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解与理解教育

2017-03-17 08:25彭道林
大学教育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

摘要: 教育理解与理解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予以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教育理解”可以阐释为以教育为尺度来理解其他事物,而“理解教育”,则可诠释为从其他事物去看待和分析教育。这两方面或许有交叉,但视角之差别还是很大的。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教育确实是社会的一个尺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不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之所以可以从教育去理解一切,就是因为教育与哲学相伴,而哲学可以理解或者阐释一切。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课题,理解人自己以及人的教育,这一使命不会有终结之日。在这个过程中,在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同时,教育理解的内容也必将随之继续发展和丰富起来。

关键词:教育;教育理解;理解教育;教育学;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6-0114-05

教育理解与理解教育是两个不同的词组,也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予以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这里,我们也作出自己的解读。对于“教育理解”,熊川武认为,“教育理解,是指發生在教育世界(或学校)中的区别于一般理解的理解现象,以具体形态再现一般理解的实质”[1]。在本文中,我们权且阐释为以教育为尺度来理解其他事物,而对于“理解教育”,则释义为从其他事物去看待和分析教育。这两方面或许有交叉,但视角之差别还是很大的。我们按照自己的体悟对于这两个概念分别作一些讨论。

一、教育可否作为一种尺度

最初的人类就只有两类活动,一是觅食,二是教育。觅食是为了活下去,而教育则是为了活得更好。尤其,因为教育活动的存在使得人类从一开始就与动物界区别开来了。

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变,人类的活动种类由最早的两桩已经发展到了千百万种。然而,这千百万种之中,依然有最原始的觅食和教育的存在,它们一直与人类相伴相行。

严格地说,最初的人类在语言上与动物差别不大,那时的人类只能发出单音节,与动物的发声相差无几。因而,通过语言来向下一代传递经验尚十分艰难。由于难以构成词句,通过词语来表达和传递经验也就是不可能的。

大约经过了一百多万年,人类的口腔进化了,能发出多音节。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多音节所能表达和传递的内容就极大地丰富起来,从而人类的语言也极大地丰富了。似乎可以说,语言的发展是决定性的,但根本还在于与语言相随的人的思想,语言与思想的同时存在才是决定性的。人类从自己的童年也进入到了少年时代。

最后是文字语言的出现,文字语言出现的历史不足5 000年。文字语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到来,而人类文明最初只是在世界上少数几个地域出现,它们分别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华文明。

这样,教育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有了多音节语言之后,传递经验的能力仍十分有限,很难将经验隔代相传。仅靠声音,难以留下很多东西给下一代,更不要说再下一代了。

有了文字语言之后,经验就可以保存了,经过精选,几乎可以永久地保留给人类。这样一来,不仅是可以隔代相传,即便是跨世纪跨千年的流传也成为了可能。这意味着,相伴着语言文字的发展,教育进入到了成熟的阶段。

综上所述,人类与其语言史、教育史大体上是同步发展的。人类从自己的童年到少年再到成年;语言从单音节到多音节再到文字;而教育则相应地从初步的到正式的,再到成熟的教育。

也可以说,人类史就是它的语言史,同时也就是它的教育史。个体的人也是如此,个人的历史也就是他的语言发展史,个人的语言是与自己的生命一起充实、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至今,我们每个人的语言还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发展着,且与自己的职业相关。隔行如隔山,其中之一指的就是在与职业相关的语言上,彼此生疏。

然而,语言的发展已经离不开教育,即使是聋哑人也要上特殊的学校,学习特殊语言;人们还为盲人创造了盲文。教育都为此而操心,为各类人提供服务。

教育是人类为自己做出的最伟大的创造,它不仅是伴随人类,还给予人类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并且,人类越来越依靠教育了。无论是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以经济为例,如今最发达的经济就必须紧靠着大学,美国的硅谷紧靠着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北京的中关村紧靠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的珞珈山开发区紧靠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是因为,其一,人才培养的需要;其二则是科技产品开发合作的需要。

综上所述,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确实是社会的一个尺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不关注教育、重视教育。摧毁教育的鲁莽行为曾经极为罕见地出现过,对此,人们难以理解。基于教育理解的正面阐述,我们可以确信那种古怪的现象不会再重演。

