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敏
[摘 要] 地方课程教学寻求突破。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地域特色进行深度剖析,探索基于“整合·实践·活动”这一路径的“杭州范”课程架构与实践。要以项目学习的方式,通过对教材资源、人力资源、地方文化资源等进行整合,以综合实践活动自主体验、自主探究的理念来组织与实施,在全员联动中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杭州范”;整合;实践
一、基于地域特色的课程开发背景
(一)地方文化的深度剖析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杭州市滨江区,其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辖西兴、长河、浦沿三街道有2500多年历史。该区古迹遗存,随处可见,造就了滨江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背景。而杭州,众所周知人文古迹众多,仅西湖及周边就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美食文化、西湖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文化传说等都成为了杭州文化代表,是教师可以挖掘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学校具备深厚文化的积淀
从2005年笔者任职学校创办至今,就把开发校本课程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品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江南踏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笔者学校小学部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江南踏歌行”踏歌而行,这是一门行走课程,旨在让学生在行走中扩大活动范围,不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然的亲近。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极大地丰富了本校孩子的生活,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校外实践资源。
(三)学生丰富的课程经历
笔者所在学校较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近几年在校长的带领下,许多教师积极投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学科教师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整合学科教学,班主任运用主题探究形式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年级组借助“江南踏歌行”的平台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这些课程的建设,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课程实践技能。
(四)家长层面的强烈需求
滨江区极大多数人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杭州人”,他们在杭州创业、生活,但对于滨江乃至杭州的文化渊源却了解不多,他们有强烈融入本土的意识,因此“杭州范”课程的开发能够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二、“整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整体架构
我们试图开发一门课程,将教材资源、人力资源、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试图告诉孩子一种探索地方文化知识的方法以及传递地方特色的方法。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笔者所在学校探索基于“整合·实践·活动”为路径的“杭州范”小学地方课程架构与实践。基于这样的构想,笔者所在学校在推进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做了整体规划,架构了寻访美食、走遍滨江、探访杭城三级课程设置。
低年级设置“寻访美食”模块,中年级设置“走遍滨江”模块,高年级设置“探访杭城”模块,每个班级根据自己年级的模块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探究。
低年级依据年龄特点,从最吸引人的杭州美食开始研究,通过搜集杭州美食的相关资料,对杭州美食进行实地调研、与父母合作制作杭州美食等方式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经验;初步知晓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认识和了解杭州美食,加深孩子们对家乡杭州的热爱和对传统杭州文化的认同,体验收获的快乐,促进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谐。
中年级以自己所处的滨江地域文化为研究方向,通过走访身边的地方地域资源,收集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料,通过亲身体验,动手实践等理解滨江文化背景及渊源;初步掌握访谈等调查方法,提升孩子的实践能力;在对滨江本土资源的深入调查及随访过程中,感受到滨江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现已树立全国闻名的国际滨江形象,提升学生身为滨江人的自豪感。
高年级以品质杭州方向的研究为主,通过搜集杭州代表性文化的的相关资料,对杭州文化事项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经验;初步掌握问卷的设计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等,提升孩子们对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通过对杭州代表性文化的调研,加深他们对于杭州的了解和热爱,加深对传统杭州文化的认同,并树立起我是杭州小主人的意识。
从呈现的课程架构不难看出,笔者所在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化建设中,主打的关键词是:整合、实践、活动。“整合”,即将有关杭州的教材资源部分进行了全年级打通整合拓展,将地方区域的所有资源通过一个大模块进行整合,包括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实践”,即实施的途径以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的形式获取地方文化知识;“活动”,即课程開展的载体是以教师为引导且以学生为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呈现的一种教育教学样态。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实践探索
