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的纪实性和文学性

2017-03-16 10:19郭欢欢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纪实性文学性真实性

摘 要: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作家,她的作品注重纪实性,当然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本文从她的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出发,探讨其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从而发掘作品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纪实性 文学性 真实性

一、引言

2015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颁奖词为:“她丰富多元的写作,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丰碑。”一时间,这位默默无闻的作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关于她以及她的作品更是众说纷纭。有的评论者认为她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有的评论者认为她的作品太过血腥,有点枯燥;也有评论者认为她具有“反苏”倾向,因而其作品不可推崇……她的作品确实很丰富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历史为依据。《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更是震撼人心。作者用文字记录真实,深度还原了历史,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发人深思。本文主要从《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出发,探讨作品的纪实性和文学性,从而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二、关于作者和这部作品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的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白俄罗斯一名出色的记者,也是散文作家。她经常去一些国家进行实地采访,擅长纪实性写作。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来写作,其作品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她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当事人的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被人掩盖的重要资料中来挖掘真相,并用真实而深刻的文字来记录,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去关注真相。这样的创作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了描述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其作品总是探索人们心灵的声音,用心灵独白的方式进行叙述。她的重要作品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战争的非女性面孔》《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我是兵,也是女人》等。

作者用三年的时间进行走访和调查,她寻访了很多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幸存的人,以及一些官员、科学家等,有的人在讲述的时候都已经泣不成声,那是一段难忘又可怕的记忆。她用最简单、最朴实却又最真实的语言记录了这一段悲痛的历史。《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本书主要是对1986年4月26日那场核爆炸的记录,作品中对灾难的某些原因、灾难现场、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的生活变化,以及一些最普通民众所遭受的折磨进行了描述、记录。这部作品的讲述者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他们简单的言语中却蕴含着整个历史事件的真相。

在这部书的后记中作者写道:“我常常想,相对于简单而机械的事实而言,人脑海中的那些模糊的情感、传言和印象其实更接近真相。”①作者似乎已经表明了她的写作态度和着眼点,她希望从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历程中挖出历史的真相。她敢于创新,敢于直面灾难,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作者选择了大事件中的小人物,采用零干预的方式,让一个个独立的心灵去呈现,深刻地还原了历史。这部书以“一个孤独的声音”开头,也以它结尾,两个故事都是令人感动的。作者用那两位寡妇的口吻,将她们亲身经历自己丈夫在从灾难现场返回时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故事展现给读者,让人震撼,也让人深思。这是一部记录受难者心灵史的书,这些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感受让我们记住这个历史。作者主要从叙述者的心灵历程出发,又加上自己对语言的组织,使得作品充满了真实性和文学性。

三、纪实性与文学性的表现

这部作品是一部以事實为依据的作品,是属于纪实性文学。纪实性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以非虚构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中的真实人物或真实事件。纪实文学最突出的两大特点便是纪实性和文学性。当然“纪实”并不等于纪实文学,只有用文学的形式纪实,才是纪实文学。

(一)纪实性的表现

纪实性文学写的是真人真事,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历史、反映现实。纪实文学因具备真实性,才更贴近读者而且深受读者喜欢。《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是如何体现其纪实性的呢?首先,作者没有选择虚构性的题材,而是从重大灾难事故这一题材入手,注重文章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真实。作品呈现出来的一个个小故事、小片段都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也是有证据的,它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一个个真相。她以口述史来贯穿全文,是极具表现力的,一个个叙述者的故事串起来就是整个核灾难的面孔。她的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令人震惊的事实。作者笔下的叙述者来自各个阶层,他们从自己的所见自己的感受出发,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从他们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受害人的遭遇,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些灾难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作品序部分这样写道:“他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每天出现在我眼前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人。之前的烧伤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伤口首先出现在他嘴里,接着是舌头、脸颊……”②这段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看到受害人的痛苦和经历,正是这些真实的感受和文字,使得作品更加可信和富有魅力。作者用这些语言深刻地表达出了幸存者那无法忘却的记忆,也用他们的心灵独白传递真实、揭示真相。这位寡妇经历了一连串的痛苦和打击,自己的亲骨肉因而一出生便丢了性命,她该是何等的悲伤,又是以何等复杂的心情读讲述自己的遭遇的。有时候活着的人在遭受更多的痛苦、折磨。

