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含芳与旅顺口文物保护

2017-03-14 21:14
大连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刻石旅顺黄龙

刘 一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刘含芳与旅顺口文物保护

刘 一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刘含芳任北洋旅顺营务处工程局会办和山东登莱青兵备道驻防旅顺口办理海防期间,先后主持旅顺口天后宫重修工程,为明将黄龙等合葬、立碑、建祠,为鸿胪井刻石建石亭保护。刘含芳对文物的重视,与其文武兼备,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他深谙中华传统文化。刘含芳保护、抢救旅顺口历史文物的义举,诠释了其殷殷赤子之情、拳拳报国之心,其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令人敬佩!

刘含芳;旅顺口;文物保护

说到古代旅顺口文物保护,当首推清末著名将领刘含芳。

刘含芳,字芗林,安徽贵池人。《清史稿》有传,记载其于清同治初年随李鸿章东征,攻打苏州时,司运粮械。后随李鸿章镇压捻军,积功至道员。李鸿章督直隶,“命含芳治军械天津。得西洋利器,省览机括,久之悉通其意。鸿章方拓北洋军备,于西沽建武库,广收博储,以肄将士,扩充机器、制造两局,募工仿构,创设电气水雷学堂,编立水雷营,皆以含芳董其役。”

刘含芳自清光绪七年(1881年)奉李鸿章之命筹办旅顺口、威海鱼雷营、水雷营,修建水雷土船坞等。清光绪八年(1882年),刘含芳由北洋旅顺营务处工程局总办袁保龄提名任会办。任内锐意经营军港工程。建港时,他履勘沿海,扦试坞基,积极辅佐总办袁保龄设屯防营、筑炮台、建库厂,开办水雷、鱼雷学堂和医院,终于把旅顺口建成了北洋海军重镇。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九月,袁保龄患重病,李鸿章命其主持旅顺营务处工程局。是年,法商德威尼承包旅顺港坞工程,李鸿章命其协同直隶按察使周馥代表中方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旅顺港坞工程告竣工。李鸿章遴派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直隶按察使周馥,津海关道刘汝翼等前往验收,刘含芳负责将洋文工程清单译成汉文,并与上述官员一同逐项验查,向李鸿章写了验收报告。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二月,清廷议授他任甘肃安肃道,经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暂留旅顺办理海防,没有赴任。1892年5月,调补山东登莱青兵备道,监督东海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一月到任。至此,他在旅顺共驻11年,在海防工程建设中,功绩显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冬,刘含芳奉命从山东渡海接收旅顺,刘含芳在旅顺口期间,对于文物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一,主持旅顺口天后宫重修工程。

旅顺口旧有天妃庙。相传五代时福建莆田人林愿第六女林默,卒后曾屡应于海上。元世祖封天妃神号,清康熙时又加封为天后。元、明时天妃庙、天妃宫和清康熙后的天后宫遍及各通海之地。

旅顺口天妃庙建于白玉山东南麓海边。旅顺博物馆藏有明永乐六年(1408年)“重修天妃庙记”碑,记述了明初旅顺口天妃庙重修过程。

碑为花岗岩质,碑额及身部分残缺,失座。碑额为双钩体篆书阴刻2行6字,碑文为阴刻楷书17行,满行30字。录文如下:

碑阳 碑额刻:重修天妃庙记

西淮程樗撰 于越白圭篆额 番易何谦书

□□□□□□□依者人也。神而依人,则足以显其灵而扬其威;人之所以□□□□□□而事神,则足以赖其休而蒙其福。夫以神之与人,初未尝不□依□相□也。使其相须而不相依,抑何足有以显其灵而赖其福哉!此神之不可以无人,而人之不可以无神者,然也。金州之旅顺口,旧有天妃圣母灵祠,岁久倾塌,不堪瞻仰。永乐丙戍春三月,推诚宣力武臣保定侯以巡边谒庙。睹其事,召其郡之耆旧谓曰“天妃圣母,海道勒封之灵神也,克庇于人,食民之祭,往昔然矣。今之渡鲸波而历海道者,莫敢不致祭敬于祠下,咸蒙其祐。兹欲重新创造,汝辈其效勤焉!”众曰:“诺”。于是各拼帑输金,鸠工抡材,兴工于永乐丙戍之二月二十六日,毕工于永乐丁亥之八月十五日。殿堂门庑,黝垩丹雘,妆塑庙貌,焕然一新。岂意久稽奠享,致形梦寐,有不可为言者乎!于是遣官进礼于祠下,而立石焉。嗟夫!世谓神依人而灵,人依神而立,是抑盖有由者矣!于此见吾侯之心诚感孚,而神之所以孚祐吾侯者,有不可为言者欤。于是乎书。

