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学术期刊组稿方式选择及其对策探析
——兼论名家约稿与会议组稿方式的比较

2017-03-14 18:03王政武
关键词:社科类约稿学术会议

王政武

(《改革与战略》杂志社,广西南宁 530022)

社科类学术期刊组稿方式选择及其对策探析
——兼论名家约稿与会议组稿方式的比较

王政武

(《改革与战略》杂志社,广西南宁 530022)

相比名家约稿,会议组稿对于社科类学术期刊更具主导性和可借鉴性。举办学术会议组稿成本偏高、与专家学者交流有效性不足、与参会专家学者后期关系维护偏弱、专家主导型学术会议模式抑制青年学者发展等是社科类学术期刊会议组稿主要困境。社科类学术期刊会议组稿方式可从以下方面探索改进:探索用稿需求导向型、稿件形式灵活型、稿件控制主导型的融合会议组稿模式;把握稿件主题与期刊定位契合、重点稿件与潜力稿件兼顾的会议组稿原则;完善学术期刊会议组稿网络体系;建立参会作者互动交流长效机制和青年作者帮扶机制;推进期刊编辑向学者型转化。

会议组稿;名家约稿;社科类学术期刊

组稿是学术期刊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是提高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塑造学术期刊品牌的具体方式。在当前学术生态、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审机制备受社会诟病背景下,众多学术期刊面临优质稿源匮乏、期刊质量提升难度大等共性困境,陷入优质稿源稀缺—期刊质量提升难—优质稿源更稀缺—期刊发展更乏力的恶性循环。创新组稿方式、提高稿件质量和学术期刊发展竞争力成为包括社科类学术期刊在内众多学术期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社科类学术期刊为例,基于名家约稿和会议组稿方式的比较,提出社科类学术期刊会议组稿方式原则和改进思路,以期为学术期刊组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会议组稿:社科类学术期刊更具主导权的组稿方式

学术期刊组稿一般包括个别约稿、群体集稿和社会征稿(自由来稿)三种方式[1]。个别约稿和群体集稿具有较强目的性和主动性,属于主动型组稿,而社会征稿则属于相对被动型组稿。就大部分社科类学术期刊组稿实践而言,上述三种组稿方式被兼顾运用,不同期刊对不同组稿方式的运用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个体约稿是期刊编辑结合期刊栏目设置、用稿导向、社会研究热点等实际需求约请该领域学术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家学者(本文暂以名家代称)撰写稿件。知名度高、学术资源丰富、资金保障充足的学术期刊(即所谓“名刊”)向名家约稿成功率较高;相反,影响力不高、期刊质量偏低、资金保障不足的地方性学术期刊往往很难征集到名家稿件。无论是名刊还是普通期刊的名家约稿,均对名家稿件主题、署名方式、交稿时间等无主导权。名家特约稿件一般作为期刊重点内容,是学术期刊当期“重点文章”或“形象文章”。社会征稿稿件特征是数量大、质量偏低,面对此类稿件,期刊编辑一般需费较多精力和时间选稿、审稿,指导稿件修改,审稿周期较长且最终录用比例较低,被期刊重点使用者较少,期刊编辑对此类文章刊期安排和文章篇幅具有较大主导权。一般而言,名家学术影响力大且掌握相关领域话语权,其文章关注度和转引率高,因此备受学术期刊欢迎。但由于名家身兼多职、承担多项课题,频于应对各种事务,学术期刊向名家约稿也会出现以下情况。(1)由他人代笔而非名家真实成果。特别是在当前学术生态异化背景下,一些缺乏严谨学术态度的专家学者并不亲自撰稿,而是由其博士研究生乃至硕士研究生代笔,完稿后署其名或与学生共同署名。(2)一稿多用或一稿多投[2]。此类情况主要表现为,名家简单修改原有成果后提交给约稿编辑,难免出现一稿多用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对学术期刊和作者不利。(3)名家提交稿件主题与学术期刊预期不符,或某些观点有失偏颇。上述三种情况均偏离约稿初衷,但因顾及与名家关系和约稿可持续性,往往又不得不刊发此类有悖约稿初衷的文章,从而陷入两难处境。需注意一般普通学术期刊名家约稿除受困于上述三个问题外,还存在现实问题,即普通学术期刊名家约稿难度远高于名刊,甚至由于职称评定机制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限制,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作者和博士研究生不同程度“排斥”普通学术期刊,或用水平偏低文章投稿。而且,普通学术期刊名家约稿还存在诸如资金、人力不足等问题。