作品中的片段和故事都是以“我”的叙述者来展开,这种“我”的存在,正是凸显了作品的纪实性和真实性。作者在文本中坚持人物大于事件的微观体察方式,以作家的超越意识关怀着时代背景下的人,她把重点放在人物的心灵独白上。作品中一位父亲在叙述自己的女儿死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所表现出的父女情感是最真实,也是最打动人的。而这位父亲也对这个十年前的灾难保留了这样的恐怖印象:“切尔诺贝利就像是一个贴在你身上的标签,一个符号。你被别人惧怕、疏远。”③这句话,也是当时更多切尔诺贝利地区的人民的心声,他们被灾难坑害,被别人视为怪物。他们该如何生存?还有个母亲描述自己的孩子因受核辐射影响而天生有缺陷,而她只能默默地把她带去医院,只有在那里她才跟别人一样。这位母亲在叙述的时候是多么心酸和无奈,她无法拯救自己的孩子,那是最悲痛的事情。作者笔下的故事都是有真实依据的,从叙述者的言语和感情中便能看出。当然,作者之所以把视角放到人自身,是因为作者是一位正义的有良知的人,她表现出自己对人自身的关注、对人生命的重视。

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还十分注重细节描写,用细节来表达真实。“核电厂爆炸,电台和报纸竟只字未提。只有当地的蜜蜂知晓了灾难,整整两天,它们未曾现身,一只也没有。”④作者从小动物入手,用一些别人忽略的小细节呈现事实,重现这场悲剧的严重性。当人们对官方说辞深信不疑时,危险已经悄然而至。作者写到一些官员独自吞食碘片,走铺上沥青石的路,而其他人却被告知辐射量不会影响健康。通过对比,作者以这些小小的行为来揭示阴谋的黑暗,以及那些把人民性命当儿戏的人。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愤怒也没有用自己的观点去评判这些人,而是以客观冷静的笔调道出事实,从而让读者自己评判。这样的创作方法,使得作品更能激发人心,更能以无声的力量表达自己的心声。因为,读者是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她的作品太有力量了。作者也将笔转向一些负面人物,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把一些物品从辐射圈运出去卖给其他地方的人,他们的人性已经泯灭。在悲情的叙述中,也夹杂着冷嘲热讽,作者真实地再现了身处灾难中的各类人物的生存处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作者没有运用大量的艺术技巧,也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去表现人物和事件,而是用近乎零度的笔调,用一个个小细节来展现真实的历史。她也并未一味地哀叹和悲鸣,而是将对生命的追问延伸到了政治领域,从而探讨出事件背后的真相和不为人知的阴谋。“事故发生后的最初几天,图书馆所有关于辐射、关于广岛和长崎的书,甚至有关X射线的书都消失了。”⑤这些封锁消息、试图掩盖真相的人,只是为了愚弄人民,那是他们的阴谋。作者从不发表意见,但这些叙述者曝出的事实和细节,不正说明他们在组织谎言吗?当然,事实终归是事实,总会有人见证着真相。作者被很多人误解,认为她有“反苏”倾向,但作者的叙述完全是讲出了事实,她不顾别人的误解,也不怕任何阻碍,依然坚持将正义挥洒出来。在作者那里,真实的力量来自客观冷静的记录,来自人道主义的情怀,来自独立思考的勇气,更来自追求真相的胆量。这部作品绝不是作者的忧郁之作,她的笔触时而流畅激昂,时而冷静直白,写尽了无奈与悲戚。

(二)文学性的表现

纪实性文学是文学作品,浓烈的文学性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纪实性文学作品要富有现场感,要具有感染力和启蒙性,还要具有独特的诗性和可读性。纪实文学在立足事实和还原真相的基础上,还要兼顾作品的文学性。