永乐六年岁次戊子夏四月吉日

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保定侯孟善立石

碑阴 碑额刻:福户

助福 辽东都指挥徐刚

立石 定辽前卫千户段诚

提调 百户闫安

□□致仕千户 郝方 □□悳安

镌石匠 邬福海 刘旺

木 匠 张福 泥水匠 赵牌

塑 匠 祁福名 邓智

画 匠 夏叔良 杨春 胡善 王智

碑文中“永乐丙戍春三月,推诚宣力武臣保定侯以巡边谒庙”之“永乐丙戍春三月”,为“永乐乙酉春三月”之误[1]168-169。

“重修天妃庙记”碑记载了天妃庙的重建过程,同时也揭示了重修原因和背景,以及天妃庙在当时海运中的重要地位。

旅顺口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明朝初年,旅顺口成为明廷控制辽东地区的重要基地和物资集散地。由于辽东民贫土瘠,所需粮饷仍然依赖海运,全国各地通往旅顺口的海上运输线非常繁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海运比陆运危险得多,保佑海运平安的海神天妃成为船工们虔诚崇拜的对象,凡海运平安抵达旅顺口者,都要先至旅顺天妃庙祭拜,以感谢其海上护佑之德,正如碑文中所提到的“今之渡鲸波而历海道者,莫敢不致祭,敬于祠下,咸蒙其祐。”故而孟善重修倡议一出,立即得到众人的响应,大家纷纷捐币输金,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妆塑庙貌,焕然一新”。

据碑文,此次重修天妃庙的倡导者是保定侯孟善,而孟善是当时镇守辽东的最高长官。孟善在明永乐元年至七年(1403年~1409年)一直镇守辽东,正是在此期间他主持重修了天妃庙。另外,碑阴还记载了参与重修的主要官员,如辽东都指挥徐刚、定辽前卫千户段诚、百户闫安及致仕千户郝方等。辽东都指挥徐刚见于《辽东志》,其为金州人,是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望海埚大捷的重要功臣。驻守辽东的主要官员都参与了天妃庙的重修工程,足以说明对旅顺口天妃庙的重视程度。由于旅顺口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海运交通重镇地位,保佑海运的旅顺口天妃庙自然成为官府致祭的官庙。正如碑文中所说“于是遣官进礼于祠下,而立石焉。”

旅顺口天妃庙应建于元朝。明永乐三年(1405年)孟善“巡边谒庙”,已是“岁久倾塌,不堪瞻仰”。元末至明初不过40年左右,此时已倾塌,可见庙当建在元朝无疑,是东北地区最早的一座天妃庙。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旅顺口天妃庙重修后,即成为当地官员、士兵、船工、商人、渔民等虔诚祭拜的场所,香火一直兴盛不衰。

始建于元末的旅顺口天妃庙,历经明永乐五年(1407年)重修之后,至清代改名为天后宫,其影响更加广泛。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经登莱青兵备道刘含芳重修整理,庙貌焕然一新,“如来、菩萨诸佛殿参错掩映,官民祈祷灵应如响,香火由是鼎盛。每水师巡海帅舰则奉天后以行,及入口停泊始复安其位。盖国家公设之神堂,非乡里私造之荒祠也”。可见不但渔民、商人等民间祭祀,连北洋水师出海和归航,也是“奉天后以行”。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修天后宫序”碑不但记载了上述史实,而且还记载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强租旅顺口、大连湾之后,欲毁旅顺天后宫,住持僧心一“誓欲与庙同煨烬”。拼死抵抗,迫使俄国拨款,易地重建的义举。兹录“创修天后宫序”碑文如下:

