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
我的一位朋友,有着很独立的性格,连赚钱的能力都比老公强得多。然而,意外的是她对男性却是一种甚为退缩、害羞、自卑的心理常态,面对在外面屡屡出轨,在家里动辄打她的丈夫,懦弱得似乎毫无办法,除了忍让还是忍让。
这当中原因固然很多,根据我所了解的一些教育与心理学知识,我跟她说:“你童年时期可能有一个封建家长式的专制、强势父亲。可能他还会体罚你。”她惊奇地认可了。而且现在当她的女儿淘气时,就连她自己也常常会压不住怒气而揍她一顿。
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经常带有“封建家长式教育”色彩,有“不打不成器”的说法。然而心理学上的研究却发现,专制权威甚至暴力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通常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同样的专制权威和暴力倾向,要么就是懦弱自卑抬不起头来。当然也可能兼而有之——对强者是懦弱自卑,对家庭中的弱者则以专制暴力以作情绪发泄及获得自尊补偿(最普遍的是打孩子)。
模仿大人,习得暴力
怎么证明暴力行为也同样会被孩子模仿习得呢?如社会学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研究者让小孩子在房间里玩有趣的组合玩具。房间里另一角落还有一个锤子和一个充气娃娃,以及一个成年人。在孩子玩过玩具之后,成年人站起身,对充气娃娃进行了持续的攻击。她用锤子重重地砸它,踢它,把它扔来扔去。
目睹了这一切以后,小孩子被带到另一个房间,里面有许多可爱的玩具。但很快,实验者打断了小孩子,说必须“把它们留给别的小朋友”。受到挫折的小孩子又被带到另一房间,里面有一些玩具,包括充气娃娃和锤子。
如果小孩子之前没有看到成人的攻击性行为示范,这时候他们很少会表现出攻击性的言语和行动。虽然有挫折感,但他们仍然很平静地玩着。然而那些之前观察到成年人攻击行为的小孩子,这时则会拿起锤子来击打玩具娃娃,其概率比没看过的小孩子高出许多倍。
遭体罚,易攻击他人
观察到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的确会学到攻击,这便是为何教育学者一直呼吁要让孩子远离暴力影视及暴力电子游戏。同理,在家中受到父母体罚的孩子,也往往容易攻击他人。
美国的研究者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让273名印地安那州和田纳西州幼稚园儿童的父母填写一份对自己孩子所使用过的体罚类型的自我报告表。调查结果是:6%的父母不使用体罚;68%的父母打过孩子的屁股;剩下26%的父母则对孩子实施过较为严重的体罚,对孩子拳脚相加,甚至用其它器具毒打。
在家长们递交了这份体罚报告后大约六个月,研究者观察了这些孩子在学校里与同伴间的交往情况,并记录下他们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例如,在某些场合下他们受到欺侮或变得生气而打了另一个儿童。最后,把这些数据统合成为一份每小时攻击性行为的分数记录图表。通过图表可见,孩子遭受到的体罚越严重,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就越频繁。
暴力童年,影响一生
从小就受体罚的孩子长大后又会怎样呢?另一份针对6002个美国家庭的研究项目发现,大约有50%的研究对象在少年时期曾受到过体罚(58%的男孩和44%的女孩)。那些曾受过体罚的孩子,在后来更可能经历各种问题:抑郁、自杀、酗酒、虐待儿童和(男人)殴打妻子等。研究者得出结论,“终止打屁股和其他各种体罚,从根本上预防虐待儿童和配偶、抑郁、自杀和酗酒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西方在家庭启蒙教育方面的研究发展与普及都比较迅速。现在,在美国对孩子体罚是犯法的,一经发现,体罚孩子的父/母会被限令跟孩子隔离(和孩子见面时需社工陪同。假如父母双方都体罚孩子,则孩子会被政府领走安排代养)。该父/母需接受长时间的相关教育培训乃至心理评估,直至专业评估确定其已彻底改过,才允许再次和孩子住一起。
以身作则,克己戒躁
与封建家长式的体罚或随意即兴的惩罚相反,更有效的教育培养方式是在日常行为中以身作则。
切记,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我们日常中的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个性、多种特质以及人生观念的形成。在这个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孩子如同一架摄像机,会将他(她)的所见所闻,丝毫不漏地摄于脑中,作为自我塑造的蓝本。前文提到的我的那位朋友,她发现女儿有随口说谎的习惯,好好同她谈过很多次,但好像没有长期效果,一旦大人揭穿了她会马上改口说:“噢,不是,我搞忘了。”
在与我的谈话中,她才想起和孩子长期住一起的奶奶就有说谎的习惯,“比如告诉我女儿不要同她奶奶不喜欢的孩子来往,如果叫上门来,就直接说谎把别人家的孩子支走;如果我女儿在外面捡到了一元钱之类的,叫我女儿不要声张;如果我女儿把家里吃的拿出去分给小朋友,她奶奶会骂她,下次小朋友再要时奶奶会叫她说家里没有了.....”
平等相待,不用强权
在生活上的各种细节中,还要冷静、理性地给予孩子尊重、平等的对待。学者们认为,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且能让孩子身心各方面都能稳定、健康地发展;与此同时,对他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也會从此在孩子的心中潜移默化。
面对孩子的问题,出色的家长们会耐心地询问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与看法。当问题涉及到他人的时候,会启发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针对孩子做出让人讨厌的行为,出色的家长们不会简单粗暴地命令“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更不会动辄喝骂乃至体罚。他们应该有更稳定的情绪,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时,会讲明白道理在哪里。他们还喜欢跟孩子先议定“奖罚规则”,而非随性随意地滥用“家长强权”。
奖惩规则,适当运用
适当奖惩能从小培养孩子对理性与规则制度的尊重(虽然家长经常拥有仲裁权威,但家长同样尊重理性与规则)。反之,纯粹的家长强权导致的,只是孩子对单纯强权的屈从,以及将来对强权的崇拜,与对理性与规则法度的轻视。
哪怕在不得不用上“奖罚规则”来惩罚淘气捣蛋的孩子时,出色的家长们仍不会忘了让孩子了解,他们只是针对孩子的这个违规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之所以这样,一则,以免孩子以为爸爸妈妈已经不爱自己了;爱的失落会造成孩子内在更多的潜在问题。二则,界定孩子本身与其行为之间的区别,对其人格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