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腾讯传》

2017-03-17 21:37武琪
财经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吴晓波马化腾

武琪

谈到中国的互联网

腾讯始终是一个避不开的研究案例

它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

它在“3Q大战”的激烈冲突走向开放

它在互联网的丛林中“连接一切”

纵观腾讯十八年成长史

折射了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程

本期“名著访谈”栏目专访吴晓波,为您带《腾讯传》

他说,我访谈了包括腾讯高管在内的60多位人士,查阅了我所希望得到的内部资料和文件,走访了互联网业界的从业者、观察家和腾讯的竞争对手。我从来没有花这么长的时间和如此多的经历去调研一家公司,以后恐怕也不会有了。

《腾讯传》

作者: 吴晓波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月

ISBN :9787308164207

著作节选

暴风雨来袭的气息

到2009年前后,几乎所有来中国考察互联网的美国人,往往最后一站都会南下,飞到深圳考察腾讯公司。这是因为,在一开始的行程安排中并没有这家企业,然而,在每个站点的访问中,都会不断有人对他们提及腾讯、腾讯、腾讯。于是,深圳便戏剧性地成为最后的、计划外的一站。

从数据和影响力来看,腾讯也从2009年起扮演了征服者的角色,正是从此时开始,腾讯站在了暴风雨的中央,而它自己并未察觉。

2009年第二季度,腾讯游戏的营收首次超过盛大,成为新晋的“游戏之王”。该年腾讯游戏营收为53.9亿元,市场份额由2007年的6%猛增到20.9%。在业绩增长的刺激下,腾讯的股价在2010年1月突破176.5港元(拆股前的价格),市值达到2500亿港元,一举超越雅虎,成为继谷歌、亚马逊之后的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

在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份年度“全球互联网趋势”报告中,腾讯成为唯一一家被屡次提及的中国企业。在创新能力一项上,腾讯排在苹果、谷歌和亚马逊之后,位列第四,超过了微软、索尼和PayPal。腾讯入选的原因是“在虚拟物品销售和管理能力上的巨大成功”。摩根士丹利中国区的董事总经理季卫东对腾讯的商业模式十分赞赏,在他看来,以社区为中心的腾讯模式是赢家通吃的最好例子。他说:“我们都在给腾讯打工。”

2010年3月5日晚上,腾讯大厦的底层大厅人头攒动。

19点52分58秒,大屏幕显示,QQ同时在线用户达到1亿人,现场掌声雷动,此刻距离QQ上线的1999年2月10日,过去了整整11年。2006年7月,当QQ同时在线用户数超过2000万时,联席CTO熊明华曾经问马化腾:“你估计什么时候可以超过一个亿?”马化腾回答说:“也许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然而,奇迹竟然不期而至。

2010年4月22日,在珠海海泉湾,腾讯召开由400多人参加的战略管理大会,主题为“平台互融,专业创新”。马化腾在主题发言中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的看法以及腾讯的策略。

根据他的判断,中国互联网已经告别门户时代,进入新的竞争阶段,在刚刚过去的三月份,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百度成为最大获益者,而阿里巴巴在两年多时间里,成功地实行了战略重点的转移,淘宝网替代以往的B2B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由此,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分别把住了最重要的三个应用性入口。

在马化腾看来,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次“圈地运动”即将结束,圈完之后怎样耕耘是下一步的战略重点,腾讯必须在圈到的地上布局建设,开始深层次竞争。

在这种新环境之下,马化腾提出了两个战略要求:

第一,围绕“一站式在线生活”,迅猛拓展业务范围,加大在搜索、安全、移动互联网以及微博上的投入,争取在乱局中争取更多的份额。

第二,腾讯内部各业务单元需建立新的协作机制,灵活机动打破“部门墙”。

在发言中,马化腾一再表达了对“大企业病”的担忧,在他看来,腾讯此时正处在最有利的发展通道中,因此,最大的危机不在外部竞争,而在内部协调。他说,在未来的一年里,所有管理者都要思考“如何通过自身业务将平台间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并实现各自所在领域中的专业深入和前瞻创新,最终迸发出公司整体实力的成长。”

马化腾的讲话,概括而言就是“出外抢地盘,对内重协调”,这是一个充满了攻击性的战略布局,表明腾讯将继续“以天下为敌”。这一积极、乐观的情绪,传染到了整个腾讯管理层,所有人都沉浸在创世纪般的喜悦中,没有一个人嗅到了暴风雨来袭的气息。

