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刊登王金跃的文章说,《中国电影报》一篇《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引发媒体和网络的一场争论,为此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还在朋友圈发文辟谣,否认“豆瓣、猫眼已因评分过低被电影局约谈”一事,“电影局没有与豆瓣等平台有过任何接觸,也不认识豆瓣任何人,也希望大家共商和探讨促进电影进步的话题。”老实说,我对于这样的讨论一点兴趣也没有,也不认为这样的讨论会得出多好的结果。理由很简单,电影观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再加上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混杂在一起评分,众口难调,虽然号称有大数据,但大数据也可以作假和有猫腻,又如何能够得出公平的分数呢?
如何客观评分?张宏森局长的建议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样本量,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让专业评价更加开阔,更具说服力。坦率地说,话是有道理,但我认为可能也不能够真的解决问题。人多看似客观,但其实未必。戛纳国际电影节就是八九名评委,为什么就能成为世界最权威的电影节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评委都是电影圈的专业人士,都是在自己的领域中成就斐然。由这些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委会,自然要比由大众评出的奖项靠谱得多。或者像奥斯卡奖评选,每年由几千名来自不同领域,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艺术修养的评委集体选出,在这个基础上,样本的数量才有可能接近客观。我觉得,目前,国内大部分观众的电影修养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区分电影好坏的程度,再加上商业利益的驱使和水军的泛滥,这样的环境下,又谈何客观的电影评分呢?样本数量再多也没用,我宁可相信专业人士的评判。既然众口难调,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其实也就是看个热闹,好看是最主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从心出发”,自己看了喜欢就好。但电影本身是艺术,除了好看外,还有结构、摄影、美术、音乐、表演等众多的元素,不是专业人士,又如何能够真正懂得欣赏。要我说,各大网站根据大数据评出的分数,看看就好,就是别太当回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