会议组稿主要指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或主管主办部门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参与学术会议征集稿件的组稿方式[3]。会议组稿属于个别约稿和群体集稿范畴。(1)主办学术会议的会议组稿。通过此会议组稿方式,学术期刊具有更大主动权。首先,会议中心议题、研讨选题一般由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设定(或参与制定),更能体现和满足学术期刊稿件需求。其次,学术期刊可提前掌握稿件作者、数量、质量等信息,选中稿件后再向作者发出邀请,避免约稿主题或质量不符合要求,此约稿方式成功率较高。再次,组织筹备会议过程即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交流过程,在此过程中双方互动交流有利于增进感情、提高信任度,为建立相互间稳固友好合作关系奠定基础[4-5]。(2)参与学术会议的会议组稿。通过此会议组稿方式,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灵活性,主要根据学术期刊栏目设置、期刊编辑兴趣与时间安排等决定。弊端在于学术期刊主导性不强,对稿件作者、数量、质量等信息了解时间滞后,通过会议现场征集到满意稿件可能性较小,但可起到宣传作用,以便与相关专家学者建立联系从而开展后期约稿。

鉴于名家约稿与会议组稿特点,会议组稿方式特别是举办学术会议的组稿方式较名家约稿具有更多优势,值得各类学术期刊探索尝试。

二、社科类学术期刊会议组稿困境及原因审视

(一)举办学术会议组稿高成本约束

办刊经费不足是大部分社科类学术期刊共性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期刊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普通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一些学术期刊办刊经费需自筹,也是当前部分学术期刊版面费问题突出和稿件质量难以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在此情况下,普通学术期刊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组稿的资金压力不言而喻。举办学术会议往往涉及场地费、资料费、就餐费以及部分特邀专家交通费和报酬,这些均将转化为组稿成本,大部分学术期刊难以自行承担。另一问题是,会前难以预知会议稿件数量和质量。一些学术期刊举办学术研讨会征集稿件数量虽可观,但作者层次和稿件质量偏低,而其中符合要求稿件又很可能已被其他学术期刊“拦截”。

(二)缺乏与专家学者的深度有效交流

组稿过程是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沟通交流并获认可的过程,既包括对学术期刊定位、特色和质量的认可,又包括对期刊编辑与作者交流成效的认可。要求期刊编辑具备较强表达与交流能力、较高学术素养,能够与作者展开充分深入交流,以思想认同、学术认同实现作者对期刊的认同和支持。现实问题是,不论学术期刊举办的学术会议,还是期刊编辑参加的其他学术会议,一些期刊编辑在会议期间与专家学者交流主动性与深度不足,主要停留在简单介绍交流目的、期刊宣传、组稿要求与标准等方面,很少能就具体学术观点特别是拟约稿专家学者研究领域内某些学术观点开展思想性和创新性探讨,通过学术思想交锋获得认同,实现约稿目的。事实证明,知名度越高、影响越大的专家学者,其发表文章受期刊层次、影响力等限制越小,选择投稿的主要因素在于该期刊编辑与其联系的紧密程度、交流真诚度以及学术思想探讨有效性,多数编辑欠缺实现此类约稿所需的综合能力。

(三)缺乏对参会专家学者后期关系的有效维护

举办学术会议或参与学术会议作为学术期刊会议组稿工作的桥梁或纽带,尚处于学术期刊会议组稿起步或初级阶段,关键是要以此构建与作者建立联系、挖掘作者资源和巩固作者基础的重要平台,促进作者队伍长期化建设和组稿工作有效开展。现实问题是,一些学术期刊并无明确理念,缺乏作者队伍建设策略与长远规划。集中组稿时间和精力联系文章符合期刊要求的作者或知名专家学者,对其他作者关注不够,采取有效措施不足。如会间或会后,一些期刊编辑仅与文章符合期刊要求的作者或知名专家学者保持联系,对未提交参会论文或参会论文与会议主题偏差较大的作者重视不足;与作者交流仅局限于会议期间,忽略会后持续性交流与联系,导致大批潜力作者流失,削弱会议组稿功能。

(四)专家主导型学术会议模式抑制青年学者发展

挖掘、发现作者首先要与作者交流,赋予其展现自我机会。在学术会议中,并非所有代表均提交参会论文,即使全部提交,学术期刊对其认知仍为静态,其学术水平呈现亦为静态。只有充分营造学者、学术间平等氛围,让所有参会代表围绕具体论题开展爆发式讨论与交锋,方可有效激发参会代表积极性,从而展示各自学术水平。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学术会议遵循主办单位领导致辞、特邀专家主题报告、自由讨论办会模式。此过程中,专家主题报告往往占据会议大部分时间,自由讨论环节只有少数发言机会,或许已习惯于此类模式,主动在会上发言者寥寥。这种会议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主办单位办会压力和工作量,但不利于展开平等、充分学术交流,压缩了期刊编辑认知、挖掘、发现潜力作者的空间。

