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爽,龙小柱,任德月,王维媛,康铁鑫,马 超
(沈阳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含蜡原油的降凝降黏问题是原油开采、稳产、高产及远距离管输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技术,添加分子聚合物可以使蜡结晶形态发生改变,不利于蜡在常温下形成空间网状结构,使原油的凝点、黏度、和低温流动性得到显著的改善[1]。同样,润滑油的降凝也是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机理与原油相似。目前,以甲基丙烯酸酯为原料,通过其自聚[2]或共聚[3]得到的降凝剂是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应用最广泛的降凝剂类型还有聚烯烃类[3],聚酯类[4-5]等。然而,以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混合醇为原料合成的降凝剂还鲜见报道[5-6]。
作者以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醋酸乙烯酯、马来酸酐为原料,利用“先酯后聚”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润滑油降凝剂。并考察了这种降凝剂在润滑油的使用效果和最佳加剂量。
甲基丙烯酸:CP,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过氧化苯甲酰(BPO):CP,醋酸乙烯酯:AR,甲苯:AR,马来酸酐:AR,对甲苯磺酸:AR,均为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C8~10、C12~14、C16、150SN润滑油基础油:工业品,沈阳长城润滑油制造有限公司。
多功能低温测定仪:DDW-A,沈阳施博达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精密增力电动搅拌器:JJ-1,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XMTD-4000,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可调控温电热套:KDM,山东鄄城华路电热仪器有限公司;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470,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石油产品凝点实验器:SYD-510,上海昌吉地质仪器有限公司。
1.2.1 制备甲基丙烯酸混合酯
将甲基丙烯酸,混合醇,甲苯,对甲苯磺酸加入到250 mL的三口瓶中。进行加热,待反应物完全溶解后继续升高温度,使瓶内的溶液沸腾,等到出水量接近理论值时结束反应,这样就能得到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反应方程式如下。
1.2.2 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醋酸乙烯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
将酯化反应所得到的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放入三口瓶中,再分两次加入适量的醋酸乙烯酯、马来酸酐、BPO,加热到反应温度,恒温条件下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和醋酸乙烯酯,马来酸酐发生聚合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
2.1.1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m(催化剂)∶m(甲基丙烯酸+混合醇)=3%(简写为酸醇,下同),m(甲苯)∶m(酸醇)=60%,酯化时间为1.5 h,考察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对降凝效果影响,结果见图1。
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图1 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1可知,当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1.1∶1,降凝效果最好。若甲基丙烯酸过量,就会使反应物自身均聚或者与酯化反应得到的产物发生共聚。若醇过量,在聚合反应开始时,一些马来酸酐则会与醇反应[6]。从而影响降凝效果。因此,确定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1.1∶1。
2.1.2 酯化时间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1.1∶1,m(催化剂)∶m(酸醇)=3%,m(甲苯)∶m(酸醇)=60%,考察酯化时间对降凝效果影响,结果见图2。
酯化时间/h图2 酯化时间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2可知,酯化时间在1.0~2.5 h降凝效果相差不大,说明反应在1.0 h已经基本达到平衡,同时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确定最佳酯化时间为1.5 h。
2.1.3m(催化剂)∶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1.1∶1,m(甲苯)∶m(酸醇)=60%,酯化时间为1.5 h,探索m(催化剂)∶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3。
由图3可得,m(催化剂)∶m(酸醇)=3%时,降凝效果最佳。在实验时,如果加入较少的催化剂,就会使反应速度变慢。如果加入较多的催化剂,就会发生一些副反应,进而影响酯化反应[6]。因此确定m(催化剂)∶m(酸醇)=3%。
m(催化剂)∶m(酸醇)/%图3 m(催化剂)∶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2.1.4m(溶剂)∶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1.1∶1,m(催化剂)∶m(酸醇)=3%,酯化时间为1.5 h,考察m(溶剂)∶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4。
