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数学课程,落实核心素养

2017-03-16 15:54赵国义邵国臣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空集向量定义

赵国义 邵国臣

时下,“核心素养”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各地的培训机构“与时俱进”,纷纷组织召开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培训会或研讨会,报纸杂志也频频发表这方面的文章。于是“核心素养”一词迅速升温,成为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当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课改理论“来袭”的时候,一线教师担心的是还得受那些云里雾里“先进理念”的折腾。让我们看看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与现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有什么联系与不同。

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

课程目标: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

若将“核心素养”与《标准》中的“五大基本能力”进行对比,除“数学建模”外,有五条相同或相近。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什么是“理性精神”,《标准》中课程目标第5条、第6条给予了比较好的诠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显然,“核心素养”是在《标准》课程目标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则不必担心再受什么“折腾”。其实,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把数学教好。怎样才算是把数学教好,理解数学课程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

李邦河院士说:“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中学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有很多“规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当他们问老师时,老师往往说“这是规定,你记住就是了。”于是,学生会认为概念中的“规定”是人为“编造”的,以后不再问“为什么”,慢慢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师要把数学教好,必须理解“为什么”背后的数学含义。

一、因知识内部的逻辑性而“规定”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其中一些“规定”,是由于数学知识内部发展逻辑性而决定的,而不是随意规定的。

案例1. 为什么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笔者在很多地区听不同教师讲这个内容时,都没有对其进行解释,学生也不问,下课后问一些学生,学生答道:“这是规定,没有为什么。”

很显然,这种现象是学生多年的学习习惯形成的,他们经历小学、初中,经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然而,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没有对数学中的“规定”进行合理解释,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规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出现这样的“麻木”状态。

解释1:可与自然数进行类比。

自然数的功能之一是基数功能,即用来刻画某一类“东西”的多少,就是描述一个有限集合元素的个数;显然空集是有限集合,并且很容易理解用“0”来描述“空集”中含元素的多少。0是最小的自然数,空集是“最小”的集合,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解释2:因为集合运算性质得:A∪B= A,即B是A的子集,那么,我们知道A∪= A,即空集是A的子集,A表示任何集合,故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空集以及子集概念,再把这个“规定”作为一個探究点,让学生思考能否在学习集合的运算后进行解释。

案例2. 为何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

教材中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即对任意向量a都有0∥a。然而,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一般教师都未进行解释,好像这样做是“理所应当”,学生感觉这样的“规定”是编教材的人“凭空”写出来的,如果教师不对“规定”背后的数学含义及合理性进行解释,他们会认为数学不讲道理,数学教师不讲道理。

解释:为何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而不规定与任何向量垂直呢?首先,因为零向量方向是任意的,若向量a、b平行,其中b是非零向量,则存在唯一实数λ使a=λb成立,若a为零向量,则λ=0。

如此规定是为了满足向量加减法的封闭性。我们将与向量a共线的向量构成一个集合A,所谓封闭性,就是在这个集合里,一定存在一个量,使得集合里的任意一个向量与之相加等于本身。对于数字集合,这个数就是零,对于向量集合,这个量就是零向量。即0+a=a。

另外,因为a+(-a)=0,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也是合理的。

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如:

为什么“负负得正”?

为什么规定a0=1,a-n=,0!=1,Cn0=1?

为什么图像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称为奇函数?关于轴对称的函数称为偶函数?

二、因中学生知识内容所限而“规定”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有阶段性的,大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到大学或研究生阶段还要进一步学习或完善,中学阶段只能学习其中一部分, 由于其“基础性”所限,中学数学有些概念在定义的过程中,必须做出相应“规定”。

案例3. 函数概念为什么规定是“一对一”“多对一”?

教材对函数的概念进行定义时,对于这条规定,很多学生并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又不敢去问老师,怕遭受“闭门羹”。然而,中学数学教师大都受过高等教育,都学过《数学分析》这门课程,应该和学生解释这样规定的合理性。

解释:实际上,中学对函数的定义是单值函数,例如:

由圆的方程x2 +y2 =1,解出y= 1-x2 ,x∈ [-1,1]

根据函数的定义,它就不是函数,更准确地说,它不是单值函数,而是多值函数。由于高中不讨论多值函数,但是它可以拆成两个单值函数来研究:

y=± 1-x2, x∈ [-1,1];y=- 1-x2, x∈ [-1,1]

因此,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单值函数,所以“一对一”“多对一”并非函数的本质属性,函数中的本质属性为“对应”。

这类规定的例子还有:

平面几何“两点之间线段长最短”;

初中数学am·an=am+n,(am)n=amn,(ab)n=an·bn,规定m,n都是正整数。

高中数学中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三、因数学概念的“基本性”而“规定”

我们给一个数学概念进行定义时,概念形成的要素应该是最“基本”的。否则,不能作为给一个概念下定义的基本要素。

案例4.描述椭圆的扁平程度,为什么定义离心率?

