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旋
据《绵竹县志》记载,唐朝安史之乱肃宗上元元年,杜甫来到成都浣花溪畔修建杜甫草堂,以诗代函,给绵竹县令韦续赋诗一首《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绵竹县令韦续送来一丛绵竹,种植于杜甫草堂,此竹现在仍生长于成都杜甫草堂内。可见,绵竹在唐代已经普遍种植,并发展成为了经济林。
竹类资源、造纸业、书籍的印刷、年画制作,已经在唐朝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根据《绵竹县志》卷九《实业志后序》记载,绵竹年画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县盛产竹子,且造纸技术发达,能够造出质量优等纸张,加之上乘的民间雕版技术,逐渐演绎、发展、沉淀,形成绵竹年画。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共有大小年画作坊三百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一千余人,年产年画一千两百万多份,产品除了运销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及四川以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等国家。
绵竹年画由于创世早、画工独特、产量大、销路广,位列四川民间年画首位,绵竹县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年画基地。
绵竹年画的题材涉猎广泛,包括:辟邪迎祥、民风民俗、生活生产、花鸟虫鱼、演义人物、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等。绵竹年画与其他年画相比,在色彩上大有不同,且以手绘见长,从而区别于其他以套印为主的年画品种。
年画产生的具体年代,传说较多,诸多学者也都有推断。根据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先生考证,绵竹年画是一种信仰的产物,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产生和发展有关(胡光葵先生2008年12月出版的《绵竹木版年画集》中已有记述)。远古的人们为了赶走野兽、避邪、驱灾,或为了美观,便在身体上划上几条颜色,或在用具上刻几道痕迹,表达心中的祈求或祝愿,这是年画产生的基础。
年画始于原始宗教活动。道教传说中“一人得道,鸡犬飞升”的神仙严君平是绵竹人,所以绵竹又有福地之称。东汉道家二十四治,绵竹有三治(张道陵创五斗米道时的传教地之一)。北周道教类书《无上秘要》记载,中国早期道教斋所的三十六靖庐,其中四川境内占三个,列为第一的就是绵竹庐(今绵竹地区)。唐杜光庭所著的《洞天福地记》将绵竹列为天下名山第六十四福地。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绵竹年画的产生,源于道教宣传教义的需要,成为道教布道的一种图示,其内容以表现道教人物为重点,《赵公镇宅》就是代表作品之一。
多年来,笔者通过到全国其他地方的年画产地实地调研,查阅前辈专家、学者、传承人的著述和著作,统一了年画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有实物图稿证明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
年画的分布非常广泛,在中国大地上,凡有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几乎都有年画的使用踪迹。宋代就已经形成了卖年画、贴年画的年俗。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邓春的《画继》等书都对此描写得十分细致。如“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迴头马等,馈与主顾”。北宋御史赵抃所著《成都古今记》也有成都“十二月桃符市”的记载。绵竹自然也不例外,刻印年画以供年俗之需,也是理所当然的。
年画在发展过程中与年节习俗结合,形成了行业习俗和年画张贴习俗。春节期间,各家各户在院门和室内张贴年画、对联、喜门签,以驱邪迎祥、祈愿新年吉庆。在年画中,大门一般贴秦军、胡帅等武门神,传说可以驱妖降魔;院内的堂屋门贴天官和状元等文门神,有迎祥祈福、加官晋爵之意;寝室门上多贴以童子和仕女为题材的一类门画,内容多为抱瓶、采莲、佛手、仙桃、“双喜”“四喜”之类,表示子孙繁衍、福寿无边之意。此外,还有一种“素门神”年画,不施五彩,用素墨画成,专供处于服丧期间的人家使用。
贴门神的过程包含着诸多习俗,每年的阴历岁末,人们先将屋子清扫,晚饭之后才贴门神,忌讳把门神贴反,不能贴成“背靠背”,要贴成“脸对脸”,且门神的脸必须向着门开的方向。
一般说来,门神、门签和对联是一起贴的。门神贴中间,门签贴上面,对联贴两边。
