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君小说中的声音隐喻

2017-03-16 11:12陈双双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东君声音

摘 要:东君作为当代70后重要作家之一,作品兼具东方古韵与西方现代派手法,其创作经历了从先锋到传统两个阶段。在后一阶段更是在其作品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强烈的城市逃离与乌托邦建构思想倾向。本文引入声音这一听觉叙事,从城市的声音、乡村的声音以及声音的独特性三个方面来探讨东君小说中的城市逃离与乌托邦想象。

关键词:东君 声音 逃离城市

东君的小说是描写城市人的城市生活,但城市人总想逃离城市到乡村中去寻找自己理想的乌托邦,这种对乌托邦的美好想象是建立在把乡村美化基础上的,有意忽略了乡村自身的局限性。因而这种建构在乡村基础上的美好的乌托邦是不存在的,甚至是虚幻的。东君的小说把声音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的声音,一种是乡村的声音。通过两种声音的对比及其内在隐喻表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困境。

一、城市的声音

在70后作家的写作中,城市逃离大概是一个永恒母题。70后作家既不完全属于城市却又回望乡村,他们是撕裂的一代。孟繁华认为:“80年代开始的‘反叛遍及了所有的角落,90年代后,‘反叛的神话在疲惫和焦虑中无处告别自行落幕……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切都与70年代无关或关系不大。这是一种宿命。于是,70年代便成了夹缝中生长的一代。”{1}借用孟繁华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70后作家是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中生长的一代。

东君的小说中,身处于城市的主人公总是想要逃离城市,这是城市病的一种表现,也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逃离模式。在《某年某月某先生》中,东先生迫切地想要逃离城市:“东先生接着告诉她,他每隔三个月都要去外面旅行一次,喜欢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在那里,什么事情都不做,什么问题都不想。就是坐在那里。”{2}城市是一个陌生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疏远的,这跟过去乡村的村舍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城市是由钢筋水泥浇灌而成,充满冷硬的质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与冷漠。正是来自城市的一种内在精神迫使东先生去寻找,这种城市的内在精神集中体现为孤独、焦虑。城市给“我”的一种面目模糊感才促使“我”逃离城市。东君用声音深刻具象地表现了现代人的城市病。东先生在城市里听到了异常的声音:“半梦半醒之间,远处突然传来低钝的敲打声。他疑心这急迫的声音来自家中那个五斗柜。那一刻,仿佛有人正急着要从柜子里跑出来。他想伸手去开灯,身上却没有一丝力气。只能半睁着眼睛,努力辨识声音的来源。”{3}东先生在城市听到的异常的声音代表着城市病。

城市病的另一种表现是欲望的异化。在现代城市中,由于规则、道德以及法律的束缚,人们压抑自己的欲望从而使得欲望异化。在小说中,城市陌生男女的相处模式即是欲望异化的表现。高个子女人与摄影师躺在一张床上却什么也没有发生。“根据她的描述,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关系。他们只是躺在床上,盖上了被子,像两个婴儿。确切地说,像两个无知无觉的双胞胎。”{4}城市中的陌生男女并排躺在床上,却并不发生关系,这显然是在城市的挤压下,双方已然失去了自己的动物本能与自然天性。“窗外又响起了沙沙的落雨声。这丰沛、无常、让人身心迷乱的南方雨水代替了我们之间的言语。是的,我把双手放在自己的大腿根上,仅仅是为了给欲望划出一条清晰的边界。我喜欢这种保守的放纵。”{5}被城市的强大力量所束缚的现代人已无法真正地敞开自己内心隐秘的欲望,人们在城市中学会了压抑、控制自我,从而导致欲望的异化,而雨声代表着被压抑的欲望。作家东君在访谈中谈道:“小说中那些交错发生的事件大都是在沉默中进行的,仿佛是被雨的声音覆盖了。雨的声音就是欲望的声音。”{6}东君有意地借用雨声来写城市中人们欲望的异化,声音在这里起到了隐喻象征的作用。

二、乡村的声音

乡村这个名词在文学史上经历了由丑恶、愚昧到美好、淳朴的发展阶段。在20年代乡土文学鲁迅、王鲁彦等作家的笔下,无论是浙东的农村,还是湖南的乡土,乡村基本上都具有愚昧、阴冷的特征。而在如今作家尤其是70后作家群体的笔下,乡村基本上都是淳朴、善良的代名词,他们集体在回望着逝去的乡村,并为之叹惋、追忆与歌颂。在作家东君的笔下也是这样。每当主人公在城市中感到压抑、痛苦时,总是到乡村寻找解脱和安慰,在厌烦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模式与情感伦理时,乡村便成为心灵的栖息地与歌颂的经典地带。而把对乡村的审美想象与写作的叙述策略结合所构造的具体形象外化即为声音,在东君小说中,则是以声音为媒介建构与书写对乡村乌托邦的想象。