这场暴风雨般的确不容易察觉,因为它首先表现为一种弥漫中的情绪。

在互联网丛林里,日渐强大、无远弗届的腾讯正在膨胀为一个巨型动物,它的存在方式對其他的生物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2010年的年中报里,腾讯的半年度利润是37亿元,百度约13亿元,阿里巴巴约10亿元,搜狐约6亿元,新浪约3.5亿元,腾讯的利润比其他4家互联网大佬的总和还要多。

种种对腾讯的不满如同带刺的荆棘四处疯长,如同风暴在无形中危险地酝酿,它所造成的行业性不安及情绪对抗,在一开始并不能对腾讯构成任何的伤害,可是,聚气成势,众口烁金,危机就会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被引爆。

企鹅帝国的“三宗罪”

对腾讯的不满,归结为三宗罪:“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

自从在2006年被讥嘲为“全民公敌”之后,腾讯的“抄袭者”名声便如江湖耳语一般四处流传。在很多人看来,腾讯QQ拥有大量的黏性用户,所以它完全不在乎与其他网络产品在内容形式上撞车;而相反,其他产品商却需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尽量与腾讯的产品区别开来。

在风险投资界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当一位创业者向投资人解说自己的项目的时候,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腾讯会不会做这个项目?或者,如果腾讯进入,你如何保证不被“干掉”?如果这个问题无法回答,那么,投资风险就很大。一位投资人唏嘘道:“很多人想要知道马化腾的笔记本上,下一步做什么,以避免与他在半途相遇。”

在业界领袖中,第一个公开把马化腾叫做“抄袭大王”的是“中文之星”的开发者、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在中国互联网早期,王志东是最著名的产品经理和创业者之一。2001年因业绩不佳被迫离开新浪之后,他创办点击科技,2006年6月开发出Lava-Lava即时通信工具,成为腾讯的直接竞争对手。

王志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把腾讯与微软相提并论,认为马化腾与比尔·盖茨是中国和美国两个最有天分的抄袭者,他说:“马化腾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不过有趣的是,王志东在接下来的访谈中表示自己将学习马化腾的“抄袭精神”:“Lava-Lava80%是在吸收业内主流产品的各个特点,不仅仅是腾讯、MSN,甚至其他的非IM产品提出的一些观念也被引入进来……被別人抄的同时,我也要积极地去抄,合理正当地去抄袭,而且不只抄一家,应该家家都抄。在早期,抄是最好的一个办法。”

在商业的世界里,抄袭是一个歧义词,有时候它是一个道德名词,有时候是一个法律名词,更多的时候,它是竞争的代名词。

自王志东之后,因为竞争,几乎所有业界领袖都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指责腾讯为“抄袭者”。马云认为腾讯的拍拍网是抄淘宝网,“现在腾讯拍拍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新,所有的东西都是抄来的”;李彦宏认为搜搜几乎就是百度的临摹者;马化腾昔日的好友丁磊也反目成仇,公开指责“马化腾什么都要抄”。

2008年8月,广州的《羊城晚报》在一篇题为“解读腾讯:马化腾的精明在哪里”的报道中写道:“外界在评价腾讯时,总免不了加上一句‘模仿的胜利。腾讯在一刻不停地模仿,它从中尝到了甜头,并一发不可收拾。”这篇报道还引用了马化腾在接受采访时的回答:“坦率讲,中国现在的互联网模式基本是从国外过来的,没有说太独特,是自己原创的。毕竟商业模式你很难苛求去原创,因为本来就这么几种,关键看谁做得好。”在后来的几年里,马化腾一直对外表达类似的观点,2010年年初,他在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说:“只是说我们从事了别人做过的行业,并没有证据证明我们是抄袭。如果真的是抄袭的话,法律上我们早就已经被告倒了。”

另外一个让腾讯很被动的指控是“以大欺小”。

《环球企业家》在一篇关于《QQ农场》的报道中写道:“业界普遍认为,五分钟公司接受这笔交易,是因为如不就范,很容易被腾讯自行开发的同类游戏狙击,它也没有能力面对数亿用户做运营;而当腾讯通过这款社交游戏赚进大把钞票,‘五分钟的主要收益还是腾讯最初支付的一次性费用。”作为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五分钟在后来没有开发出更好的产品,进而落到了濒临解散的窘境,这无疑更是加大了悲情的气息。