从宋代发展至今,有文字记载的、现在还在生产销售年画,且有名号的年画产地,都被国家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从现存收集到的作品来看,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西北的新疆、青海、宁夏、西藏西部,内蒙古北部等地,都有过印刻年画的作坊。
还传承着劳动、体育锻炼。下面,笔者鉴赏了几幅。绵竹年画代表作品。
绵竹年画代表作品清代《赵公镇宅》(158厘米×34厘米)。赵公相传姓赵名公明,又名赵玄坛,为道教所供奉的财神,有驱雷投电、除瘟祛灾、买卖求财的本领,因其黑面浓须、头戴铁盔、手执钢鞭、身跨黑虎,故又名“黑虎玄坛”。表达了人们苛求平安、财富等美好愿望。
绵竹年画代表作品清版现代彩绘《双扬鞭》(80厘米×55厘米)。秦琼、尉迟恭均为唐朝初期名将,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三教搜神大全》云:“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号……唐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奏曰:‘愿同尉迟恭戎装立门以伺。太宗准奏,夜果无警。”后来,唐太宗就请画师绘两人真容,悬于宫门左右,后世沿袭,这就是门神的来源。画面上,秦叔宝丹凤眼面目清秀、美髯胡须,腰佩宝剑,一身戎装,手持家传双锏,右手锏杵地,左手锏高举,面目威严中展示高颜值的俊美;与其对立的尉迟恭,也是一副戎装,挥舞双鞭,左手铁鞭杵地,右手铁鞭高高平举,黑浓胡须、怒目环眼,威严中展示狰狞,与秦叔宝一左一右,哼哈二将,非常夸张地扭着魁梧的腰身,将威严寓于娱乐中,这是绵竹年画门神的独特风格。
绵竹年画代表作品清版现代彩绘《双旗门》(54厘米×40厘米)。此画是根据川剧《封神榜》中《双旗门》一节内容绘制,周武王伐纣,殷纣大将奉诏征讨,大元帅洪锦领兵与姜子牙在西岐摆开战场,洪锦用“内旗门遁术”将周将斩于马下;周营女将龙吉公主迎战洪锦,用“外旗门遁术”破之,生擒洪锦而大获全胜,这就是戏曲上著名的“双旗门”。画面上,洪锦头戴紫金冠,腰系黄金带,身穿红甲,身披绿色战袍,脚蹬黑色高靴,丹凤眼红脸膛,赤手空拳,一招一式迎戰龙吉公主;而龙吉公主头戴紫金冠,腰佩宝剑,三寸金莲夸张地蹬着红鞋儿,手提偃月刀直取洪锦,依然一副现代奥运会击剑运动与跆拳道对垒,胜负已经尽在掌握。
绵竹年画代表作品清代手工彩绘《张公打弹》(54厘米×40厘米)。画中的张公,身背弓箭,身旁有童子托着弹盘,画的上部是张果老和何仙姑,“弹子”与“诞子”谐音,民间奉张仙为送子之神。
绵竹年画代表作品清代手工彩绘《张仙射狗》(54厘米×40厘米)。旧时民间有敬奉张仙的风俗,乃有张仙送子之说。传说张仙为五代时四川眉山人,名张远霄,游青城山得道,后民间奉为祈子之神。此画描绘了张仙正张弓射向云中奔跑的天狗,在他的怀中有被他保护的儿童。构图饱满且有动感,张仙和童子形象俊美,实为绵竹年画斗方中的佳作。
绵竹年画代表作品清代手工彩绘《小李广花荣 大刀关胜》(52厘米×34厘米)。画中人物是《水浒传》中的大刀关胜和“小李广”花荣,二人内穿铠甲锦袍,各持大刀和弓箭,威武而有气势,被充作门神,保佑家宅平安。
绵竹年画起源于人们对美好、富裕、安宁生活的渴望。在冷兵器时代,人们的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与武术、兵器、战争关联度极高。随着现代体育运动传入中国,给绵竹年画又注入新的元素:
绵竹年画代表作品清代手工彩绘《骑车仕女》(54厘米×40厘米)。此画是一幅反映绵竹民间体育内容的年画,画面上,一女子身穿旗袍,头戴瓜皮帽,悠然地骑着自行车。自行车没有轮心和链盘,也没有支架,钢条的组合像一片片花瓣,车把上画了一个龙头。很显然,绘画的艺人只是听过别人讲述自行车,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自行车。
绵竹年画代表作品现代版彩绘《黄杨扁担》(54厘米×40厘米):这幅画是由现代绵竹画家邓竹梅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传唱中国的四川民歌《黄杨扁担》的鲜活生活。画面上,六名美丽的村姑少妇前往人民公社送公粮,出发前扭着腰身,手持梳子进行梳妆打扮,画面活泼、生动、富有现代感,充满了时代元素,是近年来流行的广场舞的缩小版,展示了劳动来源于生活,体育锻炼寄寓劳动中。
近年来,绵竹年画又涌现出一批新作品,如《快乐飞翔》《篮球宝宝》《乾坤在手》《舞动乾坤》《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强不息》等,它们紧扣时代脉搏,充满了校园体育运动气息,堪称绵竹年画佳作。
绵竹年画既要传承,又要不断创新。绵竹年画一品一画,绝无雷同,不可复制,每一幅画都是全新的创作,这也是绵竹年画精髓实质的体现。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外國语学校高三11班学生,指导老师胡光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