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在碰撞中闪光

2017-03-18 21:09梁鸿宇
师道·教研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评判自学

梁鸿宇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而小组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小组讨论的作用确实不小。有效的小组讨论,必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方的动要带动另一方的动。在互动中互动双方进行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历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也惊喜地发现课堂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语文课堂中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只有经过认真自学,充分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在讨论前进行充分自学,找出文章的重点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再找出与重点句有关的段落、句子、词语等进行深刻的思考。经过充分自学后再组织讨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借赞美春天的花朵,来赞美生机勃勃的儿童。由此可见,只有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再深入讨论,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求得问题的症结,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小组讨论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很多热闹的课上,学生畅所欲言,看似尊重学生,但其实他们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他们只是把原来自己肚里的东西展示给大家,有时是则是没话找话。这样的小组讨论显然是低效的。说到底,小组讨论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是否有所收获。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交流的确很好,但完全丢掉了教师的推波助澜和“指点江山”必将是肤浅和脆弱的。要提高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设计能够进行讨论交流的问题,进行小组分工及责任的再定位

在实施课堂小组讨论前,教师必须先设计好讨论交流的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讨论的空间。小组成员进行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此外,要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在讨论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只有在讨论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并具備了倾听、尊重、平等和合作等意识,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2.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成果交流

没有合作后的汇报和小组交流,没有学生的成果展示,先前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根本没有意义。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比原来更丰富和深刻的认识和观点。但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似乎在陈述自己的观点。等到每个人都讲完了,讨论也就结束了。这样,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的区别,懂得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归纳,如何帮助等,与其他同学进行真正的对话,以优化合作的过程。

3. 对讨论的结果予以灵活的点评和总结

讨论结果点评很难定位,点评的内容可以是发言学生思考的角度、主要观点或发言中闪亮点,帮助学生获取、组织评价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别人发言的内容,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发思想碰撞,或启发学生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尽可能将评判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总结归纳,也可以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评判。在与学生共同进行评判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之间在观点上的分歧之处,激励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学生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逐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归纳整理。通过这种形式的点评增强学生思考、合作、讨论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在课堂小组讨论中,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着力于提高学生对真理和谬误的判断能力,追求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必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尝试,真正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那么,课堂上小组讨论便行之有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责任编辑邹韵文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评判自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