2010年4月底,媒体上又爆出一起“UC手机浏览器疑似遭到腾讯方面封杀”的“霸道”事件。一些UC用户在网上论坛发帖反映:当他们用UC浏览器登录腾讯的《QQ农场》时,系统会将用户等级降低,很多用户不得不用腾讯自己开发的QQ浏览器来上网“偷菜”。腾讯随后就这一问题给出了官方解释,用户被降级是由于他们发现用户在《QQ农场》中使用了非法程序。

这一解释让UC浏览器的开发人、优视科技CEO俞永福十分愤怒,他向媒体表示,UC是一款标准的浏览器,其Flash增强型插件相当于在电脑上安装Adobe Flash播放器,而非第三方辅助软件,UC技术采用的云计算构架是腾讯同样在采用的技术方式,也与“非法程序”无关。

即便在腾讯内部,对“用户降级事件”也有不同的声音。在刘成敏负责的无线业务部门看来,UC浏览器是QQ浏览器最大的竞争对手,利用《QQ农场》这一独家热门产品,对之进行打击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自是分内之举。可是在吴宵关负责的互联网业务部门,UC是他们的合作伙伴,之前已经与优视科技达成合作意向,约定拥有QQ空间黄钻的用户可以通过UC浏览器“偷菜”,可是无线业务部门的介入消解了黄钻用户的特权。

这一内部分歧体现了腾讯在业务合作上的两个困境:其一,腾讯兼具平台运营商和产品供应商两种角色,如同裁判员与运动员合为一身,当自身平台或产品与外部发生竞争性冲突时,如何处置势必成为两难选择;其二,腾讯拥有多个亿级平台,业务交叉推行,内部协调已是困难,一旦涉及外部合作,自然更是掣肘横生。

舆论突袭:背负抄袭恶名

对腾讯压抑已久的不满,终于以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被释放了出来。

2010年7月24日,各大网站突然被一篇檄文般的长文覆盖,它的标题十分血腥且爆出粗口——《“狗日的”腾讯》。这是两天后正式发行的《计算机世界》周报的封面文章,被提前贴到了网上,在同时曝光的周报封面上,围着红色围巾的企鹅身上被插上了三把滴血的尖刀。

记者许磊写道:“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腾讯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场互联网盛宴。它总是在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然后决绝地超越……实际上,因为腾讯在互联网界‘无耻模仿抄袭的恶名,使得腾讯全线树敌,成为众矢之的。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时时提防着腾讯的时候,腾讯将不再像以前那样收放自如。”

……

《财经界》:《腾讯传》的内容非常丰富、生动,您写这本书历时多久,背后有什么故事?

吴晓波:这本书我写了5年,是我所有书里面写作周期最长的一本,写《腾讯传》的时间比原来想象的还要长。2014年之前,我的生活蛮规律的,一年做三件事情,一个是到各地调研和演讲,一个是旅游,一个是写作,可能时间各占1/3。后来2014年5月份,我开了个自媒体,时间一下子就被撕碎了,编辑催稿催了好几年,中间兜兜转转,终于在2016年年尾顺利面世。

应该说腾讯对这本书的创造给了非常大的支持,从一开始,他们就承诺彻底地开放,我可以约谈公司内部的任何人和部门,他们也不会对我的创作观点予以过多干涉,基本上我是从最近的距离观察到了腾讯这家公司。

我去采访的时候,他们告诉我没有档案管理,会议纪要就不要说了,内部互相的管理交流通过邮件。他们讲“吴老师,昨天过去的事情对我们来讲就是历史了,我们一点都没有兴趣,我们每天眼睛盯着未来,因为未来太不确定了,所以一定要面对未来”。作为一个企业,他们可以双眼盯住未来,但是对写作者就很麻烦了,如果我要找一份材料,那个人告诉我“我有1000份邮件你要不要看一下”,那肯定是要了命了。

《财经界》:曾经互联网有“风口”论,如今,这一风口已过,互联网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BAT角逐已有明显雏形,您对这三家公司如何评价?

