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上培养儿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2017-03-15 16:44李小兰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课小学

李小兰

[摘 要] 新课改实施十几年来,“科学课要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科学教师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但是受传统教育文化影响,科学课堂仍缺少批判性思维。教师应理性地认识到那些徒有形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活动对儿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负面影响。教师更应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儿童清晰思考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给儿童宽松的时间、空间多思考。

[关键词] 科学课;批判性思维能力;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包括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笔者通过翻阅大量资料总结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竟然现象和主张,能做出合理、反思性的思维。

在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儿童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状况如何呢?笔者在一节研讨课上看到,上课教师带儿童一起梳理静电产生的两个实验现象,讲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也许是这位教师过于紧张,描述正好与实验结果相反。但是,所有的学生居然无一人有反对意见。

分析儿童的反应,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迷信教师权威,认为教师讲的肯定是正确的。二是实验为做而做,动手与动脑脱节,大家根本没搞清楚实验的现象是什么……其实,所有原因归根结底都源于儿童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留意平时的科学课堂,会发现类似于以上案例的情况常有发生。如何在科学课上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科学教师亟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研究,笔者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 通过了解史实树立儿童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翻看几千年的科学史,不难发现,整个科学史就是一个批判性进步的历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用实验发现落体定律,向权威人士亚里士多德发起挑战;爱因斯坦挑战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相对论……

受心理学发展水平影响,儿童一般会认为伟大科学家的科学观点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他们可能从没想过达尔文的进化论可能会出错,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能会受到挑战,今天的真理明天也可能就成为谬论。利用科学史实教育,让儿童明白科学知识不是万古不变的,能有效帮助儿童树立批判性思维意识。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中,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帮助儿童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人类批判性思维存在的重要意义。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曾提出“地心说”,他的主要观点是:地球是球体,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所有日月星辰都绕地球旋转。千百年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的主要观点是:地球是球体,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处于宇宙中心,地球及其他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哥白尼这些观点的提出,建立在他通过30年如一日的研究而取得的可靠数据上,更得益于他不畏权威,敢于挑战的批判性思维。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只是当时的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日心说”又站不住脚了,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纵观宇宙中心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批判性思维不断发展的结果。

爱因斯坦说:“我怀疑权威,所以我遭到了报应,自己也成为了权威。”从科学史的发展历程看,真理与谬论总是交织的,今天的真理到了明天也许就成了谬论,会被更先进的结论所代替。一切进步都来自思维的批判,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增强是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源泉。

二、通过辩论活动锻炼儿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共同致的认识和意见。辩论需要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儿童批判思维运用最集中、最典型的形式。

在科学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的机会处处皆是。如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食物链和食物网》,为了让儿童系统地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笔者模仿曾经看过的一个美国课堂辩论案例,给了学生一个辩题:围捕狼群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正方认为,狼可以控制草食动物的数量,也就是起着维护草原和森林生态平衡的作用。它们追捕的多是老、弱、病、残,对草食动物本身也起着发展种群的作用。所以,在自然界中应该有狼,若没有狼,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反方认为,狼属于肉食性动物,威胁到家畜、人类的生命安全,况且,很多地方没有狼,生态系统也是完整的。从论题看,显然正方占据较大优势,应该会赢,但不尽然,有的班级辩论结果却是反方赢。

在辩论过程中,双方都能多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大爆炸中显示出独立性、创新性。通过对辩题的研讨,大家都能辩证地看问题,批判地接受科学知识。由此可见,辩论是锻炼儿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三、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儿童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探究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有效方法,包括观察、提问、阅读、调查、实验、交流等多种手段。儿童完成探究活动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各项能力的过程。探究活动为儿童提供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空间,能养成儿童批判性思維的习惯。

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有长有短,相比较而言,那些不能在课堂内完成的中长期探究活动,往往更能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三年级的“种凤仙花”“养蚕”,六年级的“校园生物大搜索”等。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第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这两课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并做记录,一直是科学教师比较头疼的教学内容,因为很容易流于形式。笔者在阅读美国科学教育优秀案例《如何制作植物图鉴》后,模仿美国教师的做法,设计了一个任务式探究活动。在任务驱动的探究过程中,激发了儿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开始时,先布置任务:为创建美丽学校,师生要花时间和资源完善生态环境的布置和建设,让大家生活在一个更自然的美丽校园中。这学期,六年级的学生利用科学课调查学校生物,用手抄报、立体模型等形式展示校园生物分布图及不足。此活动既与课堂相关,又对学校有益,激发了儿童的小主人意识。

如活动中,儿童先要思考什么是立体模型?用什么材料搭建?怎样取得这些材料?用手抄报怎样呈现效果等问题,为了完成任务,儿童需要梳理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校园有何新认识,大到每一处景观,小到每一株植物、每一个小动物。接着要思考哪些可以呈现在立体模型或手抄报上,是实物呈现还是记录、拓片等。对于不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解决?如查阅资料,向老师、家长等有相关知识的人请教。此探究活动看起来是一个,实则可以分成很多的小活动,需要儿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动中,组内成员之间会有争议、有合作,最后形成一致的观点。每一个儿童的知识储备,能力擅长方面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大家各显神通,取长补短。于是教师、家长成了儿童的帮手,图书室、网络成了儿童的资源库,真正体现了儿童的主体地位。

活动结束时,不仅要比较各组作品呈现的质量,也要比较活动中儿童的表现,如有没有反思、合作、独立自主强不强等。探究活动离不开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思考和有效的思考,活动中儿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复杂变化过程,是老师无法教的过程。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儿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未来科技水平的提升。教师应理性地认识到那些徒有形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活动对儿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负面影响。教师更应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儿童清晰思考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要给予儿童宽松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反复地质疑、反思、实践过程中,定能摸索出一套适合培养儿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责任编辑 王 慧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课小学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英语多文体阅读教学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