首先,《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的文学性体现在它有一种天然的现场感。作者笔下的叙述者都是那个场景下真实存在的人,而作者以这种身体在场保证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又以灵魂在场保证事实的深刻性,使作品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相辅相成。作者在用心记录被访者的独白时,也以文学的方式来还原当事人的经历和情感。书中的大段叙述,都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因而读者阅读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描写士兵清理房间时,写道:“你走进一间房子——房间的墙壁上还挂着照片,但是房子里没有人。各种文件散落在地上:共青团员证、其他证书及奖状。”⑥这么清晰和具体的场景,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怎会如此准确地表达出来。作者笔下人物的故事,都是由他们自身在场的,那些故事是他们最真切的记忆,也是最值得关注的真相。这些在场的描写不仅表现出了作品的文学性,也体现了作品的纪实性。书中还写到人们在受到核辐射后产生的变化,“当你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你会突然就想躺下来,躺在街道上。课堂上,学生们会趴在自己的课桌上,昏昏睡去……”⑦这位叙述者亲身感受到核辐射带来的无力感,也看到更多的人受到危害,他是这个灾难的见证人。这一段段的文字和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事故的可怕,也听到这些叙述者内心的声音,这是真相,它拥有一股冲击力,让读者感受到在场的痛苦和真实。当然,它也要有一定的行动力去证明其在场的真实性,书中不同的叙述者也参与了不同的行动,比如清理人、比如射杀动物者……他们用这些真实的经历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作者正是用他们的在场来表现作品的文学性和真实性的。

当然,一部作品想要吸引读者,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性和感染力。纪实性文学的创作者应该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兼顾作品的思想性和人文关怀,使得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具有反思、反省乃至启蒙的作用,这样才能使纪实性文学有了情感的温度和文学的魅力。《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是一部思想性很強,且能表现作者人文关怀的作品。作者不仅是为了展示历史的悲痛,她主要把精力放在了人身上,她最关心的是人民的苦难。她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担忧。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审视灾难,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展望未来,造福子孙。凡是有良知的作家,都会尽自己的所能为维护正义而创作。在作者笔下那些无辜受难的小动物也是生命,也是应该关怀和保护的对象,它们被无情地射杀,一声声悲鸣,让作者也心疼和悲哀。她希望人类可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希望核灾难永远不要发生。作者虽然以口述史的形式来组织全书,中间的每个词每个句子也是作者真情的表达,这些发自肺腑的真实的文字,也是作者的寄托和心声。在记录叙述者的语言和故事片段的时候,作者也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某些自己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具有魅力和可读性。“一天,我女儿说:‘妈妈,如果我生的是一个残缺的孩子,我依然会像爱正常孩子一样爱他。”⑧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让多少读者潸然泪下,这位妈妈的内心又是何等凄凉和无奈,这些母亲深受核辐射的危害,一生都无法摆脱。作者从这些孩子的话入手,增加文章的真实性,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关心和同情。作者想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整个人类警戒灾难,不能重蹈覆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正义感。作品表现出的深刻的人文关怀,正是善的体现,作品正是真与善的结合之作。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人性的呼唤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纪实性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它具备诗性和可读性。《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也表现了它独特的诗性,作者采用独白的手法,将多个叙述者的故事用文学的语言组织起来,无论其形式还是其内容,都是富有诗意的。一个个小故事就像一连串诗句一样,将真实的历史展现出来。作品的几个标题也是富有吸引力和诗性的,“生者的国度”“逝者的国度”等,这些也是作者创作的独特之处。当然,作品采用的心灵独白的方式,也是极具诗意和特色的,“所有人最终都将回归泥土——善良的、残忍的、有罪的,除了死亡,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事情是公平的。”⑨这句话,不仅是叙述者的独白,也是作者诗意的表达,表现了作者对这些遭遇灾难者的悲叹。这部作品在细节描写中也能表现出文章的诗意性和文学性。

四、结语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这部作品不仅具有真实性,也具备独特的文学魅力,是一部值得人去阅读和思考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给“纪实性文学”带来了全新的地位,也具有丰富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因而,我们应该给予它正确的评价,并合理地利用它的价值。

{1}{2}{3}{4}{5}{6}{7}{8}{9} 阿列克谢耶维奇著,王甜甜译:《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226页,第8页,第13页,第30页,第70页,第49页,第106页,第189页,第5页。

参考文献:

[1] 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M].王甜甜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2]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作 者:郭欢欢,广西师范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纪实性文学性真实性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探析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研究
广告的真实性
从绘画出走的摄影对绘画的影响
公益广告的纪实性研究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