创修天后宫序

劫数之来,惟神能历之而不坏,惟人能挽之以复安。旅顺白玉山之东南隅,旧有天后宫一所。于光绪十二年,登莱青兵备道刘含芳重修整理。期间如来、菩萨诸佛殿参错掩映,官民祈祷灵应如响,香火由是鼎盛。每水师巡海,帅舰则奉天后以行,及入口停泊始复安其位。盖国家公设之神堂,非乡里私造之荒祠也。光绪廿四年俄人租借兹土,欲毁此寺,以适其用。斯时也,辽东且欲占而据之,何有于一寺?官长且将轻而侮之,何有于一僧?乃住持禅师,法名心一,江南寿州人也,拼命阻留,舍生□抗拒,甚至四围积薪,誓欲与庙同煨烬。俄员感其真诚,易强横为和敬,爱命通译再四慰藉,后赐□白银万圆有余,以为易地□重修之助。神师不获□也,乃勉强从之。所尢难者,时遭慌乱,烽火频警,一椽茅茨尚非易措,矧栖神之所尢非可简略从事者。禅师乃夙夜经营,无时或怠,于光绪廿五年即购基址于教场沟,□庀徙度材,鸠工建造,需用不足,复募化于善人君子,以补其缺,由是天后之宫乃焕然一新。呜呼!衰不复振,毁不复成,理之常也。兹则金碧辉煌,而衰者以振;楼殿耸峙,而毁者以成。以视白玉山昔年之□□,天后宫有其过之无不及焉。通计如来佛殿三间,左右僧寮各三间,东西客舍亦各三间。中间高建层楼,奉祀天后,其下左右看台各三间,其南戏楼三间,左右锺鼓楼各一间,盖借以为祝嘏酬神之用,非仅欲以壮观瞻也。夫庙宇之毁,人每疑神之无灵,庙宇之成,人又疑神之有灵,而吾以为不然。庙宇之毁,庙宇之劫数也,于神何损?庙宇之成,成于挽回劫数者积诚以感之也。人能如禅师之积诚以感,则天下无不灵之神,况天后尤灵应素著者乎?工竣之后,兵端数起,今值平定,韩道观、郭殿春二公为此特来求序,因不揣固陋,谨略述其末,以俾禅师与斯庙永垂不朽。

侯选直隶州训导 乔德秀 沐手拜撰刘洪龄 沐手敬书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五日主持僧心一敬立

由“创修天后宫序”碑,可知刘含芳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主持重修旅顺口天后宫,使庙貌焕然一新,成为当地渔民、船工、商人和北洋水师官兵等虔诚祭拜的场所。

其二,为明将黄龙等合葬、立碑、建祠。

黄龙,江西南丰人,长得高大雄伟,又行侠仗义,武勇多智。青年时,与人结伴投军,在袁崇焕麾下充任小校。明天启七年(1627年)黄龙在锦州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升任参将。明崇祯三年(1630年)在收复滦州之战中,黄龙身冒矢石,军功第一,升为副总兵。就任皮岛总兵官。

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月,都司耿仲裕率部叛乱,借索饷为名,包围总兵衙门,将总兵黄龙押至演武场进行殴打施虐,断其股,伤其耳鼻,黄龙不为所屈,得众将相救,幸免于难。不久,黄龙平息了这场兵变,捕杀耿仲裕等罪魁祸首。

为确保旅顺口诸岛和宁锦、天津之间的海上交通,黄龙移驻旅顺口,整顿军队,加强防守。叛军把黄龙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竟拘捕黄龙老母和妻儿为人质,胁迫黄龙就范。黄龙不为所动。叛军竟残忍地杀害了黄龙老母和妻儿。明崇祯六年(1633年)二月,孔有德、耿仲明被明军打败,携带家眷,率部万余人,分乘数百只战船,离开山东,渡海北上,去投降后金。黄龙探得消息后,知其必路过旅顺,便严阵以待,遣水师于海上截击叛军,大获全胜,生擒叛党首领16人,杀敌1000余人,夺回被叛军掳掠的妇女无数。捷报送到北京,崇祯皇帝大喜,下令嘉奖,并复黄龙总兵官职。孔有德、耿仲明被黄龙打败后,改道走鸭绿江,投降后金。黄龙得到消息后,尽发旅顺水师,去鸭绿江攻打叛军。这时,叛军已和皇太极取得联系,得到后金的支援和保护。明军见后金势众力强,两军相持于鸭绿江。七月,孔有德、耿仲明为报黄龙之仇,侦知旅顺兵力空虚,向皇太极献计,攻打旅顺。皇太极派贝勒岳托、德格类率领八旗铁骑,以孔有德、耿仲明为先锋,攻打旅顺,黄龙率部迎战,因主力赴鸭绿江未归,寡不敌众,屡战屡败。黄龙见大势已去,便对部将谭应华说:“旅顺即将失守,敌众我寡,今夕城必破,汝速持吾印送往登州,如遇阻不能达,即将投诸海中,可也”。他亲自护送谭应华杀出重围乘船而去。率部将李惟鸾、项祚临、樊化龙、张大禄、尚可义等拼死杀敌。最后,弹尽援绝,黄龙拔剑自刎,赴义而死。同死者,有部将李惟鸾、项祚临、樊化龙、张大禄、尚可义等5人。消息传到北京,崇祯皇帝为表彰黄龙的英雄业绩,赠黄龙为左都督,赐祭葬。

