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维仲,李国庆,关晓辉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 吉林市 13201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考
吴维仲,李国庆,关晓辉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 吉林市 132012)
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研究学习规律是当前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以“钱学森之问”入手为切入点,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在教育培养体系的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互联网+”创客教育的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思考,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新路径。
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培养体系;课堂教学设计;“互联网+”;创客教育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由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1]4-7。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和举办者等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对此高度关注,对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急切期待。然而,我国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多年来虽未停顿,可社会舆论对其改革成效并不满意,对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究其原因,是高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没能达到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心理预期。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近年来,各高校“质量工程”的实施,更多侧重于高校办学条件、学科与专业及师资队伍等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建设上,而上述建设项目在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即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的症结所在;而多年来的高校教学改革,从学生视角研究“育人成才”规律以及教学工作中“学”的规律的探究也不够深入,忽视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学生这个关键点。可见,将大学工作的重心和视角放在学生身上,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及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即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更是本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关注的重点。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学校的一切教学建设与改革都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统筹考虑和规划,并通过课内外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加以落实,才能真正惠及学生。
“钱学森之问”有两重含义:其一是缺乏大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其二是没能构建形成创新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是中国大学的“软肋”[2]19-22。可见,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特别是具有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来说,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培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推进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创新人才,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东北电力大学秉承“以人为本、教育创新、特色办学、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遵循人才培养“实基础、强实践、重能力、突特色”的原则,力求“质量工程”的各项教学建设,以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三个坚持、四个保障、五条途径”为基本内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条主线”就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两个课堂”就是课堂教学、学科竞赛与社会实践等创新性教学活动;“三个坚持”就是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全面提高与个性化培养并重,工程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并进;“四个保障”就是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为保障;“五条途径”就是以浓郁的东电文化引领人才培养,以优势的特色学科推进人才培养,以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开放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提升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创新人才。
(二)突出“教”与“学”的主体地位
社会对创新人才的理性呼吁,要求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其人才培养过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出的是不是这样的人?”这三个基本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目标实现途径”和“专业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矩阵”框架内,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学”的视角出发,在“教”的维度上,将抽象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具体化,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形成真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且应配以相应的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方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学”的维度上,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多元性考核评价,强化学习过程考查,更注重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评价,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入手,突出主体地位,精耕细作,深入推进教学及教学管理改革。在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上,按照“削枝强干”“少而精”的原则,选定并重点讲授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核心性、基础性知识,及时增加学科前沿与科研成果等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重视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模拟训练与团队学习等方法,增强学生展现自我才能的自由度、理解建构知识的有效度、巩固知识技能的训练度及师生、生生交流的亲和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探究发现的能力;考核评价上,推进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变期末考试的一次考核为出勤、课堂讨论、创新实践和期末考试的多次考核,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查与能力评价。在教学管理上: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使教学过程更富有弹性和柔性,给学生留有更多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时间和空间,强化自律意识,引导自主学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的积极性,为其创新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奠定基础;突出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将“理解、尊重教师和激发教师潜能”作为教学管理的基础和主要任务,建立以教学质量保证“激励”和教学质量建设“拉动”为核心的政策机制,调动教师潜心教学和专心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更多的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建设和改革,凝聚教师的教学科研合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内容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此,在“教”与“学”两个维度上,既能保证“教”得积极和“学”得热情,也不失对“教”与“学”的激励与约束,进而突出“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引领教师成长发展、学生成长成才。
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与“学”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师生彼此交融、促进提高的交互过程。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和互动,即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潜心教学、钻研教法的高水平师资,更要有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生参与。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缺失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反观目前高校教学现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被高校和教师接纳但其执行力不够;知识灌输、无情感、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居多,缺乏师生间交流、对话和思维碰撞的有效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互独立,其教学研究成果没能全部用于课堂教学、科研成果没能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或课堂交流的素材,也没能实现教研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可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强调实施后的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再教学设计”的渐进提高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目前高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实施“双主体”教学设计
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教学来说,要转“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教法以学法为基础,重在教学法的研究与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要转“以知识学习为主”为“以能力培养为主”来规划和实施学习,学法以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为基础,重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3]12-15。为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在如下方面寻求突破: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及其社会实践的相关要求、专业发展前景和动态,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吸引力;围绕学科知识精心设计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利用教师参与的工程实践项目,通过创设情境开展项目案例教学设计,教师在与全体学生集体智慧的碰撞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通过设置合作探究的教学主题,学生就其理解和认识自主收集资料,进行问题研究与思考,在课堂上通过个人汇报或小组汇报来分享合作探究的成果,激起师生及生生对话的同时,增强学生彰显自我、展示学习成果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将科研课题引入课堂教学或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的师生思维碰撞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从而唤醒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落实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演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的精彩课堂教学画面,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三)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范式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特别是MOOCs的兴起,为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特别是个性化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利用MOOCs,进行有效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利用“微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通过若干问题解答、小测验的“闯关”测试,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实际工程、项目、案例设计情境教学,在师生、生生围绕问题的探究、讨论中,为学生进行释疑解惑和个性化指导,实施课堂教学的“线下”讨论、提高。此类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势必迫使教师进行教学过程的全程反思,即教学前期反思,根据“线下”讨论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进行“微课程”制作的教学设计和“闯关”测试调整;教学中期反思,结合学生讨论的课堂反应以及教师课堂提出问题的反馈等,就课堂教学案例、项目设置和实际研究的问题设计进行再斟酌;教学后期反思,根据教学前、中期的学生表现,反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重难点的处理技巧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改进等。从而在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微课程”的“线上”学习与“线下”讨论、提高的课堂教学,通过“人机对话”的“闯关”测试与教师、同学的思维碰撞以及教师的指导评价,解决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通过教学过程的全程反思,适时调整“微课程”、参与式案例教学和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运用等有效设计,推进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再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渐进提高,解决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么样”的问题,进而实现教师“能教—会教—愿教”和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良性互动。
