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艺术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15 16:13郑茜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动画艺术中学美术教学

郑茜

[摘 要] 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改革在我国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中越来越被重视,这是因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得到较好的培养,美术教育的好坏与否将会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当今,动画艺术在诸多艺术门类中已经呈现出异常多元,异常先锋的特性:其多元的特性体现在其包含不同领域中的艺术特性,把动画艺术融入到中学美术教学中,它自身的动画效果、场景的设置、色彩的表现等元素都将会直接影响到美术课堂的教学受众的感知和体验。

[关键词] 动画艺术;中学美术;教学

一、动画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动画”可以解释为人为主动地策划和安排,使本身没有生命的对象展现出像获得生命一样有动作的连续画面表达。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其突出特点主要有:

1.动画艺术视觉的形象性

图像是动画最基本的元素。与抽象文本相比,图像直接通过视觉传达信息,所以更直观。当我们通过图像语言获取外部信息时,不需过多解释,图像传达信息更易理解。动画作为“动起来的图像”具备这种特质。

赤瑞特拉曾针对信息获取途径做过相应的实验探索,[1] 通过探索得知: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中,视觉和听觉综合占94%,其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 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只有1%是来自味觉(如图1)。动画艺术可以看见又能听见,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多种感官的连续刺激,使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比听老师讲所得的成效大很多。只有获得了相应的信息,对应的知识量才能得到累积,知识储备才能得到增长,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收获大量的知识。

2.动画艺术传达的直观性

动画艺术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动画作为一种直观的影像形式,其产生的初衷就是增加娱乐性。动画的特点是幽默、搞笑,这些都是基于动漫娱乐的需求而产生的。观看动画影片时,人们既可以体验到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刺激,还可以得到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另一个赤瑞特拉的实验是关于记忆存储时长的探索。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比例大概如图2所示:阅读10%,听觉20%,视觉30%,其中听觉和视觉双重感官占到50%左右,但在人们互相交流过程中,却可以记住所说内容总量的70%上下。我们可以从图示中看出,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媒介,让学生听到和看到,再通过对得到的信息进行互相讨论、交流,并且用经过自己组织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所获信息的理解,知识的记忆持久度超出传统模式的教学结果。该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动画艺術应用于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利于知识的传达和获取,同时利于知识的记忆存储。

以图像为载体的动画,具有非常直观的表现形式,同时具有强烈的视听效果,所以这种形式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种直观且易于接受的特点为动画的广泛普及做好了准备,从而也决定了动画艺术对大众具有教育和引导能力。这种艺术类型在文化代际上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具有青年创造和为青少年创作,同时具有青春崇拜的色彩。[2]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适时导入以动画艺术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中学美术课堂的创新性实施。

3.动画艺术表达的发散性

动画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的连续视觉符号。无论是动画中的场景、角色、环境,还是造型、动作、人物服装等要素都是源自创作者的主观想象,从而为观众创作出不会受现实环境所限制的“真实”世界,这也正是动画艺术真正的审美张力所在,而这种审美张力是其发散性的决定因素之一。

动画艺术所特有的审美张力主要体现在人们以惯常的思维观看动画时,动画艺术所表现的内容与现实有着巨大反差所形成的主观意向反映。在动画艺术中出现的动植物、人物以及各种环境等一切内容都是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未曾见过的,表现形式离奇,表达手法多样,创作理念发散,对于观众来说则完全陌生。因而,会对观众造成强有力的吸引力,唤起观众的极大热情和继续观看的兴趣。

二、动画艺术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鉴于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通过动画艺术的辅助功能,多样化授课内容,将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一来,也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融入动画艺术的美术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宽创新能力,发散创造性思维。

1.改善教学趣味性

将动画艺术运用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相对而言可以改善教与学的趣味性,提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美术课程运用动画艺术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想象力可以尽其所能地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另一方面中学生针对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力,就其所要求的内在尺度可以根据运动学、几何学、力学、色彩学、声学等进行计算,然后以最符合审美标准的比例做出美术设计、音响设计等整体构思,从而使针对美术课程感性的想象力和理性的认知达到高度的有机统一。这种动画艺术的趣味性既表现在动画作品的结构、形象设计和影像情境中,同时也体现在作品的整体风格上。比如,由盛特伟、钱家骏和唐澄担任导演拍摄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如图3),其中多数动画形象是源自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作,齐先生笔下的青蛙、蝌蚪、螃蟹等动物形象皆情趣盎然,趣味性不可言喻。

2.发散思维创造性

动画艺术创作的初衷是弥补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客观存在”,尽可能地脱离现实,创造出怪诞的表达对象,从而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观众在对比中感受现实与创作的巨大差异,差异越大好奇感越强,审美欲望也随之增强,吸收相应信息内容的动力也越大,审美欲望就更强,吸收课堂内容知识的驱动力就更大,因而从美术课程的教学中获得的汲取知识的兴奋和快感就更多,创作思维也就相应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散引导,教学结果也就异常成功,从而形成如此正相关的良性循环。例如,本来人们对老鼠的印象比较负面,对家禽鸭子也没有什么好感。但是通过艺术化创作,使得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动画形象赢得了大众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这种反差,使得本来令人完全陌生的艺术形象激起了强烈的审美欲望,唤起了观众的审美兴趣。