清朝乾隆皇帝为了巩固和加强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大力提倡忠君爱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赐谥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后金军攻取旅顺时战殁于黄金山麓的明朝故将黄龙及其部将,并为之建墓于旅顺黄金山麓。黄龙战死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七月,是时旅顺城已陷后金军之手,明兵仓促中收集尸体,仅留下几处坟包而已。由于年久祠湮,清光绪八年(1882年)登莱青兵备道刘含芳驻旅顺口办理海防时,寻找故迹而不见踪影。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含芳在金州绅士乔有年指引下找到黄龙等墓,发现已是倾圮不堪,遂“将古墓数冢合筑一大冢,外围一墙,刻石志之”[1]59。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刘含芳捐廉于三官庙西建显忠祠,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再立显忠祠碑记:

显忠祠碑记

前明崇祯六年癸酉七月十四日,我朝以兵取旅顺。明故岛帅黄公龙,部将李公惟鸾、尚公可义、项公祚临、张公大禄、樊公化龙均战殁于旅顺黄金山麓。乾隆四十一年,特诏予谥黄公忠烈、李公烈愍,建祠旅顺,尚、项、张、樊诸公咸附祀焉。旌其祠曰显忠。光绪八年壬午,含芳奉钦差大臣、督办北洋海军、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委驻旅顺办理海防,寻其故迹而岁久祠湮。丁亥年春,金州绅士、知县乔君有年指寻诸君墓所,因合同人封土勒碑。每岁清明日以牲牢祭于墓道,而祠宇缺然。戊子仲夏含芳捐廉于三官庙西建祠一楹。每岁七月十四日,同人虔备牲牢为之祠祭,以彰忠荩而永皇仁。是为记。

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仲夏月榖旦

钦命二品衔调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军功随带加二级纪录二次贵池刘含芳敬识。桐城张诒书丹。

据显忠祠碑记,可知刘含芳所指故迹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其参与为黄龙修墓立碑之遗迹。碑文如下:

樊公讳化龙

尚公讳可义

明故 左都督黄忠烈公讳龙 之墓

李烈愍公讳惟鸾

张公讳大禄

项公讳祚临

二品衔直隶按察使司按察使建德 周馥

头品顶戴四川提督二等轻车都尉世袭格洪额巴图鲁蓬莱 宋庆

头品顶戴北洋海军提督西林巴图鲁庐江 丁汝昌

二品衔署理直隶海军兼管海防备道贵池 刘含芳

皇清光绪十五年正月丙寅朔修建

刘含芳等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立碑,在俄国租借旅顺口、大连湾期间已被损毁,俄军将碑的残块砌在黄金山下的一处隧道中。21世纪初残碑被发现,现藏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

刘含芳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捐廉所建显忠祠,在俄、日侵占旅顺修军港、建兵营时被拆除;1918年日本殖民当局发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刘含芳所立显忠祠碑记,后被移至关东厅博物馆(今旅顺博物馆)。

刘含芳将黄龙等墓合筑一大冢之后,又历经100多年,已是残破不堪,埋没在荒草荆棘之中。幸喜20世纪末被再次发现,引起人们的关注,并由当地文物主管部门修整,得以有效保护。1994年9月,中共大连市委、市政府公布黄龙墓为大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其三,为鸿胪井刻石建石亭保护。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冬,《中日辽南条约》签订后,刘含芳奉命从山东渡海接收旅顺,见到自己督建的海防工程尽遭摧毁,痛哭失声,眼病加重。接收旅顺后,他在巡视中发现唐代刻石,其上刻有“勑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䜣,井两口,永为纪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遂认定这刻石即是两《唐书》所记述的崔䜣出使渤海的实物见证,引起他的高度重视。为保护这珍贵的刻石,他建石亭将刻石保护起来,并在刻石左侧添刻“此石在金州旅顺海口黄金山阴,其大如驼。唐开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绪乙未年冬,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贵池刘含芳作石亭覆之并记”。