二、教育的发展不可或缺

如今的世界,几乎都实行义务教育,并以立法加以保证。有的国家或地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的则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在美国,16岁的小孩若离开了学校,有关执法部门将立即传唤其父母或抚养人。有关地方部门若没有为义务教育的实施提供条件(从办学到为小孩提供课本),也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不少人可以依靠自学成才,为此,我们国家还开辟了“自考”这一条路,为那些通过自学而取得成绩的青年提供机会。可是,时至今日,完全依靠自学,成才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知识的海洋通过20世纪的“知识大爆炸”变得更为辽阔了。若没有教育的指引,在茫茫大海中还不知向何处航行。这就如同当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的超大城市时,若没有导游或是导航,完全依靠自己摸索,可能经过很长时间还看不到这个城市的最精华之处,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市地标。

这也就是近两三个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迅速从欧洲发展起来的原因,真正想要拥有接近前沿的研究,并且少走弯路,没有导师的指引是越来越困难了。我们国家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已有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总计培养了大约270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断了约30年之后才恢复,并于80年代开始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进程虽起伏跌宕,但也能说明,教育是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了,并且,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

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不低于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投入教育,但这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才达到的。在国外,有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入达到了百分之五,而在发达国家中,则可多至百分之六七。总的趋势,政府已经更为清楚地意识到教育发展对于社会全面繁荣的重大意义。

教育经济学的常识表明,高等教育学的受益者多系个人,因此需要个人缴纳学费;初等教育的受益者则是社会,因而政府为此买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也是政府教育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不过,职业教育是否发达,这本身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故而,职业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

职业及其相关的教育不是谁想发展便能发展起来的。在今日有些发达的大国,职业的种类数量超过了三千种,它能没有发达的职业教育吗?中国经历了最近30多年的稳定发展,职业的总数也大大地增加了,职业教育也就相应地有了明显扩展。

在全社会中,教育不是个孤立的现象;在教育中,職业教育亦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的美国,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获得更大发展的还是它们的哲学、科学、艺术,大批的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不断地涌现出来。

职业教育不是仅靠鼓励就能发展起来的,应用人才也不是靠号召就能出现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顾其一、不顾其二,其结果往往只能是一二两不全。一个繁荣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这多种多样的人才,社会本身有强烈的感受能力,它也有无可替代的自我调节能力。历史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失败,但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似乎并没有完全消除,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职业以及相关于职业的学问的出现,好像是很容易理解的;哲学、数学的产生似乎就难以理解了,它们是出于人的何种需要而产生的呢?

对职业教育、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好理解的,似乎用不着再去强调和号召,然而却偏偏有人如此。在中国,经常有人强调那些无需说明的事。而哲学、数学是一个民族的需要,更是繁荣教育所必需的。对这种需要的认识不仅必要,而且相对比较困难,因而,对其之强调或许更应该,然而却被长期忽视。这种现象多少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三、教育理解的表现

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事实,相关于教育,产生了大量的交叉学问: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教育行政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教育伦理学,还有家庭教育学、教育美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政策学、教育财政学......

未曾交叉,教育学自身的学问也有不少种类,如教育基本原理、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学、初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论、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信息学、儿童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学、外国教育史学、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课程哲学......

人很神奇,又赋予教育以神奇,教育本身也神奇,越来越丰富和有效的教育,又让后来的人更加地神奇。如此把神奇传递下去,从而由代代相传进而演绎成人间的神奇。

如果可以从人的视角去理解的,当然也可以从教育的视角去理解;如果人是神奇的,那么教育必然是神奇的。从教育出发可以理解一切,包括理解人的神奇。或许,教育尚需努力,去理解更多,去解释神秘,窥见神奇,引导人走向神圣。

有一个历史现象很奇特,但不奇怪。这种现象表现在人身上,便是古代的圣人都是学问家兼教育家,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孔子、孟子、朱子,还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概莫如此。

这种现象表现在学问上,便是教育与哲学的相伴而生。孔子在创办教育的时候同时提供了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创办学园的同时,也提供了哲学。为什么会有这种相伴而生的现象呢?