在每个年级模块下,每个班级以项目为载体引领学生深度观察、了解身边某一特色文化。基于项目学习实施模式,其操作流程是:“项目确定-整合内容-课例设计-活动实施-成果交流-表现评价”逐步推进、环环相扣,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和学习过程。
(一)整合:打通界限,实现资源互通
1.打通教材界限,实现内容资源的整合
目前全市地方课程主要采用两套教材,很多地方课程的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这两套教材很难取舍,随着杭州不断地发展,教材中可以摒弃的内容和互相重复的内容详细区别见表格1。
2.打通学科界限,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
在内容上可以整合,在操作过程中也可以将资源进行整合,每一个地方课程项目都可以由不同的学生、不同学科间的教师合作开展,以求达成“学科优势互补、融合、延伸”的整合态势。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二)实践: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组织和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内容,以学生已有的认识、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主题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注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实现课程具有发展价值的经验性课程、体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体验、实践为主的这一理念适用地方课程的实施,地方课程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传承地方文化,课程的着力点也应该放在学生的探究、体验,而不是更多的知识上。以“探访杭城”实践模块为例,具体阐述这一理念下的地方课程,便可从课例设计到活动实施及成果交流与评价的全过程。
1.品质杭州知多少
(1)具体目标:每班选取一种能代表杭州文化的事物作为自己品质杭州地方课程的探究项目,成立假日调研小组,选择该项目下某一主题,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调查、了解该主题。
(2)操作策略:每一小队设计调研方案,依据方案走访地方文化项目,鼓励采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如互联网、报刊、书籍、实地走访等,注意资料的收集、保存和整理。
2.美丽杭州我呈现
(1)具体目标:汇总调查的资料,设计讨论成果呈现方式并制作完成。
(2)操作策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改进,讨论运用何种方式呈现收集到的成果,邀请相关学科教师或家长作为辅导员进行指导,并完成小队成果呈现整体布局。
3.成果展示我设计
(1)具体目标:整体设计教室布置的方案,呈现各组调研成果。
(2)操作策略:
①确定本班场馆主题,为本班的场馆设计一个响亮的名称(如杭州传说、杭州十门等),既要结合杭州独特的文化,又要突出班级的主项目文化内涵。
②教室场馆布置设计,将学生按教室布置的区域分成前门组、窗户组、板报组、走道组等,每个组负责一个区域的布置方案。学生整理出设计思路,写出设计方案。将自己组里的设计方案在班上同学面前展示并改进。
③教室场馆功能区设计,讨论本班的展示方案,将教室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功能区,讨论各个功能区所在的位置,需要哪些器材或材料,如何布置。每个班至少要有几个实践成果展示区(讲解区)、游戏互动区等。
④伴手礼设计:伴手礼既可作为在互动活动区给表现优异的参观者的奖励,也可以作为纪念物送给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伴手礼的设计要与班级的项目相一致,并且要做到既经济实惠又有纪念意义。
4.为您服务我能行
(1)具体目标:设计成果展示当天的服务岗位,重在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在向来宾介绍自己小队的实践成果过程中传播杭州地方文化,并完成项目学习的评价。
(2)操作策略:
①服务岗位设计,按照展示活动的内容,讨论不同的功能区里需要设置哪些服务岗位,这些岗位要做些什么事情、穿什么样的服装、需不需要相应的辅助工具、怎么换班等问题。
②服务岗位竞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报名相应的服务岗位。按岗位进行分组,填写服务岗位设计表并进行展示。
③服务岗位品质,要做到令人满意,每个队员必须就如何文明有礼地为别人服务到位树起大拇指,赢得夸奖。
四、基于“全员联动”的课程实施机制
学生在体验项目化地方课程实施中所带来的愉悦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可以在项目的选择中,有趣味地、自由地参加内容多样、形式多种的地方实践活动,在行走、体验、合作中,既有机会适时到校外去放飞心灵。同时,学以致用,在参与项目下的多元式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捕获、收集信息的能力在发展,与人交往、团队合作的水平在提升,认识家乡变迁,热爱家乡的情怀在增涨。
在活动过程中,对家庭成员产生了极大的辐射作用。首先,家长资源的丰富多样性有效拓展了地方课程资源的外延,弥补了学校在实施课程时的一些短板。其次,活动的开展促使更多的家长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些家长甚至充当家长辅导员的角色与孩子一起参与地方课程的探究,家长在关注、指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传承了地方文化,与学生达到教学相长。
众所周知,“优质活动资源”是保障课外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地方主题项目下,笔者所在学校对周边的地方教育资源进行了统一的对接与管理,比如与白马湖创意管委会、长河、西兴等街道以及杭城的第一课堂实践点等建立了长期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关系。如此一来,教师们在开设地方课程时,可以随时调取相应的地方文化资源,从学校層面给予了课程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2016版)[S].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08).
[2]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3]俞丽萍.地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R].杭州,2016,(10).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