鸿胪井刻石自明代《辽东志》记载后,影响日增,后世路经和莅任官员多亲临此地观赏,有的官员还在刻石上题记。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再次占领旅顺口、大连。由于鸿胪井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引起了日本殖民当局的“关注”。据日本防卫研究所图书馆藏《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役战利品寄赠文件》披露,1905年7月,日本著名史学家内藤湖南受日本海军省的委托,专程来旅顺口实地调查鸿胪井刻石,确认其史料价值。这成为日后日本海军省将刻石盗往日本的契机。1906年,内藤湖南再次来到东北。经过调查、考证,明确了鸿胪井刻石和石亭的史料价值,海军省随即将鸿胪井刻石和石亭盗往日本,献给皇宫。把鸿胪井刻石和石亭“作为战利品献给皇室的”是日本海军大臣斋藤实。据《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役战利品寄赠文件》附《唐碑亭记》记载:斋藤实以书面形式向侍从武官长报告:“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役战利品最近向宫城内提出关于唐碑亭之事如别纸,已经查核完了,请参考。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役,我军占领旅顺,后在此地设镇守府管辖防备,乃将此唐碑亭搬移到东京,今放置宫城内。谨此布达。明治四十一年四月 海军大臣、男爵斋藤实”。斋藤实在报告书上签名、画押[2]。可以说斋藤实是盗掠鸿胪井刻石和石亭的主谋。具体执行盗掠鸿胪井刻石和石亭的无疑是日本海军旅顺镇守府。

1911年,已离任的日本海军旅顺镇守府司令长官富冈定恭在原刻石处另立一碑,碑阳为“鸿胪井之遗迹”;碑阴为“唐开元二年,鸿胪卿崔忻奉朝命使北靺鞨。过途旅顺,凿井两口,以为记验。唐开元二年距今实一千三百馀年。余莅任此地,亲考崔公事迹,恐湮灭其遗迹,树石刻字,以传后世尔云。大日本明治四十四年十二月 海军中将从三位勋一等功四级男爵富冈定恭志”。通过斋藤实的报告,可知鸿胪井刻石和石亭在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四月三十日前已被盗掠日本,而富冈定恭的日本海军旅顺镇守府司令长官任期是“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八月二十八日到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十二月一日”。1911年12月,距富冈定恭离任已有一年,故碑上未署“日本海军旅顺镇守府司令长官”职务。鸿胪井刻石被盗往日本,发生在富冈定恭就任之前,故盗运者另有其人。

自刻石被盗往日本后,世人极少见到,对刻石的大小、其他题刻的内容等,一直处于一种朦胧状态。直到1968年日本人渡边谅发表了《鸿胪井考》[3]一文,才使人们对上述问题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渡边谅于1967年5月12日在东京日本皇宫内亲睹了鸿胪井刻石,并进行了详细考察,故所记述的情况是可靠的。

据渡边谅所述,刻石为一巨大天然石,褐色中夹有浅红色,和旅顺一带的地质相一致。刻石立于水平的地面上,正面宽300厘米、厚200厘米,从地表算起,高180厘米(因一部分埋在地表下,故推测要比这个高度还高)。刻石呈椭圆锥形,正面有纵120厘米、宽130厘米的不规则且比较开阔的劈开面,其上角距刻石顶部30厘米处有崔䜣题记,刻在纵35厘米、横14厘米的面积之内。除崔䜣题刻外,还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查应兆题刻、明万历(1573年~1620年)题刻、清乾隆四年(1739年)额洛图题刻、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耆英题刻、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刘含芳题刻。这5处题刻分别位于刻石的正面和背面各处。

据渡边谅所述:刘含芳所建石亭,“除顶盖外,用料全部是花岗岩石。柱心的间距为260厘米,四阿式,四角柱形,宽30厘米,柱上部嵌接断面为长方形的桁和梁,组成井形桁,用铁材加固,桁和梁端处理成跳斗栱,桁和梁的下缘距地表230厘米。在井形桁上覆盖有举折平缓的方形亭顶,椽子向上聚集在一起,在其上置一个钵形覆盆,在覆盆上再戴一个大石宝珠。亭顶的重量显得很重,中心立有八角柱,让刻石自身负荷亭顶重量”。“亭顶苫盖石棉瓦,其上抹有灰泥或水泥加固”。“正面的桁上刻有楷书‘唐碑亭’三个字,管理当局把刻石与整个石亭合在一起,叫‘唐碑亭’。在一角柱上刻有‘奉天金州王春荣监造’”。“石亭外观颇有沉重感,不能说巨大,但给人以雄浑感,石亭对刻石来说是恰到好处的建筑”。

