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民国时的历史大背景给当时的职业教育肇始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环境,从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社会宣传、西学东渐四个方面可以概括性地探析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肇始的环境因素。
【关键词】民国;职业教育;环境因素;职教肇始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仅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同时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其时,西学东渐之风逐步深入动荡不安的神州大地,推动了民国时期教育事业的前进。当时政治统治相对稳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发展,社会环境也相对良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应运而生。
因此,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肇始不仅有经济发展的条件、还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同时外国教育思潮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前进的脚步。从环境因素来说,以下分为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经济发展因素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热烈进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思路促使新式军工企业快速建立和发展,培养科技和技术人才是当时洋务教育界的当务之急。当时鼎鼎大名的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采取了西方的教育模式,突破了中国几千年来实业教育的“师徒制”传统模式,为后来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民国初期,受到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工商业转型加快,交通业、金融业、电报业、电话业等新兴乍起,飞速发展。对民国初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影响甚大,更是创造了大量的区别于传统农耕社会的工业行业就业机会,当时的实业家们逐渐普遍认识到职业人才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了对职业人才及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因此,在近代工业生产发展推动之下,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之下,民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是当时职业教育肇始的根源性环境因素。
二、教育规律因素
前文指出,洋务运动带来的西式教育方兴未艾,职业教育也作为“洋玩意”来到中国。不可否认,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必然受制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因为中国有延续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但是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也一直有一些唯物主义教育家重视实践、讲求功利,关注现实问题和国计民生。两种相互矛盾因素,在一段时期内必然会产生激烈的冲突,冲突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调和与融合,这不单是教育的规律,也同样是社会的规律。所以,民国时期,发展实业日益受到国人的关注。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来源其实就是实业教育。“先实业后职业”是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特征。职业教育是实业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辛亥革命后,“实利主义教育”方针出现,以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实业教育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种形式师承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民国实业教育,远远不能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相适应,不就出现了教育体系内部比例严重失调,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等种种矛盾。当其时也,民族资本主义急需大批实业人才,但学校教育还不能真正适应社会需求。所以,教育界人士开始考虑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教育本身又该如何改革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的问题。在艰难的求索之后,教育界逐步意识到职业教育具有实用性和生利性的特点,所以职业教育成为弥补这一时期教育不足的良方,在民国初期应运而生并取得了较大地发展。因此,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民国职业教育肇始的主要环境因素。
三、社会宣传因素
民国时期,现代社会媒介手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较为风行的方式。各种报刊杂志层出不穷,对社会影响日益增大。《教育杂志》的主编陆费逵十分倡导职业教育,他曾经指出:“吾国今日,亟宜注意者有三:国民教育一也,职业教育二也,人才教育三也。”并且,他把职业教育与国计民生联系起来,放在国民教育之后,人才教育之前,足可见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推重。在他向社會各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大作用之后,还有不少宣传职业教育思想的学者与教育家,如郭秉文、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其中,郭秉文认为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对当时发展职业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陈独秀认为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必须从职业教育入手,提倡职业教育是出于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蔡元培也主张发展职业教育,认为当时中国的教育所培养学生出路在何方是为教育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注重职业教育。黄炎培从在《教育杂志》、《教育研究》等国内主要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职业教育。
1919年,杜威来华,带来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并广为传播,掀起了宣传介绍并运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高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也他们纷纷以各自的方式宣传、提倡职业教育。自此以后,当时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人士也都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当时,提倡职业教育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反对者,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响应,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可谓是“应者云集,一呼百应”。所以社会宣传是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肇始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四、西方教育因素
民国时期,欧美一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且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何方?”以及其“西方教育好在何处?”这样的问题一直是当时教育界人士担心和忧虑的重点。人们一方面出于对旧社会教育的不满,一方面出于对新人才缺乏的忧虑,因而广泛深入地讨论中国教育的出路。
当时,黄炎培到美国25座城市的52所学校进行了考察,与实业界、教育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吸纳了美国职业教育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法。收到触动之后,黄炎培又与郭秉文等对日本、菲律宾等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考察,认识到了西方各国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繁荣方面的重大作用。深受触动之后,黄炎培于1916年在江苏省教育会附设了职业教育研究会,成立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省一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1917年5月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研究、提倡、试验、推行职业教育为职志的全国性机构。1917年7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由48位知名人士署名的《中华职业教育设宣言书》,论述了沟通教育与职业对于个人生计、实业发达、国家强盛的关系,标志着职业教育思潮在民国时期最终形成。可见西方教育的影响是民国职业教育肇始的关键性环境因素。
总之,民国时期,经济发展增速带来职业教育需求,在教育规律的指引下,社会必然性的将目光投向职业教育,并经由社会媒介的大力宣传与推广,最终在西方教育模式的巨大征服力面前,欣然选择了职业教育的道路,肇始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历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刘桂林.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30,288.
[2] 董宝良, 周洪宇.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301.
[3] 肖成金. 清末民初的我国职业教育[J]. 职业教育研究, 1986,4(45):44-46.
【作者简介】
刘敏(1979—),女,汉族,陕西渭南人,教育学硕士,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思政教育。