让—皮埃尔·理查在《文学与感觉》中认为:“音乐实际上并不表示任何明确的实在,司汤达不止一次说过,音乐只是自身的激情,它激发人们模糊的想象或是使人回忆起昔日的幸福……音乐建立起了联系,使人们相互敞开自己的内心并在共同的激情的波涛中,变得清澈透明,音乐与其说是爱情的阐释者,不如说是爱情的引导者。”{7}借用让—皮埃尔·理查的表述方式,不妨提出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来自乡村。也就是说,相对于城市,乡村中的声音更能激发人的情感与想象,而这种激发人类想象的声音其实就是人们进行乌托邦想象的初始行为。

高个子女人在东君眼里是乡村美好符号的代表。东先生有一次把高个子女人当成竹子的化身。竹子是乡村乌托邦具体形象的外化,在东先生眼里也就是作家东君的眼里,高个子女人是美好的乌托邦形象的具体化符号。高个子女人从小就生长在远离城市文明的地方:“那时候,我喜欢静静地躺在床上,聆听大海的声音……每天清晨醒来,总能由近及远地听到闹钟里面指针走动的声音、一个早起的人从清冷的石板路上走过的声音、浪涛拍岸的声音、远处海面上渔船马达的声音以及各种带有地质属性的混合的声音。”{8}高个子女人童年时期生活在乡村,说话声音安静,不穿高跟鞋,也没有手机。她一系列的语言行为都在拒绝城市文明,她是乡村文明的具体体现。东君也企图通过对乡村声音的刻画与描摹塑造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形象,在《梦是怎么来的》中,它叫太阳城,在《树巢》中,它叫太阳岛。“我特别热衷于在小说中建构一个乌托邦,类似于庄子写的那种小国寡民。”{9}但东君对建构这种乌托邦的执着都是建立在对乡村的美好想象基礎上,而忽略了乡村的实际状况。

三、声音的独特审美魅力

在历来的小说叙事与文学批评中,视觉叙事成为作家的核心叙事和批评家几乎唯一的经典阐述方式,被当作现当代文学的直接传统和“唯一的叙事手段”而予以遵循。而由于作家以及学者对于视觉和画面感的强调和重视以及人们对视觉所形成的画面与形象进行极具煽动性的渲染与想象,知识分子与批评家群体形成了统一的话语口径,并被有效地纳入现当代文学整体叙述与批评结构当中。视觉文化过于强大以及它对听觉文化所造成的压迫,使得许多批评者与读者并没有注意到听觉上的精神财富。

在东君之前,不是没有作家对于声音有独特观察与表述。王蒙的作品与声音有着特殊的关系,徐强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上的《听之声——听知觉与王蒙作品里的音响世界》一文中认为王蒙是“听知觉”型的小说家,王蒙也在自述时提到自己与音乐的关系:“我喜欢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10}声音作为其作品的一部分,可见其在创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批评家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认为“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系列再生出意义”{11}。可见,有些批评者很早就意识到了声音的地位与重要性,把每部文学作品看成是声音系列,正是把每个作品有效地建构在由声音想象所塑造的形象系统与画面组织结构之中。

在東君看来,城市与乡村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声音,所以才会那么细致地描摹城市与乡村的声音并分别赋予城市与乡村的声音以不同的象征与内涵。城市异常的声音迫使现代人有逃离城市的迫切欲望,城市的声音只是现代化都市生产组织方式与生理欲望异常的一种具体化的表现形式。而乡村的声音是具有生命气息的声音,这种声音使人感到安静、舒适,是能够治愈城市病的良药以及建构乡村乌托邦的媒介与手段。东君曾在其散文中表示对声音的重视,尤其是对自然声音的关注与强调:“鸟低飞的时候,在半空中发出的声音很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所湮没,因此,在市镇上空且飞且鸣的鸟是不被人关注的。当它们远离烟尘弥漫的大地,在大到无边的天空中,发出独异而美妙的声音时,我们仍然无法听到。”{12}这种对声音的强调与重视在《某年某月某先生》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四、结论

东君的小说创作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文学探索之路。在其创作期间不仅博采众长地吸收西方现代文学,更回归中国文学传统,向中国文学传统回归。东君在退回到古典意境中,更看重自然的声音与图景,在《某年某月某先生》中,更是以其独特的声音角度表达了其城市逃离的愿望与乌托邦构想。用声音来表达其对乡村具有生命气息的声音的向往和现代人在现代城市的生存困境,这无疑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

{1} 孟繁华:《在历史的缝隙中突围——新世纪文学中的70年代作家》,《长城》2011年第5期。

{2}{3}{4}{5}{8} 东君:《某年某月某先生》,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34页,第35页,第36页,第51页,第36页。

{6}{9} 东君、张鸿:《访谈:飘然思不群》,《某年某月某先生》,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291页,第292页。

{7} [法]让—皮埃尔·理查:《文学与感觉》,顾嘉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17页。

{10} 徐强:《听之声——听知觉与王蒙作品里的音响世界》,《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2期。

{11} [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52页。

{12} 东君:《宇宙的中心》,《散文》2016年第6期。

作 者:陈双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东君声音
小说的互文与改写——读东君短篇小说《与杨志共饮》
山茶花
李东君
温暖的情境
——读李东君的新作
李东君作品
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声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声音在动态图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