三、社科类学术期刊会议组稿方式创新与改进路径

(一)探索用稿需求导向型、稿件形式灵活型、稿件控制主导型的融合会议组稿模式

学术会议特别是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举办的学术会议作为学术期刊会议组稿平台和载体,关键是要结合期刊栏目设置和用稿需求增强组稿方式灵活性,掌握会议稿件主导权,提高组稿成效。(1)建立学术期刊用稿需求导向型会议组稿方式。学术期刊编辑或有关人员在筹备学术会议前期,首先要结合期刊栏目设置、用稿导向和学术研究热点确定会议中心主题和参考选题,要求参会代表围绕选题撰稿参会,根据来稿确定符合会议要求的参会论文并向作者发出正式参会邀请。应积极与应邀参会重要专家学者商榷学术报告主题,使其报告尽可能体现会议主题。这种需求导向型或“菜单式”会议组稿方式最大优势是保证会议论文与会议主题即期刊用稿需求一致性,以此提高会议论文质量和期刊用稿率。(2)增强会议组稿灵活性。重点是纸质组稿和音频组稿结合。因名家稿件是学术期刊组稿重点和难点,名家和影响力较高的专家学者未必撰文参会,普遍以提纲或PPT代替会议论文。鉴于此,可将其主题报告或观点发言内容录音录像,会后根据录音或录像整理成文,返给名家修改补充,此为倒逼式会议组稿方式。另一方面,要拓展会议现有稿件组稿思路向后期约稿延伸。对并未提交参会论文或论文尚未达到要求的作者,依然要保持联系,视其为后期组稿潜在对象。(3)把握好会议稿件主导权。一般而言,较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会吸引众多学术期刊编辑参与,由此形成多家期刊争夺有限优秀稿源的竞争局面,而名刊无疑具有普通学术期刊难以比拟的优势。鉴于此,举办学术会议的学术期刊要在会前做好会议论文收集、整理、审稿等工作,确定待刊论文并做好稿费发放准备事宜,待作者报到即预付稿费。在此基础上,对重点作者稿件应优先编辑并在中国知网优先出版,以掌握对高水平稿件控制权。

(二)把握好稿件主题与期刊定位契合、重点稿件与潜力稿件兼顾的会议组稿原则

制约学术期刊发展的不是稿件存量问题,而是稿件质量问题。每家期刊均可征集到一定数量稿件,关键是稿件质量能否达到用稿要求以及如何挖掘潜力作者并作规划性建设。解决此问题,学术期刊在会议组稿中必须遵循特定规律,坚持一定原则。(1)稿件主题与期刊定位契合原则。各期刊均有明确期刊定位和发展导向,一些栏目设置也会随国家政策导向变化而适当调整。即便由学术期刊举办的学术会议已经预设主题和分论题,参会论文依然存在偏离现象。这类稿件中有些稿件质量和作者水平较高,学术期刊编辑要以期刊定位为基本出发点科学慎重选择稿件,质量再高、作者条件再好,如论文主题与期刊定位相悖,亦须舍弃,以免造成负面影响。(2)重点稿件与潜力稿件兼顾原则。期刊作者队伍必然经历新老交替过程,基础好、潜力大、积极性高的青年学者是期刊未来作者队伍的中坚力量,学术期刊有责任挖掘培养青年学术人才,推动学术繁荣。期刊编辑在会议组稿中应尽量平衡重点稿件和潜力稿件关系,既要努力征集高水平稿件,又要关照选题好、思想性、创新性兼具的青年学者稿件[6]。在资金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通过设定“助新计划”等方式,重点指导青年学者论文写作并为其参加本刊举办的学术会议提供便利,以此作为后续作者队伍培养重要举措,推动期刊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学术期刊会议组稿网络体系

