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蕴
3月,大地复苏,万物欲生,带着希望的喜悦,新一年的春天就这样悄然而来。同春天一起来到的,还有我们的脱贫成果: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有超过1000万人告别了贫困,收获了摆脱贫穷的喜悦。
1000万,体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数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为帮助人民摆脱贫困而努力,“十三五”时期更是将扶贫脱贫当成了一场攻坚战来打,并发出了“通过5年的努力,到2020年确保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总号令。这就意味着要帮助中国所有绝对贫困的人口全部脱贫,这一目标不仅在我国历史上闻所未闻,而且比联合国提出要在2030年消除全球绝对贫困还早了十年。那么,中国提出这一目标的原因和底气来自哪里?
暂且放下扶贫这个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如果到那个时候,我们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这个小康显然是不全面和不真實的。而且,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扶贫工作也具备了打攻坚战的条件。
1000万,这个数字显然是个良好的开端,大大增强了我们继续努力下去的底气。根据中国现有标准下的统计我们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而结合总体目标、按照5年的时间计算,每年脱贫人数不得少于1000万,2016年无疑首战告捷,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份满意不仅仅是1000万的脱贫人口数量,更切切实实体现在老百姓生活变化的质量上。本刊在此次专题调研中看到重庆、贵州等地的很多贫困地区都是全县一起脱贫致富,老百姓搬进了新房,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生活质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但更重要的底气,还是来自于我们扶贫战略路径的调整。过去我们采取的是大水漫灌式扶贫,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该漫灌的地方都已经漫灌过了,现在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为此,中央适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要求,并将2017年部署为精准扶贫深化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完善的其实是整个脱贫帮扶体系。精准扶贫的要求是,从前期规划的制定到后续产业的接力,以及交通、水利、金融、教育、健康等方方面面的扶贫政策和行动,都要突出精准。以易地扶贫搬迁举例来说,这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脱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中央要求之高、工作部署之密、投入强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此,发改委在出台《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时,将搬迁谁、搬哪去、钱哪来、房咋建、咋脱贫等各环节工作进行了一体谋划,整体部署。
地区实践也愈加精准。我们在很多地区调研时看到,当地政府在扶贫工作中,能够先找到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是什么,了解他们会干什么以及当地有什么资源,市场对这个资源的适应性怎么样,如何鼓励和支持当地贫困人口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从而帮助他们真正脱贫致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地方的扶贫攻坚战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身影,他们把产业和资金带到了贫困地区,帮助这些地区和依然非常贫困的老百姓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扶贫是一场攻坚战,但有了更加精准的目标和路径,还有什么样的“硬骨头”是啃不下的,什么样的贫穷是消除不了的,我们要做的是在这场战役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国家、为全人类摆脱贫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