据《旅顺镇守府搜集唐碑亭调查考证报告》所附《唐碑略图》,石亭柱上刻有:“副将卫尽先、游击广东香山霍良顺、守备卫信先、千总奉天王春荣,丙申八月榖旦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贵池刘含芳建”。渡边谅记述的在一角柱上刻有“‘奉天金州王春荣监造’”,肯定有误,一个小小的千总,岂敢成为上司所建石亭的监造者,应以《唐碑略图》记述为准。

据此,可知“唐碑亭”建于清光绪丙申(1896年)八月,亦即刘含芳在鸿胪井刻石添刻的次年。

鸿胪井刻石虽然只有短短29字,但却是唐王朝对渤海政权有效行使统治的实物见证。崔䜣出使册封粟末靺鞨人首领大祚荣建立的震国,就是后来的渤海。刻石上的靺羯即靺鞨,也就是渤海。渤海的历史悠久,是最早见于文献的我国东北民族。先秦称肃慎,汉魏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旧唐书·渤海传》载:“睿宗先天二年,遣郎将崔诉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新唐书·渤海传》谓:“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大祚荣曾在武则天圣历年间自立为震国王。唐中宗时曾遣侍御使张行岌前去招慰,大祚荣即“遣子入侍”,与唐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鸿胪井刻石证明《旧唐书·渤海传》中的崔䜣,就是刻石上的崔忻。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敕命册封藩服为鸿胪卿的职掌之一,因此崔忻前往震国(渤海)时是领衔郎将摄鸿胪卿职。鸿胪井刻石印证了这段史实。

正因为鸿胪井刻石是唐王朝有效管理中国东北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意义,才引起了日本统治者和御用文人的觊觎。日本统治者为了制造中国东北是无主土地,不惜使用鼠窃狗偷的伎俩盗走鸿胪井刻石,其险恶用心与其后来制造的伪满洲国同出一辙,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刘含芳为保护鸿胪井刻石建造石亭的义举,必将永久彰显世间。

以上3例只是碑文所载。由此可见刘含芳在旅顺口期间对文物十分重视,做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工作。刘含芳对文物的重视,也与其文武兼备,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他不但深谙中华传统文化,而且精通法文。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旅顺大石船坞及船澳厂库各工告竣,李鸿章遴派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直隶按察使周馥、津海关道刘汝翼共同前往验收之时,法商德威尼自觅监工洋人吉礼丰开具的洋文做工清单,即由刘含芳译成中文,其法文水平可谓精通。刘含芳保护祖国文物的殷殷赤子之情、拳拳报国之心令人敬佩!

[1]孙宝田.旅大文献征存[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

[2]姚义田,译.酒寄雅志.关于“唐碑亭”即鸿胪井碑的几个问题[J].朝鲜文化研究,1999(6)//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01(1):108-120.

[3]渡边谅.鸿胪井考[J].姚义田,译.东洋学报,1968(1)//辽海文物学刊,1991(1):149-155.

Abstract:When Liu Han-fang took charge of Beiyang Lvshun Administration Offi ce as an offi cial to rectify the armed force of Shandong Deng-lai-qing to perform garrison duty, he respectively commanded to rebuild Lv-shun-kou Tianhou Palace to set memorial for Huang-long, a general of Ming Dynasty, and to protect the Hong-lu Well Stele.That Liu Han-fang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e relics has much to do with his advantages in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affairs, because he was familiar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His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relics in Lu-shun greatly demonstrated his patriotism that inspired Chinese people.

Key words:Liu Han-fang; Lv-shun-kou; culture relics protection

Liu Han-fang 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 Lv-shun-kou

LIU Yi
(School of Marxism,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

K25献标识码:A

1008-2395(2017)04-0034-06

2017-02-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ks023)

刘一(1981-),男,历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海洋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刻石旅顺黄龙
等价转化
特约撰稿专家 黄龙光 编审
黄龙河川道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黄龙核桃
旅顺道院暨世界红卐字会旅顺分会地址奠定记碑
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隧道消防系统设计
重建祖屋之刻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