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活情趣 做好小学数学教学

2017-03-18 18:25蒋方杰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提高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蒋方杰

摘要:愉快和兴趣往往是同时出现,兴趣和愉快是人类主要的两种内向情绪,能引起愉快的情境,兴趣和愉快往往相伴而出、相互补充。学生感到有兴趣思路就会集中,容易学得好、记得牢,取得好的教学结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走进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愉快地学习。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减轻负担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23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我们熟知亲近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我们的视野,进入学习情境,并产生亲近感,从而诱发我们的内在潜能,使我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所熟知的事物进行数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愉快和兴趣往往是同时出现的,兴趣和愉快是人类主要的两种内向情绪,能引起愉快的情境,也往往使人感到有兴趣。兴趣和愉快往往相伴而出、互相作业、相互补充。感到有兴趣思路就会集中,容易学得好、记得牢,取得好的教学结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走进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愉快地学习。

一、走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数学,我们要从生活中抽取问题。问题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具有啟发性,同时又要有适当的难度,与学习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使学生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教学时还可以创设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讲一个妈妈分干粮的故事:“上学出发了,妈妈拿出两个同样大的饼,把一个切成两块,给姐姐装了一块,顽皮的弟弟看见了贪心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妈妈就把第二张切成4块,分给弟弟两块。这时弟弟笑了。”大家想一想,姐弟俩谁拿的多?根据学生的正确回答再设问:“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满足了弟弟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就清楚了。生动的故事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了迫切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二、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数学注重“情感”,以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能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数学学习应以训练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注重锻炼我们的操作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一特有的功能,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我们“变成”测量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作统计图,写调查报告,从实际生活中产生觉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同时使我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学习情境,在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已经有了角和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还知道了同位角互补、内错角相等等有关知识,但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学生都难以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此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试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就会产生角与角的相等、不等、内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问题。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规律,再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计算,我们会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我们再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看一看,”这样我们会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总是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接着可利用课本知识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这样,我们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我们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三、训练生活化,拓展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激发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培养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则是育人的根本,在一定意义上比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适当提高训练的高难度,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在此方面,笔者在辅导著名的牛顿问题——“牛吃草”问题后深有感触。“有一块均匀生长的草地,27头牛6天吃完,23头牛9天可以吃完,求21头牛几天可以吃完?”(草地上的草牛吃后每天继续生长)学生见题后大都以反比例思维来解题,结果事与愿违,随即教师以生活中的水井打水为例进行启发诱导,有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凸现出来,“根据第一已知条件,6天后276=162头1天可将草吃完,这就表明9-6=3天后239=207头牛1天可将草吃完,这就表明9-6=3天后长出的草可供207-162=45头牛吃一天,说明每天长出的新草可供453=15头牛吃1天,那么目前尚有21-15=6头牛需吃原来长出的草。”讨论到此结束,该生的思维暂且搁浅,顺着这个思路其他同学的灵感也来了,“这就要求求出原有的草够几头牛吃1天”“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原有的草够162-156=72头牛吃1天(或207-159=72头牛吃1天)。”那么,问题的解决便水到渠成“726=12(天)”此题解毕,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笔者最难忘的一次拓展学生思维的成功尝试。

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选取有地方特色、有时代信息和生活情境的数学信息处理教材,重新组合知识的内容。作为我们思索新知识的材料,既能学得活,又能用得上。

从我们的生活实际入手感觉数学无处不在,这样会增强我们理解运用数学的信息,激发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化学习以课本为主源,但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能使我们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减轻了我们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泮水镇白鹤小学 563109)

猜你喜欢
提高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浅谈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