m(溶剂)∶m(酸醇)/%图4 m(溶剂)∶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4可知,控制m(甲苯)∶m(酸醇)=60%时,降凝效果最佳。反应物的温度和浓度和溶剂的质量分数有关系。溶剂量用量过多会使反应温度过高,进而引起不必要的反应。溶剂量用量过少会使反应物浓度过小进而影响反应进程[6]。故选择m(溶剂)∶m(酸醇)=60%。
2.2.1m(醋酸乙烯酯)∶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m(马来酸酐)∶m(酸醇)=30%,m(BPO)∶m(酸醇)=1.5%,聚合温度为85 ℃,聚合时间为4 h,考察m(醋酸乙烯酯)∶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5。
m(醋酸乙烯酯)∶m(酸醇)/%图5 m(醋酸乙烯酯)∶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5可知,m(醋酸乙烯酯)∶m(酸醇)=30%时,降凝效果最好。醋酸乙烯酯为极性基团,基团含量的多少会影响长链烷基的形成进而影响降凝剂的结晶度。极性基团含量过多,因为空间排布的困难,链的刚度升高,使得降凝剂的结晶变得困难。聚合物加入量的多少会影响其链状分布。同时聚合物的链状分布也对降凝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选择恰当的用量是十分重要的[7]。故确定m(醋酸乙烯酯)∶m(酸醇)=30%。
2.2.2m(马来酸酐)∶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m(醋酸乙烯酯)∶m(酸醇)=30%,m(BPO)∶m(酸醇)=1.5%,聚合温度为85 ℃,聚合时间为4 h,考察m(马来酸酐)∶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6。
m(马来酸酐)∶m(酸醇)/%图6 m(马来酸酐)∶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6可知,当m(马来酸酐)∶m(酸醇)=30%时,降凝效果最好。这时反应中的聚合物分子结构的不对称性高,故分子中极性基团的极性不能相互抵消,使得降凝剂分子的极性较高,降凝效果较佳[6]。所以确定m(马来酸酐)∶m(酸醇)=30%。
2.2.3m(BPO)∶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聚合温度为85 ℃,m(马来酸酐)∶m(酸醇)=30%,m(醋酸乙烯酯)∶m(酸醇)=30%,聚合时间为4 h,考察m(BPO)∶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7。
m(BPO)∶m(酸醇)/%图7 m(BPO)∶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7可知,当m(BPO)∶m(酸醇)=1.5%时降凝效果最佳。BPO用量对单体转化率有很大的影响。当用量较少时,使产物聚合度变低。当用量过多时,使聚合度变高,进而影响产物与蜡晶结构的匹配。选择适当的BPO用量,使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接近蜡晶的相对分子质量,使其与蜡吸附共晶,提高降凝效果[6]。所以确定m(BPO)∶m(酸醇)=1.5%。
2.2.4 聚合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m(马来酸酐)∶m(酸醇)=30%,聚合时间为4 h,m(醋酸乙烯酯)=30%,m(BPO)∶m(酸醇)=1.5%,考察聚合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8。
聚合温度/℃图8 聚合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8可知,当温度低于85 ℃时,降凝效果逐渐升高,当温度高于85 ℃时,降凝效果逐渐降低。因为温度高于85 ℃时,会使BPO分解进而影响降凝效果[8]。故选择85 ℃最佳。
2.2.5 聚合时间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m(马来酸酐)∶m(酸醇)=30%,聚合温度为85 ℃,m(醋酸乙烯酯)∶m(酸醇)=30%,m(BPO)∶m(酸醇)=1.5%时,探索聚合时间对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9。
聚合时间/h图9 聚合时间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9可知,在3~4 h降凝效果最好。因为降凝剂的相对分子质量随反应的进行逐渐变化,当它与润滑油基础油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较大时,对石蜡分子的溶解性降低,对石蜡的分子结构几乎没有作用进而使降凝效果下降[8]。当聚合时间为3~4 h,降凝剂的降凝效果最好,从经济角度考虑,故选择3 h。
由酯化的单因素实验得到各因素的适宜范围是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1~1.2)∶1,酯化时间为1~2 h,m(催化剂)∶m(酸醇)= 1%~3%,m(溶剂)∶m(酸醇)=50%~60%。
以酯化率(实际出水量与理论出水量的比值)为判断依据。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四因素三水平(L934)的正交实验。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见表1、正交实验结果见表2。
表1 酯化反应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表2 酯化反应正交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由表2可得,各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为D>A>C>B,较佳的酯化的条件为酯化时间2 h,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1∶1,m(催化剂)∶m(酸醇)=3%,m(溶剂)∶m(酸醇)=60%。这时酯化率为98.9%。
通过单因素实验可知各因素的较佳范围为m(醋酸乙烯酯)∶m(酸醇)=20%~35%,m(马来酸酐)∶m(酸醇)=20%~35%,m(BPO)∶m(酸醇)=1%~2.5%,聚合时间2~5 h,聚合温度75~90 ℃。