缺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能力,是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局限所在。将动画艺术贯穿到美术教学中,可以弥补该缺陷。把动画艺术的动态影像与节奏音响等形式与美术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跳跃式思维、全局意识以及整体观念,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类似于《侧耳倾听》这类侧重于写实类的动画作品(如图4),以充满创意的夸张、变形的漫画形式塑造出来的动画形象,同样也让人感到陌生、新奇。动画艺术的发散性创作能给人带来“情理之中”而又感到“意料之外”的惊喜。因此,將动画艺术融入到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助于革新中学美术的教学模式。

3.教学资源完善性

通常,针对中学美术教学资源和素材的储存都是传统资料的保存方式。中学美术教学资料保存方式目前遇到诸多问题。比如,存放量有限、间接存储费用相对较高,查找不便等。

另外,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化表达的客观存在,往往反映了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仅仅凭借一件或几件艺术作品的展示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创作者的意图,而且一些直观感受比较抽象的美术作品,需要进一步补充大量的介绍材料才能使观赏者理解其传达的含义。通过在美术课堂中对动画艺术的导入,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完善校园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将美术课堂可能用到的资源以动画艺术表达的形式存储起来,学生通过网络即可自行浏览,利于学生的预习、自学、复习和自主学习。通过动画艺术形式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改善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校园的教学资源。

三、动画艺术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中学美术的授课对象来说,动画艺术资源应融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之中,科学技术越发进步的今天,广泛的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动画艺术实现的门槛也越来越低,教师将授课内容与动画艺术有机地结合并通过合理的展示手段呈现出来,辅助课堂教学进行,有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具体地感受对应的具体教学内容。比如,在课堂上以讲解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画于1895年的布面油画《玩牌者》(如图5)时,可以适当引入类似现成的动画短片,例如将《打,打个大西瓜》(如图6,是《打,打个大西瓜》的影片截图)与塞尚的该幅作品结合起来讲解,两部作品的灵感和表达题材都同样取材于生活,动画作品中的某些镜头与塞尚的《玩牌者》的静态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动画影片中的各种天方夜谭的反战场景也超出常人的想象,以此来加深同学们对塞尚作品《玩牌者》的理解和认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认为美术课程对学生的成长不重要,其实“美育”的发展对中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搜集相关素材,充分准备课堂内容,通过和动画艺术的结合,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辅助下将必要的美术教学资料做成相应的讲解课件。对学生的“美育”发展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美术教师应做个“艺术有心人”,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留心,随时收集相关素材并保存下来,为美术课堂教学之需做好准备工作。

2.打破固有模式,倡导发散思维

美术课程是一门基于理性同时侧重感性表达的学科,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不仅陈旧,传授知识的信息量也有限,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拓展。如果将动画艺术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打破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会增大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美术教学可以通过动画艺术的声音和画面的多重结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产生散发式的思维拓展,举一反三。教师要冲破教材的传统束缚,打破教学方式的单调呆板。更要在注重传达教学内容的同时,不墨守成规于教学大纲。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树立全新教材观,扩展讲授空间,注重思维的发散引导。比如,讲解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呐喊》时,该作品是蒙克通过夸张手法,用绘画语言讲述了一个脸部变形,同时呈尖叫状的形象,该作品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夸张手法的运用,动画短片《猫和老鼠》中也会出现“夸张又合理”的画面,比如在2004年版的《猫和老鼠》第五集第6分53秒的时候,小老鼠Jerry用剪刀剪Tom猫爪子的画面,Tom猫的表情夸张,身体扭曲的程度足以表现出其被惊吓到的程度。再配以音乐的渲染,整个画面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同时和《呐喊》相比较,学生不但对该作品的印象深刻,还能举一反三,发散自己的创作思维,此种做法推广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发挥主体地位,引导主动思考

动画艺术创造出陌生化的意象,构成特别的审美形态,而优美的审美形态则会呈现出特殊的审美素质。姚鼐曾对优美做过描述: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沧、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3]

美术教育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相关的美术作品,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作品,从而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教师通过引用或创作动画作品融入教学中,打破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动态的图片、视频或音频等美术教学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从而使讲解内容生动、丰富、形象,进而唤醒学生的主观思维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例如,美术课程《建筑艺术欣赏》,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美术知识的全面拓展,不过教材内容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充分展示相关的美术建筑资料。因此,可以通过搜集的相关动画短片素材在课堂上展示。比如分析福建土楼(如图9)可以利用动画片《大雨海棠》(如图10)中的情景带动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发挥现有动画艺术的资源优势,调动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图9][图10]

当今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应用动画艺术进行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动画艺术的融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通过对动画艺术融入美术课堂的方法实行因材施教,从而健全中学生群体的美术素养和艺术修养。

总结

在当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教学手段并存,动画艺术正以其多彩纷呈的功能,优越的传播效力,良好的应用体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也得到了自发地普及和运用。合理的将动画艺术运用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美术教学进行尝试性革新,这种革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体系,能促进中学美术教学的深刻变革。而良好的变革等于从形式到本质的合理扬弃,以此变革,探索动画艺术与传统中学美术教学手段优化组合的方法,将会发现新的发展规律和途径。诚然,现阶段动画艺术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还未成熟,还需要不同领域工作者的再接再厉,持续进行补充和完善。从长远来看,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动画艺术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category-592.

[2]陆蓉之.我眼中的“动漫美学”[J].艺术:生活,2010,(4):20-22.

[3]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絜非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

责任编辑 蓝光喜

猜你喜欢
动画艺术中学美术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语境下的动画艺术理论浅谈
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中的应用
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
情感丰富的美术教育
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美术研究
浅谈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