学术期刊举办学术会议成本较高,参与其他学术会议组稿时间有限且较被动,如何在两者间寻求融合和突破是学术期刊会议组稿应重点考虑问题。这种融合突破可提高对会议稿件主动权,减少会议组稿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与相关单位合作结成会议联盟途径较可行。即借助互联网特别是微信平台[7],或通过推荐,指定专人负责收集与本期刊定位、栏目设置相匹配且具一定影响力学术会议信息,并于会前与会议举办单位相关人员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学术会议主题、议题、参会人员、会议论文等信息[8]。如条件允许,争取会前获得参会人员名单及其联系方式、参会论文,提前审稿、选稿。对符合要求稿件,及时与作者联系,商讨会议论文发表事宜。当然,在与会议举办单位未建立信任关系并获认可前,出于保护参会作者隐私权等因素考虑,此类组稿方式在初始阶段难度较大。对此,学术期刊编辑应增强信心,保持与会议相关人员联系和沟通,增进其对期刊了解和信任,以利后期合作。在此过程中,即使无法获得名家或高端学者稿件,可考虑选择选题好,创新性、思想性、前沿性突出的中高端作者甚至是在校博士研究生稿件,这是学术期刊对接会议举办单位甚至是建立未来合作关系的切入点[9]。

(四)建立参会作者互动交流长效机制和青年作者帮扶机制

作者主动向学术期刊投稿的重要因素在于其对期刊及编辑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是靠会议期间短暂交流,而是来自较长时间充分沟通了解。学术期刊出版部门应把作者队伍建设作为组稿和期刊可持续发展重要工作[10]。要建立期刊作者信息数据库,详细记录作者职务、职称、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并保持联系[11]。发挥互联网优势,组建学术期刊作者微信群,及时动态宣传学术期刊相关活动、选题重点方向,增强作者对学术期刊了解信任。期刊编辑要在微信群中保持与作者互动交流,第一时间解决作者投稿疑惑,促进编辑与作者向朋友关系转化。对潜力较大的参会青年作者,通过创新学术会议模式和重点扶持政策,引导其快速成长,扩大期刊作者队伍[12]。重点坚持学术平等、公平、公正原则,创建自由限时发言学术会议模式,淡化行政、学历、职称等因素,摒弃“报告式”学术会议模式,保证包括青年学者在内参会代表的会议发言权利[13],使其学术观点和思想得到有效传播,从中发现潜力作者。

(五)构建学者型编辑队伍

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较强采稿、编辑和校对能力,还要有较强理论功底、学术素养、写作水平以及勾通能力。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要求编辑向学者转型,因为选稿、审稿、编校、与作者勾通交流等工作成效主要取决于编辑内在知识结构和理论深度等[14],其自身学术研究水平较高,即可从大量稿件中发现创新点进而科学评价稿件质量,选择、刊发高水平、高学术价值稿件,并能与作者充分交流,提出有效修改意见,与“名家”“大家”展开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讨论,进而获得认可和青睐,与之成为朋友,实现成功约稿。鉴于此,应通过构建编辑参与学术研究激励机制、编辑参与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互动发展机制,拓展学术研究平台,优化学术科研活动环境,组织编辑参加课题调研,提升编辑科研能力等途径推进编辑向学者转型①张显龙《学术期刊学者型编辑的形成条件与培养路径探讨》,载于《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6期第78页。。

[1]陈杰.编辑组稿的策略[J].编辑之友,2003(5).

[2]徐铭瞳.高校学术期刊稿源困境与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3]陈青云.学术期刊的自组稿模式及评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张玉琳,毛蜀,赵蕾,等.谈会议约稿的技巧[J].编辑学报,2015(3).

[5]周祖谦.社科学报选题组稿方法摭谈[J].编辑学刊,2004(5).

[6]卢佳华.高校学报稿源竞争形式下的组稿方式[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张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术期刊约稿新意境和策略探讨[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6(2).

[8]廖光勇,李春,沈颖,等.借助学术会议提高科技期刊办刊水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6).

[9]吴晓丽,陈广仁,苏青,等.科技期刊全方位多层次组稿探析——《科技导报》组稿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9).

[10]吴军.在组稿过程中怎样选择作者[J].科技与出版,2011(12).

[11]李瑛,刘善滨.期刊编辑组稿探索[J].前沿,2004(8).

[12]蒋巧媛,黄祖宾,陆媛峰.学术期刊吸引优质稿件的战略性策划[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3]李君安,王政武.学术期刊与青年学者互促共进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14]王慧.论社科类学术期刊编辑组稿策略创新[J].理论与改革, 2013(5).

G213

A

1672-3805(2017)01-0083-05

:2016-12-16

王政武(1982-),男,《改革与战略》杂志社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编辑学。

猜你喜欢
社科类约稿学术会议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一束光
一束光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一束光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坚持的四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