吴晓波:在移动互联网的领域里面,BAT已经一统江山了,我以前写过文章,也讲过视频,我们看看现在移动APP的排行榜,中国排在前20位的,差不多都被這三家包揽了。以前我们说百度的技术最好、阿里的运营最好、腾讯的产品最好,过去这些年,他们也各自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危机,最近两年百度的争议比较大,从市值上看,也被阿里和腾讯拉开了。

但是互联网上半场已经结束了,现在它已经是一种类似于基础设施的东西,在下半场里面,谁能够把互联网这个基础设施和其他的事情结合得更好,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财经界》:您说,腾讯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读懂腾讯,读懂中国互联网。”这是为何?

吴晓波:中国1994年才有第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创立,过了几年死掉了。反而1998年、1999年、2000年有一批互联网公司活到今天,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门户,现在的三巨头BAT等都是那个时间段,他们的历史差不多就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历史。

《财经界》:阿里也在杭州,您也经常在杭州,为什么却写了《腾讯传》,而没有写阿里传?

吴晓波:我有一家出版公司,叫蓝狮子,专门研究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2007年阿里在香港上市的时候,蓝狮子出过一本《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中间我也参与了调研的过程,不过书不是我写的,当时那段时间,我正在写《激荡三十年》。

《财经界》:腾讯能够有大的发展,最早期是基于QQ。QQ时期来说,腾讯那时也并不是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飞信”、“MSN”等,是什么原因使腾讯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后者却始终犹疑不前?

吴晓波:应该至少有两点,首先QQ相比于其他对手, 更加注重产品和用户。马化腾在2005年时候就提出了即时通信的三个发展阶段:由“技术驱动”模式向“应用驱动”再到“服务和用户驱动”模式的目标转变。在这一转变中,即时通信产业发展将呈现应用娱乐化、社区化与互动化、个人信息处理、无线资源整合、安全性、本地化应用等六大趋势。

另外一点,可能是因为飞信和MSN称不上是移动和微软的战略级产品。在一个巨型组织里面,这可能导致了内部管理上的问题,移动当时没有内部的创新赛马机制,而微软在忙着和Google、美国在线的缠斗,全球开发模式很难适应中国的区域性竞争,基本上顾不过来,再加上MSN的指挥体系非常紊乱,所以最后落败了。

《财经界》:山寨、copy、抄袭,这都是腾讯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原因,面对这种质疑,腾讯是怎么做的?

吴晓波:在一个阶段,腾讯几乎是互联网行业公敌,所有的TMT投资人看项目可能都要问一个问题“如果腾讯也做,你怎么办?”。“3Q大战”就是最大的引爆点,当时的结果对腾讯很是尴尬,几乎是“法律全赢,舆论全输”。

原来腾讯自马化腾以下,绝大多数理工男,乃至整个腾讯的业态都是很封闭的,马化腾就几乎不接受开放。

那场大战之后,腾讯开始反思,也就是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腾讯开始建立开放生态的战略,现在腾讯的创新能力已经很厉害了,最近几年在MIT、波士顿咨询几个权威机构的全球创新公司排名榜单里面,基本上都在前20位甚至前10位,在中国企业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差不多已经是中国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了。

《财经界》:“连接,比拥有更重要”,这是腾讯近年来的一个大转变,是否因为这一转变,腾讯才会有如今的地位?

吴晓波:腾讯从3Q大战之后开始开放的战略,加上之后的微信,腾讯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元素,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适应时代的做法。

以前组织结构是科层制的,信息是自上而下的,但是企业都要开始推行蜂窝式的组织,实行内部的赛马机制,谁行谁就上,资源就倾斜给到他。现在的创新是失控式的,你不知道明天从哪里冒出来一个新东西,是在自己公司的内部,还是在外部。所以创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结构扁平化,对内就叫蜂窝形组织,对外就叫开放。

《财经界》:马化腾,雷军,还有如今的贾跃亭,前者领导企业在困苦的时候突出重围,有了新的天地,而雷军、贾跃亭,还在突破的过程中。这里想听听您对小米、乐视怎么评价?他们有没有什么硬伤?他们应该怎么做?

吴晓波:我一直都认为,我们眼中雷军的小米、贾跃亭的乐视,和他们自己眼中的小米、乐视,可能不是同一样事物。小米做得最好的是手机,乐视做得最好的是电视,他们的企业生态已经达到数千亿人民币的级别。

但,他们的野心肯定不止于此,也存在各自的危机。我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突出重围,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他们如何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和危机,决定了最后他们能够走到哪里。

《财经界》:创新创业是近两年政府一直鼓励创业者的重要举措,而想要成为下一个“马化腾”、“马云”的人很多,您对他们有什么鼓励和告诫?