教材中定义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为焦距与长(实)轴的比,即,它从数值上描述了椭圆的扁平(双曲线开口开阔)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比更直观(如图1), 为什么不用来定义离心率,而用呢?

解释:设P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由椭圆的定义|PF1|+|PF2|=2a,2a>|F1F2|=2c,其中b2=a2-c2,a、c是基本量,而b非基本量。对于双曲线b是虚半轴,不能直接看出来。所以用基本量a、c表示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

案例5.为什么要规定单调性和奇偶性作为函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多年教学和教研实践了解到,一般不会有教师去思考这个问题。教材怎么写,我就怎么教,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就是那些编写教材专家的事情。看来,如果不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要教好数学是不可能的。

解释:函数中的本质属性为“对应”,我们自然关注的是,如果自变量按一定规律变化,相应函数值 f(x)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如果自变量x取值在定义域D的某个区间上取值逐渐增加时,研究相应f(x)的变化趋势,即是函数的单调性;如果自变量x取值关于原点对称,研究相应f(x)的变化规律,即为函数的奇偶性。

以上由函数的概念可以知道,为什么单调性和奇偶性作为函数的基本性质。除此以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这一条往往被中学数学教师所忽略。如函数的奇偶性:

任意一个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函数f(x)都可以写成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

设 显然函数g(x)是偶函数,h(x)是奇函数。

这类规定的例子还有:

平面的三条基本性质。

同角三角形函数关系两个基本公式: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商数关系:

(原来有八个公式,其余六个可以由这两个公式推导得出)。

圆锥曲线简单的几何性质。

四、因其数学意义而“规定”

案例4.算术平均数

我们在小学时就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但是大多數人并没有想过平均数真正意义。其实,算术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起着衡量数据资料的集中趋势和大致水平的作用。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与每一个数据都“很近”,怎样刻画与每一个数据都“很近”呢?

分析:距离在数据上往往用“绝对值”来表示,我们用x1,x2,…,xn表示样本数据,用a表示这个“代表值”,那么,函数f(x) =∑|a-xi|在x =a时取最小值。

怎么求a呢?有绝对值号很不方便计算,因为我们并不是要计算这个绝对值的和是多少,而是要找出x1,x2,…,xn 给数据的代表值a,因为绝对值非负,能否有另一个非负数来替换它而达到同样的效果呢?显然可以用“平方”来替换,即

显然,当且仅当时,f(x)最小。至此,我们知道了“平均数”的真正意义。

事实上,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是有“为什么”的,连数学符号的采用都是如此。

任意x,为什么记作Ax,是因为若将anyx缩写为“ax”或“Ax”,容易引起误解,于是便写成Ax;

存在x,为什么记作Ex,是因为把“存在”exist取字头后,e与x连写成,易引起误会,仿照“任意”any字头A上下翻转,仍是E,于是就左右翻转为E;

为什么用S,∑表示“求和”?S是sum第一个字母,希腊文的∑,相当于英语里的S。有趣的是积分符号为什么采用“∫”,它实际是一个拉长了的S,因为“定积分”是“分割”、做“和”,取极限,实际上是求和。又由于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建立了定积分的计算与不定积分所求原函数的关系,这样一来,不定积分采用符号∫,定积分采用符号∫ab。

袁隆平院士谈到,他读中学时数学成绩不太好,“我最喜欢外语、地理、化学,最不喜欢数学,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仍然搞不懂为什么负负相乘得正,就去问老师,老师告诉他不要问为什么,记得就是;学几何时,对一个定理有疑义,去问,还是一样的回答,我由此得出结论,数学不讲道理,于是不再理会,从那时起我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袁院士讲的这段故事或许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发生过,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这些“规定”背后的数学含义或许并不影响你的“学习成绩”,但这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猜你喜欢
空集向量定义
向量的分解
聚焦“向量与三角”创新题
向量垂直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向量五种“变身” 玩转圆锥曲线
说三道四话“空集”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