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陈情表》之“忠”

2017-03-16 10:44郑湘雅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陈情表李密文本细读

摘 要:《陈情表》有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高度评价。在教学中一向是关注李密对祖母的孝顺,连晋武帝也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但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李密以“孝”打动晋武帝的前提是他的忠心。正是因为李密不断地表示忠心才能够消除晋武帝的疑心并最终打动晋武帝,才能成功地拒绝做官于祖母膝下尽孝。

关键词:《陈情表》 李密 文本细读 忠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过程里很多教师会以“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为切入点,以文本中李密的“孝”作为教学的重点,并将李密陈情成功的原因完全归结于晋武帝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但是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在全文中首先打动晋武帝的是李密表现出的忠心,可以说他是先被李密的“忠”打动,然后才是李密的“孝”。

李密所处的魏晋时期,社会动乱不安,朝代更替频繁。他少时就因文成名,有外交才干,以孝谨著称并且曾经在蜀汉做官,有着很好的名声。而晋武帝司马炎一向以心狠手辣、独断专横著称于世,因此在灭蜀后人心不服。为了安稳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平息蜀汉士族的不安,晋武帝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采用了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想借此获得部分旧朝名士贤人的拥戴,于是多次征辟李密做官。这样做是为了实现吸引吴国的官员、减少灭吴的目的。但李密两次拒绝征辟,正是在第三次拒绝晋武帝的征辟时李密写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陈情表》。李密以蜀汉旧臣的敏感身份几次拒绝皇帝的征辟很容易被怀疑是蔑视当朝,不服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密在给皇帝的奏表中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并陈述了自己的痛苦处境,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并成功地拒绝了晋武帝的征辟,同时还受到了晋武帝的赞扬,说李密“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并停止了对李密的征辟,给了他优厚的待遇,可见这篇奏表的成功。在对《陈情表》进行教学时不能完全将李密的孝心作为陈情成功的原因,李密的忠才是打动晋武帝的基本条件。

一、贬己尊君,示君以弱

《陈情表》通篇的语言都是从一个臣子的角度出发,明确地表达出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的身份地位的等级观念。《陈情表》以“臣密言”开篇,一个“臣”字就把自己的身份划定为晋武帝的臣子。之后表达对祖母的感情和陈述拒绝晋武帝做官征辟的时候也不忘以“臣”自称。这样一个称谓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低的位置,既表白了自己对皇帝的忠心又指出了自己与皇帝巨大的身份差异。将自己受到皇帝赏识但又不能出仕的那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心态表现出来,以一个弱者的姿态向皇帝这个强者表示臣服。《陈情表》全文共出现了二十九次“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二十七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晋武帝很难对李密这样一个奉他为君主、认为他是主宰中原大地强者的臣子产生敌对的情绪。而李密不断地在言语上显示出自己的弱小和可怜来达到增加被陈情对象的同情心理的目的也实现了。这样一来《陈情表》既表现了对晋武帝威严气势的赞叹,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晋武帝的敌对情绪,有利于晋武帝同意和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二、不惜名节,颂扬当朝

在文本之中李密除了多次自贬,他还自言“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将他曾经的故国蜀汉称为“伪朝”,否定了蜀汉朝廷的正统性,并将自己在蜀汉时期做官的经历当作是自己爱好名利、生性喜欢高官厚禄的一个表现,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之意。以此向晋武帝表白自己拒绝做官不是自命清高、蔑视当朝或者是学习那些“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甚至不惜名节以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小人的形象向晋武帝表达自己的忠心。之后又以“微贱”“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等词语来暗示晋武帝对自己曾在蜀汉做官以至于在當朝身份尴尬低微的处境的清醒认知,表明自己对当朝怀着敬畏之情和臣服之意。无论是以臣自居还是通过自贬来示弱,都是李密在降低晋武帝的敌对、怀疑并表明自己的臣服和忠诚。

除了对蜀汉朝廷的否定,李密对西晋的统治进行了赞美:“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李密将西晋称为“圣朝”,只有在称呼自己生活的朝代,服从当时朝廷统治的人才会这样遣词,这无疑是对西晋统治的臣服和向往。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等到了晋朝建立之后,在清明的政治教化下生活。西晋的政治教化是清明的,表明了李密对西晋统治的肯定与认同。

