性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让翻转课堂有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更好地参与探究。教师可以抓住翻转课堂模式短小精悍的特点,巧妙运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获得持续学习的兴趣,实现课堂的增值。
如在学习“建立主题网站”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巧妙抓住难点,设计任务驱动的课堂模式,如“網页制作”,学生必须先熟悉网页制作软件。除了教材上出示的制作软件,互联网上还有很多优秀的网页制作软件,教师可以在微视频中渗透自主学习的任务,让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的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并尝试利用不同的软件进行网页制作。因为网页制作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多元化的软件制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制作能力,这是任务驱动的一种模式。同时,在任务驱动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网页制作软件为班级建立一个站点,并要求站点必须有栏目和网站的风格定位、文章的添加、图片的处理等。翻转课堂模式要借微视频渗透法,将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视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而任务驱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持续学习。
总之,翻转课堂是新课改理念下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有着互联网的基因,这和信息技术课程刚好有同宗同源的“血缘”关系。想让翻转课堂激活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翻转课堂的模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学习素材,使两者能完美融合,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找到新的契机点,最终实现课堂的增值。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