吴晓波:第一,创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节制是有限责任的同义词,是有序竞争和优质化生存的必需,是社会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均衡。

第二,你最需要保全的资产就是你的信用,拥有信用的人,都是可以再归来的。

各方评价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在财经作家里面,他(吴晓波)是比较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格局观的作家。《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都是很不错的作品,想要了解近代和当代中国商业和企业发展历史,体会上百年中国商业发展的跌宕起伏,以及其中人物的悲欢沉浮,这些书都是很好的引导。另外,吴晓波的文字属于把事实和思想结合的类型,笔端蘸着人性和悲悯的情怀,因此让读者阅读时也能够把情感代入其中。(五年前)腾讯的微信刚刚上线,如果吴晓波当时完成这本书,那腾讯近几年的发展路径会迅速让这本书过时。吴晓波用了五年时间来了解腾讯,现在刚刚出版,恰好把腾讯发展到今天的情况也记录下来。现在,3Q大战的硝烟早就消散,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日新月异,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在这种变化中此起彼伏,或引领潮流、或随波逐流、或淘汰出局。腾讯已经变成一个巨型公司,占领了互联网相关的无数领域,左右了几乎所有网友的生活方式和心情。即使如此,在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没有永久的霸主,腾讯的明天会怎样也不可预测。吴晓波的这本书,写出了一部分腾讯的过去,却没法预测腾讯的未来。就像KK(凯文·凯利)和马化腾说的那样:“你的竞争对手并不在你现在的名单上。”

詹润演 读书文化推广者

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腾讯的陪伴下,一步一步成长,一步一步成熟,一步一步走向互联网时代。吴晓波的《腾讯传》让我回想起了过去很多事情,又产生了很多新想法。腾讯公司刚成立的时候,马化腾等人是想做寻呼机相关的互联互通产业,公司成立后,才开始模仿ICQ出了OICQ。有人说,腾讯只不过是赶上了这股互联网大潮才脱颖而出的。这话不对。同时期的好公司也很多,类似的公司也不少,无论是什么TICQ还是MSN,都没有最终坚持下去取得最终的胜利。腾讯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作战史,QQ跟MSN开战,3Q大战,QQ跟盛大开战,QQ跟网易开战,狭路相逢必须敢于亮剑。阿里又何尝不是呢?一直在跟Ebay易趣作战,直到最终的胜利。百度相对好受一些,谷歌自从被赶出国门,百度基本就是“唯我独尊”。百度最大的敌人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所以,与其说是腾讯赶上互联网大潮,不如说腾讯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难的战役而发展到今天的。小步快跑,不断试错,迅速迭代。

网友@DF芬儿

许多天前,一位好友说已经不用QQ很久了,以为这是90后通讯的工具了。

腾讯的企鹅确实是在向年轻和娱乐进军,80后伴随着腾讯一路成长而来却被抛弃了。想起公司很多产品开始都走在互联网企业的前面,却终流产,无不遗憾。书中有句话写的特别好,昨天一旦过去就毫无意义,我们的眼睛应只盯着未来。致过去,致未来,致惘然的现在。

网友@胡宝介

看《腾讯传》,有一个感慨,很多时候,你和竞争对手之间打得不可开交、咬合很紧的时候,莫慌,等对方自己犯错就对了。曾经对腾讯造成极大威胁的51、MSN、盛大、联众、开心网……他们都是在关键时候自己犯错,很多是战略性失误,让腾讯成为战场的收拾者。

网友@立善行文23

种菜、偷菜,开心农场,那真是一段很奇怪的时光啊。读吴晓波这本《腾讯传》,不仅看到的是其中的商業内容,也是在跟着这段互联网历史,回头看我们的一段青葱岁月。

猜你喜欢
吴晓波马化腾
爱心的利润
让马化腾秒回信息
吴晓波:我的自信害了我
双面吴晓波:最有钱的文人,最纠结的商人
吴晓波的“IP证券化”?
明星人物以商业化透支声誉得不偿失
偷窥了马化腾的朋友圈,我才明白:马云还远不是对手!
马化腾套现79亿成“2016套现王”30位富豪套现692亿
吴晓波: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存在
马化腾:QQ之父的财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