(四)建立“教”与“学”的有效性评价
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发展和教师职业素养、教学水平的逐步提升,都必须建立“教”与“学”的有效性评价体系。强化评价导向,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德才兼备育人服务体系,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将学习投入以及个人成长与收获融入其中,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建立多元性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增加小测验、小论文、报告、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等,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成效”考核。而学生学习投入、个人成长与收获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科研活动以及教师研究课题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各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对社会及他人真情付出、敢于担当的责任心、自信心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唯有能够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的评价体系,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修正,形成“评价—反馈—修正”的自我调整循环。可见,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进行多角度的衡量[4]46-48。然而,诸如上述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只靠教师敬业、奉献的“大爱”精神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优质课堂教学评选、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等奖惩制度,将其纳入教师绩效评价、教师评优评先等指标体系,并把课堂教学情况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要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等同起来,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向教材转化、向课堂转化、向教学转化,并将其制度化,方能保证教师对教学的真情付出,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用“教”与“学”的有效性评价杠杆,撬动教师“能教—会教—愿教”和学生“主动学—学什么—如何学”的教与学的改革构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学生搭建多种素质拓展平台,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领导能力的需求。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一)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觉
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最高层次。实现以实践为主体的创新能力教育,高校就必须将自主实践育人的理念贯穿实践教学育人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兴趣驱动下的自主实践,建立鼓励自主实践、探索创新的激励机制。学校可结合实际,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建立承载大学生创新创业梦想的公共实践创新平台,为师生提供自主实践和创新发明的良好环境。利用公共实践创新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教师的工程实践项目或科研课题为载体,将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汇聚在一起,在课题的共同研究、相互协作中,学生受到大师级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学生的奇思妙想、突发奇想开发成自主实践项目,激发学生持续思考与探索,使其在兴趣或在梦想驱动下,进行自主构思、设计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物的制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点亮其创新梦想与激情。近而拓展实践教学内涵,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觉,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再度提升,打造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升级版”。
(二)实施“互联网+”创客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创客”,同时科技部也提出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等创新活动提供支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见,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开放教育科技资源与高校的实践教学设施相结合,实施“互联网+”创客教育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互联网+”创客教育的实施对于学生优化学科知识结构、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自主学习、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自觉以及突破现行的教育体制规约和资源的限制具有双重意义[5]8-13。然而,“互联网+”创客教育的实践教学,尚需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构建实施创客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
多年的教学实践,各高校均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包括基础教育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和综合训练实践的“三个层次”和突出与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职业技能训练等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活动”,且在本科四年的培养方案中都占有相当的学时比例。因此,在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和学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实施创客教育的实践教学,必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在上述“三个层次”和“一个活动”中,将几个或多个实验实践项目,优化整合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小制作或研究课题,实施目标任务的驱动教学,教师全程参与其中,主导学生的研究与制作,由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团队协作,主体完成全部实践教学任务,且由师生共同进行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从而,在师资和教学设施均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有效实施“以学为中心”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互联网+”创客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
2.为实施创客教育提供设备保障
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各高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有大幅改善与提高。高校应按照“加强基础、整体优化、资源共享、凸显特色”的思路,以促进资源共享和最大效益化为原则,构建以基础教育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训练实践及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平台为主体的四大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将实验实践教学中心转变为“创客”的实践应用和创造中心,为实施“互联网+”创客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设备和环境保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3.建立适于实施创客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
为保证“互联网+”创客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必须对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特别是在日常教学运行、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评价、学生课程考核及综合能力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应制度和规章,同时在教师课酬核定、校内岗位聘任、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方能结得“互联网+”创客教育的实践教学硕果。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绝非易事。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三爱三情”的“事业养生”理念[6]7-9,爱岗位、爱专业、爱学生,视职业为事业、视工作为快乐、视学生为孩子,以富有魅力的教学激情、崇尚科学的专业痴情感染、影响学生,使其产生渴望知识、欲罢不能的内生学习动力;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人才培养大局出发,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加强并持续推进“质量工程”的内涵建设,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上的最大效能,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1] 钟秉林.遵循规律,平稳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14(6).
[2] 李延保.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3] 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1(5).
[4] 余建星,李振宇,徐斌.提高本科生学习动力,培养杰出领军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
[5] 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3).
[6] 张德江.注重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责任编辑:何宏俭]
Discussion on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Reform
WU Wei-zhong,LI Guo-qing,GUAN Xiao-hui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Jilin 132012,China)
Based on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learning-centered concept in education,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students and studying the laws of learning have been the new trend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Taking “Qian Xuesen’s Question” as starting point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as research perspective,this paper made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the design of effective class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maker education on “Internet+” to deepen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reform.
Student-Centered;Higher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the Design of Class Teaching;Internet+;Maker Education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3.029
2016-11-26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重点课题(ZD15066)。
吴维仲(1972-),男,吉林九台人,东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工学硕士;李国庆(1963-),男,吉林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关晓辉(1962-),男,辽宁铁岭人,东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
G64
A
1001-6201(2017)03-01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