三、感念皇恩,渴望出仕

在文中李密写出他对于晋武帝征诏他做官的命令是这样形容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一个“特”字、一个“蒙”字,表明李密是清楚自己亡国之人的身份,也感动于晋武帝的倚重。“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之后又说:“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坦言:皇帝给我的恩泽待遇非凡,哪怕是身死也不能够报答;他感恩戴德都来不及,怎么会心怀不满以照顾祖母为借口来拒绝为皇上效命呢?在加上对于皇帝的征辟即使是在“刘病日笃”的情况下还“臣欲奉诏奔驰”并深感“进退”之“狼狈”,表明了李密对于皇帝赏识他的激动之情和他被人命为太子洗马一职的喜悦。他的“辞不就职”不是对朝廷不忠,而是面临忠孝抉择,无奈之下的举动。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这样的字眼,表述对皇上的感激,并陈述自己是卑微的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同时李密将自己在两朝的感受做了对比:“少事伪朝,不矜名节”和“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这充分说明了圣朝才是能让他实现心中理想和追求的清明朝廷,当朝的晋武帝才是自己的伯乐,自己也渴望在朝堂上有所作为报效皇恩。

四、以忠为前提,符合时代环境要求

《陈情表》因李密对祖母的“孝”打动皇帝并感动世人的。李密自己少年丧父,母亲无奈改嫁;既没有叔伯帮扶又没有兄弟相互依靠,而且自幼就体弱多病,是祖母刘氏抚养他长大,培养他成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正是表明祖母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他是说,自己的家族人丁凋零,“门衰祚薄”,除了自己无人奉养祖母刘氏并且如今“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需要自己常年承欢膝下,悉心照料的现状。但是无论怎样,都只有在一个前提之下才能够消除晋武帝这样一个一向以心狠手辣、强权高压著称于世的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疑虑并进一步打动晋武帝,那就是李密是臣服于当朝统治,忠心于司马氏政权的。在李密忠心的基础之上再来陈述与祖母相依为命、为尽孝而不能做官的困境,晋武帝才能不去计较李密几次违背圣命辞不就官的“罪行”。

李密在《陈情表》中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为了孝顺照顾祖母放弃做官的机会,不正是符合了当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吗?之后又提出了“先孝后忠”的策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处境,恳请皇帝允许自己照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祖母,尽最后的一份孝心同时又表明这样的一个现状并不是自己胡乱编造,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来证明自己所言属实,又立下了誓言愿意“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尽节于陛下”。先尽孝后尽忠这样的一个决定是李密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并立下了日后为陛下尽忠的誓言以表忠心。这也符合了整篇文章中李密旨在營造的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形象。而李密也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履行了他的誓言,担任温县的县令,并严明政令以刚正著称,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忠孝”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已经融入中国古人的生命之中,是他们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他们的普世价值观也是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历代统治者也都利用“忠孝”的思想来维护巩固统治,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否定他们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于是使得古代的人们以宗族的方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孝”就变成了社会对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忠”则是在“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对人的思想要求,这也是李密敢于表达“先尽孝,后尽忠”这一想法的原因。其实,李密无论是选择尽忠还是尽孝都是符合当时晋武帝的统治思想的。又因为司马氏是篡权得天下所以更要强调“孝”的统治地位来维护政权的稳定。李密的一篇《陈情表》写得感动天下人,这就使得晋武帝不得不同意李密的请求否则就无法以孝治国。可以说李密的陈情顺应了时代环境的要求。

五、总结

李密成功地拒绝晋武帝的前提就是忠心于西晋,臣服于司马氏的统治。在《陈情表》中李密的忠心表达得含蓄委婉,全篇没有一个“忠”字而用“尽节”来代替,既不给皇帝以可以拒绝之感,又避开了晋武帝以阴谋篡权夺天下而给人留下了不“忠”的现实。他的“孝”是顺应“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这也是他对朝廷忠心的一种表现。屡表忠心是李密陈情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晋武帝被说服打动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密.陈情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2006.

[2] 鄂冠中.晋武帝果真为“情”所动了吗?[J].语文知识,2015(1).

[3] 刘颖华.《陈情表》的“陈情”艺术[J].中学语文,2015(9).

[4] 刘为忠.谈《陈情表》的“事”“情”“理”[J].中学语文,2012(1).

作 者:郑湘雅,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2015级研究生。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陈情表李密文本细读
《陈情表》*《项脊轩志》核心素养导学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陈情表》新读
论《陈情表》的“反复”
你来帮帮我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试论李密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