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沈周是明代中期的一代巨匠画家,也是其影响深远的“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和明代文人画的奠基人,擅诗文,工山水、花鸟,书法学黄庭坚,苍劲浑厚,但尤以山水画而著称于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供我们后人参考、学习和研究,本文选取沈周早期“细沈”风格的代表作《廬山高图》进行分析。
关键词:沈周;代表作品;《庐山高图》
一、沈周生平
沈周,明宣德二年(1427年)出生于苏州城外相城里的一个书画世家,猝于正德四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在紫都与耿静所编著的《沈周生平与作品鉴赏》一书中,将沈周的山水画发展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和两种风格。三个时期分别为:40岁以前为早期,属奠基阶段。40~60岁为中期,属成熟阶段。60岁以后为晚期,属老成阶段。两种风格:40岁以前,也就是早期的时候,沈周的山水画以“细沈”风格著称。60岁以后,也就是晚期的时候,沈周的山水画则以“粗沈”风格见长。
二、沈周山水画“细沈”风格的形成
沈周出生的年代,明宣德二年(1427年),正是明宣宗朱瞻基执政的时候,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这时的苏州也逐渐从明初的高压政策中摆脱出来,再次复兴,出现蓬勃生机的景象,对苏州的经济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无疑给沈周学习绘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沈家是一个与书画渊源颇深的诗画世家和书画收藏世家,家族虽世代布衣,族无显宦,但这个家族却是吴中当地望族。
沈周因其根基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小就受其熏陶,而又自小聪慧,又因其家学和距离元代较近,所以见过不少元代大家的作品和古画真迹,并且沈家也有意对其专门的培养。在沈周7岁的时候就让其拜陈宽为师。陈宽的父亲陈继是沈周父亲沈恒的老师,并且与“元四家”中的王蒙、倪云林交好,也擅绘画,是元四家的继承者,而陈宽则秉承家学,也善绘画,精工诗文,对沈周的影响也较为深远(从《庐山高图》的题跋就可看出)。
良好的社会环境、与书画渊源颇深的家庭熏陶以及良师的专业指导和苏州特殊的文化背景,对于沈周学习绘画来说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也为沈周早期山水画“细沈”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埋下了伏笔,而上述的这些因素无疑也正是沈周山水画“细沈”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代表作品应首推《庐山高图》。
三、《庐山高图》创作背景
沈周因受其家族的影响,终身不出仕,少了因公务缠身或因公务处理的顺与不顺的烦恼,并且其家族在吴地也是望族,也不曾为了生活而到处奔波,过着衣食无忧、家庭和谐平凡但又不平庸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让沈周始终保持着一颗“平”而“静”的心,形成敦厚、质朴且平易近人的性格,并且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与友人游山玩水和专攻书画,也为《庐山高图》的成功创作提供了更好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有利环境。
沈周40岁以前,在其老师的指导下和家学的原因,曾大量临习和吸收元代“四大家”的作品的精髓,但主要宗法王蒙,在王蒙的作品里吸收很多东西用于自己的创作,特别是王蒙苍茫严谨的风格,对沈周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不断临习的过程中,沈周最终得其元人遗韵,我们从《庐山高图》中就可看出很多王蒙的东西),而在这个时期不管是在笔墨技巧还是构图布局上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再加上外在的有利环境和条件,这些无疑也都为《庐山高图》的创作做了充分和必要的准备。
在上述这样的背景下,在成化三年(1467年)的时候,这件里程碑意义般的《庐山高图》问世了,《庐山高图》的出现,标志着沈周“细沈”风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庐山高图》的介绍及艺术表现手法
《庐山高图》是沈周41岁时,为贺其老师陈宽(醒俺)70大寿而作的精品,该作品为纸本浅设色的大幅立轴,也是沈周“细沈”风格的著名代表作品,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整个画面由“图”、“文”两部分结合而成,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璧的效果。
在前面《庐山高图》的介绍中就讲到了此图是石田先生为贺老师(陈宽)70大寿而作的精品之作。图的上方题有数百字的长诗,并用篆书题出“庐山高”三个字,沈周将这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充分表达了他对老师的爱戴和敬仰之情。我们常说创作的灵感源于大自然,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情感表达,正如董其昌在其著作《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画家以古人为师,以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在学习了古人的基础上应该深入到大自然当中去,去表现大自然的美,但《庐山高图》不仅表现出了其庐山在自然中俊秀博大的外在形态之美,更是把庐山的灵魂之美和内在原有的本质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整幅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沈周在作此图时,不管是构图、取材还是笔墨的运用上都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在整个构图布置上,沈周将整幅作品分为近、中、远三个部分,层层递进,使其层次更加分明。其在近景部分主要描绘山坡、松树和人物,画面近景中两棵曲折盘旋而上的松树,在整个画面中显得极为醒目,同时也象征着老师极高的人品和作者对老师的赞扬。在山石的表现上,沈周大部分仿王蒙《青卞隐居图》的处理方法,作解索、牛毛諸皴,作者先以湿笔淡墨勾勒出山石轮廓,再用披麻皴、解索皴等皴法反复皴染,并且干湿互用。在整个画面中山峦层叠,草木繁盛,气势恢宏,作者用笔、用墨苍润浑厚,干湿互用,在湿润中又见苍劲。作者在画法上仿王蒙《青汴隐居图》的表现手法,用笔虽谨细、文秀,却又更透出一股蓬勃明朗的气息,这也是沈周虽仿用王蒙的表现手法却表现出不同气息的独到之处,让整个画面呈现出在其精工中见其气魄之势,在这其中也可看出作者在学习古人时不断“思辨”的过程,也可知其为什么《庐山高图》会成为作者“细沈”风格代表作的原因。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举世佳作。
参考文献:
[1]段红伟.沈周画传[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紫都,耿静.沈周生平与作品鉴赏[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3]徐琛.中国绘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4]王卫平.沈周集上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张书珩,李涛.明代绘画艺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6]杭春晓.明代吴门画派[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魏银霞,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