以150SN基础油的凝点降低值ΔSP为考察目标。选取五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结果与数据见表3。
表3 聚合反应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聚合反应正交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见表4。由表4可知,各因素对降凝效果的影响为B>C>E>A>D,聚合反应的较佳条件为m(醋酸乙烯酯)∶m(酸醇)=20%,m(马来酸酐)∶m(酸醇)=30%,聚合温度为85 ℃,聚合时间3 h,m(BPO)∶m(酸醇)=2.5%。将得到的产物加入到150SN润滑油中,经过测定发现凝点降低16 ℃。
表4 聚合反应正交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续表
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醋酸乙烯酯-马来酸酐聚合物的红外光谱见图10。
σ/cm-1图10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
由图10可知,2 853 cm-1处为—CH2—的吸收峰;2 924 cm-1处为—CH3吸收峰;1 730 cm-1处为酯羰基,羧酸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1 153 cm-1处为C—O—C伸缩振动吸收峰;1 465 cm-1处为C—H弯曲振动吸收峰;722 cm-1处为—(CH2)n—的变形振动吸收峰。红外分析的官能团结构与设计产物吻合。
降凝剂的加剂量与使用效果和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考察m(降凝剂)∶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11。
由图11可知,当m(降凝剂)∶m(酸醇)=0.8%时,降凝效果最好。由于降凝剂量较少时,其无法与石蜡发生吸附共晶。当加剂量较多时,因为它的凝点高,所以会先在油品中变成固体,进而影响降凝效果[9]。所以确定m(降凝剂)∶m(酸醇)=0.8%。
m(降凝剂)∶m(酸醇)/%图11 m(降凝剂)∶m(酸醇)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1) 以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醋酸乙烯酯、马来酸酐为原料,采用“先酯后聚”法制得了一种新型的润滑油降凝剂;
(2) 通过红外表征发现,所得到的产物与所设计分子的官能团吻合;
(3) 制备该降凝剂的最佳工艺如下。
酯化最佳条件为m(催化剂)∶m(酸醇)=3%,n(混合醇)∶n(甲基丙烯酸)=1∶1,m(溶剂)∶m(酸醇)=60%;酯化时间为2 h;
聚合最优条件为m(醋酸乙烯酯)∶m(酸醇)=20%,m(马来酸酐)∶m(酸醇)=30%,m(BPO)∶m(酸醇)=2.5%,聚合温度为85 ℃,聚合时间为3 h;
(4) 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醋酸乙烯酯-马来酸酐聚合物的最佳加剂量为m(降凝剂)∶m(酸醇)=0.8%,可使150SN润滑油基础油降低16 ℃。
[1] 李克华.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降凝性能[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1(4):16-18.
[2] 于海莲.丙烯酸十六酯的合成及其降凝助滤效果[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7(6):494-497.
[3] 宋程鹏,汪树军,刘红研,等.α-甲基丙烯酸十四酯-十六烯降凝剂的合成及其降凝效果[J].石油化工,2009(8):879-883.
[4] 朱俊杰,王志遵,李常青.改性聚丙烯高级酯的合成及其降凝效果[J].燃料化学学报,2002,34(4):328-331.
[5] 李亮,龙小柱,李研,等.苯-马共聚物高碳醇酯(SMAA)降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当代化工,2011,40(1):25-29.
[6] 龙小柱,张光明,孙威,等.AE-MA型原油降凝剂的制备及效果评价[J].应用化工,2013,42(12):2167-2169.
[7] 石博文,武文娟,谭泽宇,等.富马酸混合醇酯-醋酸乙烯酯的制备和表征[J].山东化工,2016,13(45):13-17.
[8] 贺建勋,邹煜,杜宏德,等.新型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应用[J].石油化工,2008,37(7):708-713.
[9] 龙小柱,刘杰,张光明,等.150SN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其降凝效果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14,31(1):60-63.
[10] 付丽丽,吕高志,周博,等.润滑油降凝剂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2016(1):77-81.
[11] 李黔蜀,华燕青,袁向辉,等.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润滑油降凝剂复配研究[J].广州化工,2016(7):105-106.
[12] 李黔蜀,贺建勋.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润滑油降凝剂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5(6):84-88.
[13] 石博文,武文娟,谭泽宇,等.富马酸混合醇酯-醋酸乙烯酯的制备和表征[J].山东化工,2016(13):13-17.
[14] 郑万刚,汪树军,刘红研,等.α-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丙烯酰胺共聚物降凝剂的制备及其对润滑油的降凝效果[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4(3):461-468.
[15] 张磊.新型润滑油降凝剂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