原因就在于,教育旨在给人以智慧,而哲学正是智慧之学,开启人的智慧的学问。欧洲人在开始博士教育时,即称Ph.D,亦即哲学博士。这表明,从远古至当今,教育与哲学都密不可分。

为什么可以从教育去理解一切呢?就因为它有密不可分的哲学在旁边,而哲学可以理解或者阐释一切。

常见有人对数学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对哲学亦然,熟悉却又陌生。其实,有几点可能是人们没有充分注意到的:第一,哲学和数学都来自人的心灵;第二,它们的真理性都是自我完成的;第三,它们看似无用,却无处不用;第四,每个人本身便是一种哲学存在,哲学不仅在我们身边,而且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只是没有将其呼唤出来;第五,世界也是一种哲学存在,我们看到的是它的五光十色,而那正是哲学发出的光芒。教育理解无异于哲学理解。

四、理解教育

人与教育如影相随,彼此不离不弃,380多万年来就是如此。如今,即使是身为文盲的父母,再怎么穷也会要送小孩去读书,去接受教育。就是在偏僻的山村也会千方百计地办一所村小,让村里的孩子受到教育。然而,所有这一切是否能表明人们已经普遍地理解了教育的必要?

人类诞生了300多万年,但关于教育的专门学问,自夸美纽斯算起,还不足五百年。五百年了,我们是否已经理解教育?是否已经把教育研究透彻了?恐怕再过五百年,也未必能够。即便如此,人们研究教育的步伐不应该也绝不会停止下来。历史可以证明,逻辑亦可证明。

古希腊人基于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倡导自由教育的人之一,他在《形而上学》一书的第一卷中就提出了“自由学术”[2]的概念。后来,在工业化浪潮中,专业教育向自由教育提出了挑战,于是兴起了通识教育。“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即哈佛‘红皮书)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3]到了20世纪,职业化及职业教育的兴起,再次向自由教育发起冲击,于是有了永恒主义教育[4]。其结果,并不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消失,而是自由教育的地位在迎接各种挑战中变得更为牢固了,在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并存中,自由教育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了。整个教育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而自由教育则更加光彩夺目。

在不同的内容和目的上,又纷纷出现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素质教育、伦理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

在人们不断地去理解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快乐教育、挫折教育、情景教育、个性教育、全人教育等。

在这个过程中,哲学与教育学再度携手,形成了结构主义教育观、后结构主义教育观、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课程观、本质主义教育观、存在主义教育观、生命哲学、生命教化、“四R”课程观、“五I”课程观[5]……

人需要学的东西有多少,人需要教的东西大体上就会有多少。

人需要识字,于是有扫盲教育;人需要能说能写,于是有语言文学教育;人需要算数,于是就有数学教育;人需要与其他民族交流,于是有了外国语言文学的教育;人需要学会更好地生存,于是有了生活常识的教育;人需要了解自然,于是有了自然科学的教育;人需要了解社会,也就需要有关社会科学的教育;人需要懂得自己,于是有了人文教育;人需要学会做人,故而有了伦理教育;人类创造了历史,也建立了各种史学,这样也就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接受不同的史学教育。

大凡一个民族最顶尖的科学家都会关心本民族最基础的教育。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特别了解最基础的知识在哪里;另一方面,他们更深切地知道教育对人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

这样,国家就会组织自己民族最杰出的语言学家来编写中小学语文课本;组织自己国家最优秀的数学家来编制中小学数学教材;最杰出的音乐家来参与中小学音乐课本的制订……也就是说,教育把最顶层与最基层联结起来了。当然,教育也把过去和未来联结起来,把历史与今天联结起来,把传统与现代联结起来。在面向未来的时候,不忘回望古典;在面向一切的时候,不忘一个根本:面向人的发展、面向教育自身。

人类的知识还会扩展,因而教育内容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人类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迎接那些挑战,亦势必求助于教育。由此看来,教育将是人类永恒的课题。

因而,理解人自身以及人的教育,这一使命也就不会有终结之日。在这个过程中,在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同时,教育理解的内容也必将随之继续发展和丰富起来。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教育理解论[J].教育研究,2005(8):3.

[2] [希臘]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555.

[4] [美]赫钦斯.民主社会中教育的冲突[A].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532.

[5] 彭道林,张楚廷.“五I”课程观再释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3(9):11-16.

猜你喜欢
教育学教育
How does dialogic reading works for the children who have the literacy difficult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试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传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教育学信条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